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一座豐碑,而如今,他的不朽文章卻在中國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遭遇大規模的刪除。刪除者並沒有說明其緣由,所以也就隻能做某些猜想了。
第一,魯迅文章既晦澀含蓄,但也犀利而痛快。晦澀含蓄是藝術性,但本質上是批判的,戰鬥的。所以魯迅被稱為中華民族之精神脊梁,真的戰鬥的猛士。
第二,魯迅文章的批判性用在民國就是揭露、是呐喊、是戰鬥,套用某些人的說法就是所謂“正能量”。不幸的是,魯迅人亡,其文字的生命力和時空穿透性依然非常強烈。用在時下,其批判性依然十分犀利,與頌歌文化十分不協調,令某些人如芒在背,感到非常的不自在和難以忍受。自然也就成為了所謂的“負能量”。
第三,既然是不那麽陽光的晦澀和屬於具有批判性的所謂“負能量”,魯迅和文章自然也就成為了不受待見的對象。被打入冷宮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魯迅還是那個魯迅,魯迅文章還是那些文章。魯迅從熱捧到遭遇冷落,正好說明了某個時代和某個時代主導文化的墮落與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