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遺囑很短,且其中關於價值觀的隻有一條:“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複,主張寬容的人,萬勿與他接近”。這足以說明魯迅何等重視這一點。
但魯迅批評的,並不是自身也待人寬厚的“聖母”,而是那些一邊讓別人對仇人/罪人“聖母”,自身卻不肯放棄既得利益、並不寬容傷害過自己的人的人。
例如對勸你在某些事上大度的,你去觸犯一下他,沒反應再觸犯的更深一些(但不及他讓你寬容的惡人所作所為),尤其動一下他的利益,哪怕隻是讓他放棄一些不合理既得利益、據理合情的批評,而非他人對己的無理侵害。如果他憤怒、反彈,那就是魯迅說的這種人。
其實,往往根本不需要你試探觸犯,僅僅旁觀,就能發現他們在麵對別人傷害、指責、冒犯時,哪怕並不特別嚴重,也是錙銖必較、睚眥必報,並不像他勸你那樣寬容得罪了他的人。
對他們,不僅萬勿接近,必要時也要讓他們嚐一下你經曆的滋味。然後再原理奉還,讓人勸他對你寬容、勿報複,看看他什麽態度?
魯迅說這句話,是痛恨那些自私自利、利己虛偽、缺乏同情心同理心,一方麵自己拚命撈取名利、生活優越、自己權利不容觸犯,另一方麵卻讓弱勢群體、各種受害者寬容大度,以便於社會穩定、利於其剝削壓迫的人。他寫的這遺囑與其說囑托兒子,不如說是對那些雙標、自私、不能體會弱勢受難者的精英既得利益者的抨擊。
其實,如果中國和這世界上每個人都足夠寬容大度,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寬容,每個弱勢群體和受害者都能得到幫助關懷,社會平等和真正和睦,魯迅也不會再堅持這種看起來像仇恨價值觀一樣的立場了。魯迅支持的並不是仇恨,而是平等和正義;反對的並不是仁慈寬厚,而是對弱者受難缺乏同情幫助、不理解受傷害者的心境,以及雙重標準。
(以上所說不僅指個體和個體之間,當然也符合不同群體間的關係)
另,關於“白左”:
白左”是真的“聖母”,既希望他人寬容,自己也寬容甚至更寬容。如果有人傷害他們,他們也不報複或者起碼不過度報複。他們反對以暴製暴,但是也會努力主持正義,給受害者補償和安慰,促進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的相對平等公正。另外,他們雖然不主張報複,但是對各種加害者都非常痛恨、激烈譴責和杯葛。魯迅對這種人是敬佩的,甚至希望未來中國和世界變成這樣的。
魯迅反對的,是一方麵要求弱勢群體、受害者,對傷害他們的人寬容大度;另一方麵,有人傷害了自己,就暴怒不已,還和各種受害者的加害方來往密切、推杯換盞,互相理解尊重,把受害者扔在一邊排擠孤立。
王慶民
2023年4月14日
共和曆231年芽月鴿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