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我的驕傲
在美國生活了30多年,不能否認,有更多的生活習性已經比較趨向美國人的習慣。但是,台灣是我的根,我希望能永遠保留我的台灣草根性。
什麽是台灣草根性?其實沒仔細想過。但是提起草根性,馬上聯想到小時候的鄰居,菜市場裏挑著擔子賣菜的阿婆,騎著三輪車穿街走巷賣臭豆腐的阿伯,紡織廠裏的女工。還有好多好多,低頭彎腰勤懇工作的背影。當然還有我最敬愛的媽媽。
我成長的小城市大約有十萬人口,更像是一個大型的鄉鎮。我們家在一條小巷裏,兩排麵對麵的兩層樓鋼筋水泥房,外牆貼滿小磁磚,屋子裏的大理石子地打磨的光亮鑒人。除了幾張床,一張餐桌,一張書桌,幾把椅子,一套沙發,冰箱電視,沒什麽多餘的東西。
巷子裏的居民從事各種不一樣的職業。有兩兄弟在城中心經營一家布莊,在菜市場賣菜的阿婆,在公司或工廠工作的職員,在大街上賣各種貨物的小販,還有好幾戶家庭式工廠。我媽瞅準了大家生活所需的商機,在巷子裏開了一家雜貨店。
(網路圖)
那是1970年代的台灣,有幾個經濟政策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和我們小巷關係最密切的有兩樁。
一是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謝東閔先生所提出的「家庭即工廠」,簡單地說,是每個人的家都可以成為工廠代工的一個迷你衛星工廠,有些是家裏放一部機器就成了工廠延伸的生產線。而更多的是純手工的代工。當時雨傘是一個出口大宗,巷子裏的家庭主婦和媽媽們,還有半大的孩子們,幾乎人手一把小鐵鉗,都在組合雨傘頭。
(網路圖)
二是由蔣經國先生主導的十大建設之一,南北高速公路的興建。巷子裏住進來一批卡車司機,他們都是修築國道1號的員工,為我媽的小雜貨店帶來一批可觀的客源。
小巷裏的居民和孩子,都成了大經濟鏈的最底層,憑著自己的勞力賺取應得的工資。不論大人小孩都有額外的收入,我媽的小雜貨店,也成了鄰裏喜歡聚集的地方。鄰居媽媽們喜歡找我媽閑磕牙,交換各種家長裏短,順便看看店裏頭有沒有新的胭脂水粉。
(網路圖)
那時候的台灣,多數是窮人,褲口袋往外一掀,也掉不出一個子兒。卻處處朝氣蓬勃。因為大家都有事做,完事了還有錢可以領。每個人踏踏實實地過日子,隻要肯做就不會餓肚子。銅板一個一個慢慢地攢,明亮的前程,就站在不遠處微笑地招手。
雖然當時的政治氣氛嚴厲,有黨禁和報禁,簡而言之,是國民黨的一言堂。可是那和小巷裏的居民似乎沒有多大關係。我猜在台灣南北各地無數大街小巷的居民,有很多人和我們巷子裏的人一樣「短視」。升鬥小民吃完了這一頓不愁下一頓,已經是數十年來難得的運氣。孩子們不用去田裏挖地瓜撿稻穀,甚至可以去上學,下了課賺一點零用錢,到小店裏買糖果,在巷子裏呼朋引伴打彈珠玩紙牌。小孩天天去上學,腦袋裏的知識越來越多,大人天天去上班,口袋裏的銅板越來越沉。
(網路圖)
日子就這麽穩穩當當的從70年代到了80年代。十大建設終於完成了,工廠也越來越多了。
我漸漸長大了,屋子顯得越來越小了,各種不同的家具電器塞滿各個角落。巷子也越來越擁擠,家家戶戶的走廊下停滿了小孩的自行車,大人的機車,巷道上開始出現了小汽車。還從大人們口中學到一個新名詞:暴發戶。說的是某人家莫名其妙地就賺了很多錢。
大部分人被政策的無形力量牽引著累積財富的同時,有些人沒跟上。
我家巷子裏就一個,阿好姨沒了丈夫,一個人養三個兒子,當時老大也才六、七歲。老大出生的時候腦子受傷了,自己穿衣吃飯沒有問題,其他就難說了。阿好姨白天去上班,三個孩子在巷子裏玩,肚子餓了就上我家,我媽煮飯給他們吃。後來阿好姨的堂兄嫂在北部開了一家工廠,把阿好姨和三個小孩都接去一起生活。幾十年來逢年過節,阿好姨和兒子們總帶著一大堆吃食來看我媽,把我家當成她的娘家。老二結婚、生子,也都不忘帶媳婦和兒子來讓我媽看看。
有了阿好姨的例子。我媽惦念著在某些無名的巷子裏,是不是也有另一個阿好姨?她找到了一個機構,叫做「家扶中心」,專門幫助隱藏在社會各個角落的“阿好姨”。於是我媽開始每個月捐錢認養這些家庭的孩子。漸漸地,台灣需要被幫助的家庭減少了,家扶中心把扶助對象擴展到台灣以外的地方。現在,我媽還認養著兩個印度家庭。他們逢年過節寫卡片問候並謝謝我媽媽。
在台灣一直都有這麽一群人,和我媽一樣,自己過日子,每個銅板打18個結,花起來特別困難。但是遇到需要的人,嘩啦啦的灑錢一點不心疼。我媽在慈濟基金會裏的師兄師姐全都是這樣的傻子。她和師兄師姐,去醫院當誌工,去社會的各個角落探訪需要幫助的人,送吃食日用品,替他們打掃環境衛生。我媽回家以後總是眉飛色舞地把他們做過的事重述一遍。我爸聽了挺不服氣的,才多大的事?我也行。從此他們婦唱夫隨,一起忙碌,少了許多時間吵架。
我的父母,在台灣並不特別,這樣的人多得是。他們總是默默幫助別人。政治舞台上的大炮鑼聲,他們隱隱約約地聽到了,但是總也想不明白,唱的是哪出?他們心裏想的是,該再去看看複興村裏獨居的90歲林爺爺,帶他去複診,順便打掃一下他的家。
那炮聲隆隆,披上祖訓和大業的金鍾罩,準備上門挑釁的,知不知道什麽是祖訓?難道不是知禮儀,明道義,辨是非,行仁愛,以善傳家。
什麽是大業?不就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是誰忘了祖訓還自稱老大?與其拿槍杆子,倒不如拿起掃把,去林爺爺家掃地,讓人心服。
(圖片來源 Adobe Express by 碼農)
(圖片來源 網路)
鄰居媽媽們喜歡找我媽閑磕牙,交換各種家長裏短,順便看看店裏頭有沒有新的胭脂水粉。————這段好溫馨好人情味。還沒去過台灣呢,最近一直跟沈香雲遊台灣,今兒又有碼濃交替講解,真是好!
排版也獨特,加讚!
價值觀的傳承.謝謝您的分享. 我去過台灣, 體驗過當地普通民眾的友好.
坦率地說, 在2010年代前,我對台灣人有極為負麵的看法的.
我在90年代末曾經在台灣企業工作過,同時也有不少同學/朋友也在類似的台企工作,
大家跟我的感受類似: 台灣人,特別是管理層, 對大陸人極有成見,常有言語羞
辱,甚至體罰是不鮮見的, 同級工程師或者管理, 大陸籍員工的薪水遠遠比不上台籍,
或者當時流行叫法: 台幹. 台灣人在大陸的已婚台幹,包養大陸女生更是比比皆是.我
一個非常要好的女性朋友告訴我,她的一個女同事也跟一個台灣人在一起,一次又一次
的騙她跟他的台灣老婆離婚, 然後她女同事一次又一次為她墮胎,導致最後無法生育.
也許, 同樣這個人,在台灣生活他會很正常, 人性有時很複雜...
我那時年輕氣盛,覺得憑著自己的才幹不怕找不到工作, 在台企裏做了不到半年,
感覺不爽就辭職走了,用現在的話叫作裸辭.
到了00年代中後期在非台企裏才又有跟台灣同事接觸的機會, 這次在跟一個台灣同事
接觸的過程中,他給了我一個極為美好的人際溝通體驗,讓我體會到真正的"溫良恭儉讓",
讓人想起過去的理想社會裏的美好時光.十幾年過去了,我們還偶爾發信息互相問好.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感謝台灣,庇護和秉承了中華文化美好的部分,使她不至於絕跡。希望博主以後多發文,文學城台灣人太少。
胼手胝足,建立起世界微電子工業的一片閃亮高地,佩服!
請珍惜和堅守祖祖輩輩艱辛努力建設保護的美好家園,華人之國,華人之光!
不知道你今天會發現哪一家新的咖啡店?
你看,城裏有你的讀者,繼續寫。這樣,不讀龍應台,也可讀碼農。:)
忠義理智信這些道德標準永遠不會過時。
中共的共產主義土匪文化,完全毀掉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台灣和香港是兩個很有意思的案例,一個是在中國人治理下逐漸走向民主的社會,一個是在西方殖民下發展起來的民主社會,兩個都發展成了很好很富有的地區,而且法製健全,但兩個又各有不同的社會特色。但這一切都說明中國人是完全能擁有民主的,是中共把大陸耽誤了整整七十年,讓多少中國人痛苦的過了四十幾年物質身心都備受煎熬的悲慘生活。今天的大陸在中共的獨裁統治下,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相反台灣雖然我們從來沒有生活在那裏過,卻讓我們感覺價值觀相近,倍感親切。
退休了搬到台灣來住,挺好。物價低,環境好,有山有水,玩的地方多。
期待碼農更多這樣的佳作,我好喜歡!祝碼農長周末愉快!
至少我還能做夢。祝春濃新周愉快。
I am preaching to the choir. 哈哈。
我先生去台灣旅遊,對台灣讚不絕口。他說他台灣人做生意很認真,不欺客,讓他感受到溫暖。我們倆準備以後去台灣旅遊。
碼農:我讀懂了你的故事,也讀懂了你的呼籲。別搞那些亂七八糟的破事 ,別拿祖訓做文章。該做的事就是讓老百姓過好日子,讓老百姓安居樂業。我成長的年代總有饑餓感,那時我們家條件算是挺好的,但成長過程中經濟匱乏感讓人記憶深刻。
我隻希望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安居樂業,生活富足!
隻是我媽更漂亮。哈哈。
你前麵說“戰戰兢兢”,不必。我想一個博主隻要寫出自己的,不求麵麵俱到,就是對自己的完成。沒有比自己進步更高興的,你說是嗎?
祝開學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