《我的父親是流亡學生》: 29. 站在路燈下讀書的學生
1953年6月18日,載運豫衡師生的海蘇號抵達台灣高雄港,他們終於回到台灣了,一個不是故鄉的家鄉,他們上岸的那一刻,麵對歡迎他們的陌生人,如見親人。
19日,他們被接到台北,安置在青年服務團。緊接著是一連串的歡迎與接見。
21日,教育部程天放部長舉辦歡迎茶會。
23日,當時的救國團主任 蔣經國先生,親自到青年服務團歡迎慰問他們。
24日,河南同鄉會在青年服務團大禮堂為他們舉辦歡迎大會。亂世在異鄉,操著同樣的鄉音都是親人。同鄉會也一直盡力幫助學生,後來更在我爸返鄉探親的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26日,副總統陳誠先生召見校長及師生代表。
27日,總統 蔣公召見校長。 [1]
與此同時,張校長的當務之急是申請複校以及安排高三畢業班40多人的去處。礙於當時的政策,未能如願複校。於是畢業班學生被編成青年服務團團員,同時準備大專入學考試。張校長改聘為教育部編審,並任台大等學校教授。其他師生則轉往彰化員林實驗中學就讀、任教[2]。
當時,步雲伯伯是畢業班學生,所以留在台北準備考試。而我爸來到了「員林實中」。
1948年在湖南衡陽成立的豫衡聯中,從河南南陽開始,走過中國大陸大半河山,翻越十萬大山,被拘禁在越南集中營,最終,還是被時代淹沒了。
「員林實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她的前身是「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
1949年,山東聯中隨國軍撤退到澎湖,教育部成立「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由當時的防衛部司令李振清將軍兼任校長,濟南第三聯中校長王誌信先生任副校長。當時的李將軍是個沒有兵的光杆司令,後來發生了強行整編男學生的「澎湖713事件」,我在《我的父親是流亡學生》: 11. 我是學生,我不要當兵中曾略述過。
當時的澎湖與台灣本島之間交通不便,難以補充物資,更不容易聘請老師。在經費不足,缺乏物資,生活困頓,師資難聘的情形下,經由第三任校長苑覺非先生多方奔走,終於在1953年2月將學校遷往台灣的彰化縣員林鎮,並改名為「教育部特設國立員林實驗中學」,這麽一長串名字有他獨特的原因。 「教育部特設國立」,應該是沿用抗戰及內戰時期,為安置流亡學生成立的許多聯中,都是「教育部特設國立XX聯中」。
為什麽是「實驗中學」?當時為了提供無法升大學的青年學子其他出路,在普通高中畢業,考大學的傳統升學途徑之外,另外辟一條路,設立四年製的實驗中學[3]。在一般學科之外也提供職業訓練。當時的員林實中就設有高中,初中以及師範。
學生主要來自台灣本島以外,可以區分為三大群:第一自然是山東聯中,第二則是1953年6月回到台灣的豫衡聯中,第三是港、澳,大陳島,和泰緬地區來台的僑生與義胞子弟。後來也征收本地學生。 [4]
我爸在員林實中,選擇了師範。他從十多歲離開河南新鄉,不僅失去了父母的庇佑,國家也陷於戰亂之中。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從此沒有吃過一頓飽餐,不知道明天會在哪裏落腳。他夢想安穩的日子,師範,是他最穩妥的選擇,在校期間,食宿由國家負責,畢業後,有一個穩定的工作。
多年後,我都已經出生了,我們住在彰化縣田中鎮,他開始利用周末的時間去台中上課。當時一個禮拜要上六天班,隻有周日放假。他平常上班,假日上課,等於全年無休好幾年。終於得到一張大專證書。我問他:「為什麽當初不選擇高中?選了這麽一條彎彎繞繞的路,才得到一張大專證書。」
他沒有正麵回答我,反而跟我說了一個小故事。他們在員林實中的宿舍和軍營一樣,一個大通倉,麵對麵兩排上下鋪,每天按時熄燈,等同軍事化管理。每晚熄燈後,員林鎮上的每個路燈下,都站著實中的學生,他們都在燈下讀書。這些流亡學生,高中畢業之後,如果沒有考上大學,除了去當兵,再沒有別的退路。所以,他們其實別無選擇。
我好像有點懂了,我爸在流亡的路上多次被逼到了絕路。所以,他願意多花點時間,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實中的外省孩子,成了員林本地父老訓導子女的榜樣。實中後來確實教育出不少傑出人士,在各行各業繼續實踐他們勤學苦讀的精神。
1970年,員林實中再度更名,成了「員林崇實高級中學」。時代一直在往前推移,那些過往的故事,有些被寫成曆史,還有更多被淹沒遺忘了。
那些站在路燈下讀書的學生們,後來,都過得很好。
~~~~~~~~~~
參考資料:
[1]乳雁南飛,頁211
[2]乳雁南飛,頁215
[3]中等教育 by高等教育出版,黃文三,張炳煌,潘道仁,馬向青,劉靖國 · 2012, 頁63
[4]員林崇實高工
(圖片來源 Adobe Express by 碼農)
(圖片來源 網路)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103NCCU5832002%22.&searchmode=basic
關於青年服務團的地址我得再找找,不知道有沒有記錄。
張校長最希望的應該是能夠復校,他舍不得自己帶出來的孩子。
實中後來又改名是因為實驗失敗。畢竟科舉考功名的觀念,根深蒂固。但是後來仍然創立了高工,家商等職業學校。也許是因為時機成熟了。
這句讀的我要掉眼淚了。我難得被戳中。
這一代人,這一批人的經曆太令人扼腕歎息了。好在他們後來還是有自由選擇的機會,憑著個人努力,可以過上自己要的生活。他們身上不屈不撓的精神是照耀後輩人生的明燈。
特別的感動。
同意沈香,碼農這個真實的係列必須成冊!
竹子湖,台北,現在去別的國家了,還沒跟我細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