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被遺忘的國民黨元老丁惟汾

(2022-10-27 18:35:18) 下一個

丁惟汾這個名字,如今已鮮為人知,但作為國民黨元老、孫中山的左膀右臂、蔣介石口中的“七哥”,他在辛亥革命、國共合作等曆史時期都產生過重要影響,在國民黨內部也留下了“惟丁是賴”、“蔣家天下丁家黨”的傳說。他也曾與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共事,並營救過三十多名優秀的共產黨人。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當之無愧的“革命前輩”,卻幾乎被世人遺忘……

同盟會成立,丁惟汾一改溫文形象,咬破手指書寫血書

丁惟汾,字鼎丞,1874年生於山東日照的丁家官莊,其父丁以此是清末秀才,對文字、音韻頗有研究,所著《毛詩正韻》、《韻例》等曾令章太炎、劉師培、黃侃等名家大為激賞。

  由於家貧,僅憑父親教書所得並不足以維持生計,丁惟汾自幼便常跟隨父親參與各類勞作。其兄丁惟淞更是早早就學會了賺錢養家,他既幹過手工活,也曾經營過布店、醬園。通過一家人的辛勤勞作,丁惟汾和其侄丁立同方得以上學讀書。

  父親丁以此雖為鄉間秀才,但同樣不乏憂國憂民的情懷,又極為崇尚西方民主進步思想。他在家裏的書房寫下了這樣一副對聯:歐風美雨留嘉客,古史今書課幼孫。家裏的菜園門上也貼有“閑時鏟平專製草”等句。受父親影響,丁惟汾熟讀古書,尤其對《左傳》、《史記》等史籍倒背如流,同時也對歐美的民主思想產生了無限向往。

  受父親影響,青年時期,丁惟汾便通過縣學考試成為廩生,隨後又赴濟南考入山東大學堂附設師範館,再入保定留日預備學校,最終考取山東官費留學,東渡日本,在明治大學學習法律。到了日本以後,丁惟汾深感明治維新為一個島國所帶來的強盛,對滿清政權更為不滿,仇滿複漢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

在日本,丁惟汾不僅結識了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廖仲愷等人,更重要的是,一個令其畢生視為父兄的人物——孫中山也出現在他的世界之中。 1905年8月20日,同盟會成立大會在東京召開,丁惟汾等百餘名留日學生團結在孫中山周圍,立誌於反清革命,確定了“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會綱。這一天,向來溫文爾雅的丁惟汾咬破手指,書寫血書以激勵眾人。也是在這一天,他和徐鏡心被推選為山東省主盟人,丁惟汾還被指定負責與山東省革命同誌的通信聯絡。
由於理想遠大、意誌堅定、身體力行,丁惟汾逐漸成為山東革命人士中的精神領袖,其侄子丁立同、外甥薄子明、鄭培南等人都為革命理想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惟丁是賴”,與廖仲愷並稱孫中山的左膀右臂*

同盟會成立以後,丁惟汾與蔣衍升在日本創立了《晨鍾》周刊,大力宣揚革命理想。通過兩年的強勢宣傳,同盟會吸納了四百多名留日學生,其中山東籍學生即達五十餘名。《晨鍾》創辦以後,很快便傳至國內,誌同道合者相互傳閱,如獲至寶。

  與此同時,丁惟汾還團結各省革命黨人勇挫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保皇黨。而在國內,丁惟汾則將目光投向了教育,在他的影響下,革命黨人掀起了興辦“公學”的熱潮,革命力量迅速壯大。基於丁惟汾的突出貢獻,孫中山欣慰地發出了“惟丁是賴”的感慨。

  1907年,丁惟汾回國,又發展了王樂平等會員。為了壯大革命力量,丁惟汾不僅通過創辦染織廠、印書局等賺取經費,還動用武力劫奪清廷官款。

  1911年武昌起義後,湖南、陝西等省相繼獨立,丁惟汾等人做了擬定山東獨立大綱細則、成立山東省各界聯合總會等工作,還計劃迫使山東巡撫孫寶琦宣布山東省獨立。

1911年11月13日,孫寶琦亦受邀參加山東省各界聯合會,丁惟汾等人按約定封鎖會場所有出口,規定任何人不得出入。各界代表紛紛發言,要求宣布獨立。孫寶琦卻選擇了沉默,拒不表態。會議從上午8時一直開到夜晚9時,最後,在各界代表的軟硬兼施之下,孫寶琦終於宣布獨立。刹那間,現場歡呼雀躍,群情振奮,大家高喊著“中國革命萬歲”、“山東獨立萬歲”等口號,並公推孫寶琦為總督。

  然而,孫寶琦雖宣布獨立,私底下卻認為那不過是一種開店行為,隻是“換一招牌而已”。果然,十一天後,孫寶琦即取消獨立。再加上袁世凱擔心山東獨立將危及河北、北京等地,一方麵另派親信取代孫寶琦,另一方麵則以武力阻撓革命,大肆捕殺革命黨人,山東獨立終於失敗。但不甘失敗的丁惟汾又積極謀劃煙台起義,直至南北議和。)

隨後,袁世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在北京成立了國會。丁惟汾與宋教仁、徐鏡心等人堅決抵製袁世凱操縱國會選舉和重金賄賂的行為,最終使國民黨在國會參眾兩院複選中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得勝利。)

但代價也是慘重的。在袁世凱的淫威之下,宋教仁遇刺於上海,徐鏡心受戮於北京,諸多革命黨人慘遭迫害。丁惟汾的一位族人見革命風險如此巨大,便“好心”奉勸其委曲求全以免禍。從不妥協的丁惟汾憤怒了,他怒吼道:“我們革命黨人有自己的堅守,讓老袁把我的頭拿了去吧!”

  話雖如此,但為了更為長遠的革命理想,聲名在外的丁惟汾知道自己並不適宜衝在最前線,於是選擇了退居幕後,一度返回日照。在日照鄉間,丁惟汾一邊務農,一邊密謀討袁大計。1915年,袁世凱稱帝,丁惟汾幕後發力,積極支持吳大洲、薄子明等人護國討袁,並暗中發動山東各地同時起義。"

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召集“非常國會”,成立軍政府,丁惟汾全力相助,並在上海開展組織建設,通過《建設雜誌》、《北方周刊》等刊物,鼓吹思想革新,獲得了“獨撐上海”的高度評價。黎元洪為了拉攏丁惟汾,欲為之頒發二等嘉禾勳章,不想卻換來了其一頓臭罵。
  丁惟汾的威望達到頂峰,一度與廖仲愷並稱為孫中山的左膀右臂。


與李大釗共事,營救三十多名共產黨員

作為國民黨元老,丁惟汾大力支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雖與共產黨分屬不同陣營,但在救國救民、追求科學進步等理念上一脈相通。

丁惟汾的學生王樂平曾到蘇俄一遊,回來後向其談起中國革命要成功,就必須聯合工農群眾,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丁惟汾聽罷,致信堂弟丁惟溪,令其關閉所經營的“匯昌銀號”。他說:“這種營業是剝削農民的,不符合當今的曆史潮流。

丁惟汾曾與毛澤東、周恩來共事,而他與李大釗的關係,則更為密切。在北方執行部期間,丁惟汾曾與李大釗合作,大力發展北方國民黨,兩人配合默契,僅1924年便發展了一萬四千多名黨員,其中山東黨員即達兩千多名,革命力量不斷壯大。那時候,丁惟汾長期身居北京,可各路軍閥就是無法將他捕獲,為什麽呢?原來,丁惟汾形象樸實,一副鄉間老農模樣,與政界要人的形象完全不符,實在是不惹人注意。

  1925年,孫中山逝世,國民黨右派活動劇增,張繼、鄒魯、謝持等組建“西山會議派”,從事反共活動,並極力拉攏丁惟汾。丁惟汾不為所動,斷然拒絕,並與李大釗、毛澤東等人聯合發出《致各級黨部電》,斥責“西山會議派”。因為此事,丁惟汾與張繼等人的關係逐漸淡薄。

  1926年3月12日,日本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帝熱情。18日,兩萬餘名愛國人士齊聚天安門前,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國民大會”,通過了一係列反帝決議。會後,丁惟汾與李大釗共同帶領愛國人士遊行示威。在鐵獅子胡同,丁惟汾等要求麵見段祺瑞,不僅遭到了拒絕,還迎來了一頓槍擊。麵對手無寸鐵的群眾,喪心病狂的段祺瑞政府抬槍開火,令數十人遇難,數百人受傷。這便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危急時刻,一名山東籍警察念鄉情一把推倒丁惟汾,令其免於災禍。
  慘案發生以後,段祺瑞政府非但不予收手,反而意欲通緝丁惟汾、李大釗、徐謙等人。為保存有生力量,丁惟汾、李大釗隻得率國共兩黨黨部機關遷入蘇聯大使館內。

但這仍不是最終結局。1927年,張作霖公然違反國際準則,派兵搜查北京蘇聯大使館,將李大釗、路友於、張挹蘭、鄭培明等六十餘人逮捕。那一天,丁惟汾正在外邊辦事,事發後,他的一名隨從一直躲在一個巷口等待他的歸來,丁惟汾這才幸免於難。而他的戰友李大釗則不幸被捕遇害。多年以後,丁惟汾仍常常提及此事,說:“李先生是位正派的政治家,他的死是北方革命事業的極大損失。

在革命工作中,丁惟汾除了與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建立了情誼之外,也曾營救過丁君羊等三十多名共產黨員。
  1930年,丁君羊、趙尚誌等三十餘人因執行“立三路線”、進行抗日宣傳而被張學良逮捕,並落到了雷恒成手裏。雷恒成是誰呢?正是殺害李大釗的劊子手,他因心狠手辣還獲得了“雷錘子”之稱。根據內部消息,其中七名共產黨員將被槍決。時值張學良到南京開會,丁君羊之妻於培真便到上海找到丁惟汾,請求其出麵找張學良進行營救。丁惟汾得知此事後立即起身趕赴南京,當他通過譚延闓、何應欽等人幫忙拜訪張學良時,張學良早已知其來意,故意說道:“這些青年人也太不像話了,竟在一個追悼會上,公開喊反對日本的口號。”

  一向不願求人的丁惟汾隻能含蓄地說:“我哥哥那個孩子(丁君羊),我當然不願見他先我而死。”緊接著話鋒突轉,“再說在東北的青年人,你怎麽能讓他們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呢?”張學良畢竟是愛國將軍,當即發電報致東北,將槍決改作看守。
  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丁惟汾又派秘書帶著重金和禮物至東北營救。維持會會長袁金鎧抱著臨老行善的心理,將關押在一起的三十多名共產黨人悉數釋放。

丁惟汾原本還可與共產黨進行更多的合作,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共產黨方麵誠邀丁惟汾擔任陝甘寧邊區自治政府主席,不僅林伯渠、董必武等人寫信邀請,周恩來也多次與之會晤洽談,但由於蔣介石方麵的阻撓而最終未能成行。

  共產黨方麵始終沒有忘記丁惟汾對共產黨的幫助,“國共談判”期間,毛澤東到重慶不久便以老同事的名義,在周恩來、吳玉章的陪同下看望了丁惟汾。

蔣介石表麵稱丁惟汾為“七哥”,事實上卻處處設防

丁惟汾長期負責國民黨黨務,在北方革命黨人中擁有巨大聲望。為了獲得右派青年的支持,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蔣介石充分利用丁惟汾作為國民黨元老的巨大招牌。另一方麵,丁惟汾素與汪精衛、胡漢民不睦,因此,在國民黨內部鬥爭中,他也一度站在了蔣介石一邊。兩人黨軍結合,先後挫敗西山會議派、胡漢民派和汪精衛派,共同組織了南京國民政府,成就了“蔣家天下丁家黨”的格局。

在丁惟汾麵前,蔣介石總是畢恭畢敬地稱之為“七哥”。但丁惟汾畢竟不是他的嫡係,因此蔣介石在內心裏一直對其存有戒心。同樣,丁惟汾也逐漸對蔣介石的專製獨裁感到不滿,便刻意與其保持距離,甚至一度閉門不出,拒絕出席各種會議。在他退隱期間,蔣介石、陳果夫都曾假惺惺地登門勸駕,要求丁惟汾回南京複職,但丁惟汾始終不為所動。

  1930年,丁惟汾的高徒王樂平被蔣介石暗殺,這使其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蔣介石的本性,逐漸趨於自保。蔣介石充分調動陳果夫、陳立夫的力量,同時借助閻錫山、白崇禧等人的武力嚴重削弱了丁惟汾的實力,他的學生因此紛紛轉投其他派係。盡管蔣介石始終維係著表麵的禮遇,但失意的丁惟汾依然仰天長歎:“我現在曉得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意義與滋味!”並寫下了“閱曆人情知紙厚,看開世事覺山平”的詩句。西安事變後,眼見同樣有恩於蔣介石的張學良被扣押,丁惟汾更是心灰意冷,決議退出政壇,告老還鄉。

平心而論,作為國民黨內舉足輕重的人物,丁惟汾的政治手腕未免稚嫩,但這正是其不以個人名利為重的折射。1925年,蔣介石曾邀請其擔任山東省政府主席,但他以“魯人不治魯,湘人不治湘”的理由拒絕了。後來,蔣介石又要求他擔任交通部長,卻得到了一番令其哭笑不得的回答:“我不論跟什麽人都懶得交通,還當什麽交通部長呢。

盡管與蔣介石麵和心不和,但在三大戰役之後、國共之爭了無懸念的時候,丁惟汾還是選擇了跟隨眾多的國民黨要員飛往台灣。那時候,考慮到丁惟汾對於共產黨的幫助,中共領導人紛紛設法挽留他,陳毅、潘漢年等人都曾托人捎話,要求丁惟汾別去台灣。但丁惟汾作為最早參加辛亥革命的國民黨員,出於義氣,又怎麽能在國民黨大潰敗的關頭留在大陸。此外,如丁惟汾留在大陸,他的眾多門生便注定在台灣一事無成,於是他還是以七十六歲的老邁之軀,遠赴台灣。新中國成立後,陳毅談到丁惟汾,仍不無感慨:“他老先生實在不該走,還怕沒個養老的地方?”而在臨行前,丁惟汾也曾說道:“我要不是身體不好,現在不是往南走,而是往北走。”

政壇外的丁惟汾

雖然在政壇上頗有建樹,但丁惟汾並不是一個熱衷於政治的人物。他常常教導晚輩,最好學醫、學工程,萬萬不可踏入政壇,成為政客。同時,他還認為,自己不過是“中人”之資,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完全在於孫中山的引領。

在丁惟汾內心深處,無疑更希望自己能夠繼承父輩的研究成果,成為一名有所作為的學者。他對音韻深有研究,善於運用方言解答古籍中的疑惑。留日期間曾與章太炎結識,引為知己。中年以後,兩人更是頻繁交流。章太炎其人素來狂狷,人稱“章瘋子”,一般人自難入其法眼,待到晚年,更是謝絕交遊。而其偏偏對丁惟汾情真意切,兩人不僅同遊姑蘇,而且相互贈送詩作,傳為美談。

  發奮著述的丁惟汾同樣不負良友所望,留下了《毛詩解故》、《毛詩韻律》、《爾雅釋名》、《爾雅古音表》、《方言譯》、《俚語證古》等研究成果,在台灣國學界影響深遠。除了國學研究,丁惟汾也曾產生著述辛亥革命曆史的願望,但因為政治上的種種原因,僅完成了《山東革命黨史稿》等作,留下些許烈士傳記,令其深以為憾。

  除了政治與學術,丁惟汾也曾留下頗多趣事。

丁惟汾赴台之前,幼女丁玉雋前來送行,丁惟汾拿出六個一兩重的黃金,要求女兒縫在內衣口袋裏,左右兩邊各縫三個,還說:“幫我放好,臨急時可以用用。”憶及此事,丁玉雋總是樂不可支,父親真是個“可憐”的老頭,做了一輩子官,掌管著大量的銀元,到頭來,身上就那麽點財物。

  而丁玉雋的丈夫黃萬裏,更是早早領教了丁惟汾的“厲害”。留學在外的黃萬裏與丁玉雋相識於歸國船上,兩人一見傾心,相談甚歡,離別時相互留下了住址。不久,丁惟汾家中便出現一個年輕小夥。丁惟汾大感詫異,立馬盤問幼女,得知小夥子是上海人後,便毫不客氣地將他趕了出去。原來,丁惟汾對上海人鮮有好感,認為上海人小氣、瞧不起外地人。不想小夥子卻有著山東人的豪氣,仍然苦苦追求,並逐漸得到了丁惟汾的首肯,最終抱得美人歸。該小夥即為著名水利專家黃萬裏——教育家黃炎培之子。後來,黃萬裏亦常以“半個山東人”自居,對將自己掃地出門的嶽父充滿敬意。

  丁惟汾天性嗜酒,年輕時能一次喝掉五斤山東黃酒,號稱千杯不醉,但其無比自律,微醺即止,酒品絕佳。

  到達台灣之後,丁惟汾雖位居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資政之職,卻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隻能寄棲在朋友家中。然而,生活稍得安頓,他便為赴台的鄉親提供了庇護之所,丁家每頓飯至少安排三五桌,因為太多太多的山東鄉親,在站穩腳跟之前都需要一定的幫助,有些人甚至在丁家一住數月。

  丁惟汾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如今,無論大陸還是台灣,人們都幾乎忘記這樣一位對近代曆史產生過深遠影響的人物。丁惟汾在台北的故居甚至差點被拆除,台北市“文化局”提出古跡保護申請後才得以幸存。

  兩岸隔阻,作為赴台後首位逝世的國民黨元老,大陸親人也是通過《大參考》才得知噩耗。丁惟汾好友於右任曾作挽聯:開國為元老,傳經做大師。這是一個中肯的評價,丁惟汾的功績與事跡,不應淡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