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舉箸不識中國味

(2022-05-23 09:03:40) 下一個

遙想當年來美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戰自己的飲食習慣。

與中國的趁熱吃不同,上餐館,即使是一出門刺骨寒風,泠得瑟瑟發抖。餐館服務員不管天寒地凍,端上一杯涼颼颼的冰水,豪華版加幾片檸檬。

很難說清的是腸胃定義了我們的文化,還是文化束約了我們的腸胃。

奇怪在美國的麥當勞,肯徳雞怎麽這麽不正宗。漢堡,薯條,炸雞是真的考驗胃的消化功能,以至於我一吃就胃疼,一時還沒有辦法適應。

而那些隨處可見,不為追求中國菜的正宗,為就美國消費市場,派生出來的混血兒--American-Chinese Food(美式中國菜)。最讓我這個地道的中國人大開眼界。

說起美式中國菜不外乎下麵三個代表。

第一個代表,是頗受青睞的左宗雞。這道菜餐館把雞肉用醬油炒的暗黑暗黑,說是當年左宗棠行軍時候發明的。

我第一次聽說時與朋友們麵麵相覷,都冒出一個真慚愧,曆史知識要來美國補,還不如美國人的表情。

第二個代表當仁不讓的糖醋排骨,這個混血菜完全顛覆我對的排骨的認知。

餐館是用豬的肋骨裹上麵粉炸。好不好吃暫且不表,反正是幹硬如材,吃完牙根生疼。

你說怪不,老美還很喜歡,每次必點。在這不得不佩服老外的胃功能的強大。

第三個代表是幸運餅,據說發明這玩意的天才一夜爆富。

每次上中國餐館,吃到最後,與賬單同時出現的,是這甜不夠甜,香不夠香的一個餃子形狀的薄餅。

裏麵包了一張印有一些讚美話語的紙條。我問了兩岸三地的朋友,甚至其他國家華僑。在正宗的中國家庭的餐桌上。好像大家都沒有聽說有這個典故,記事起就沒見過這個玩意。

我就納悶了為什麽在北美天地,中國菜會演變成這副德行。

這已全然不可考。

但我知道,去中國餐館的美國大眾,隻要你端上桌的,不是這樣用很多油炸過,甜甜鹹或者紅紅,撒了芝麻,擱了大蒜,老美還不認你的中國菜。

當然,在美國也不是吃不到正宗的中國菜。

開車 一個小時到紐約的中國城,可以點香噴噴的小雞燉蘑菇,也可以點麻辣香鮮的夫妻肺片,或者廣東的老火靚湯。一餐下來,不算貴,一家四口,100美元有找。

餐館雖好也不能天天跑。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旅美的華人中有諸多的廚藝高手。還有美國的許多中文網上的美食天地,總是熱鬧非凡。

難道就放任這美麗的鄉愁無處排解嗎?我的朋友會告訴你,有個地方可以吃到正宗的中國菜,保證原汁原味,百分之百的中國料理。還有更吸引的是完全免費。這麽好的地方哪裏找,告訴你尋來完全不費功夫,正是我家也。

話說我剛來美國,第一頓吃的漢堡。我是邊吃邊哭。大家為了安慰我,說晚上去餐館犒勞一下。

不吃不知道, 吃了讓我都懷疑自己是否是中國人。後來一打聽,中國菜搗鼓成這樣,原來是我們OUT了,很多餐館早就不是中國廚師在掌勺了,現在的中餐館廚房是墨西哥人的天下。

痛定思痛,回家苦練廚藝。到處學藝。平時呼朋引伴,互相切磋。

從此我家食堂盛名不脛而走。孩子他爸也成了我創新菜的試吃小白鼠。

至於後來把孩子他爸喂成大胖子,加入三高行業。我又不得不把孩子他爸當成兔子喂。

於是我又多了一項新的愛好,家裏發芽菜,後院種白菜。按這架勢,實現自給自足是指日可待。

但這都是後話。不過讓我廚藝可以PK專業廚師,我想美國的中國餐館功不可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七星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竹風_如火' 的評論 :是的,餐館高薪聘請大廚
竹風_如火 回複 悄悄話 因為在國外開餐館的人,在國內根本就不是廚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