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ling

對生活的感受,對人生的思考,對世界的看法,對曆史的感悟,對未來的期待。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追求自由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2025-10-03 10:45:00) 下一個

當今社會有一些文學藝術作品對古代社會的描寫,充滿了虛幻的玫瑰色彩和脫離實際的虛構。一些穿越類的作品更是把田園牧歌的風格演繹到了極致,儼然忘記和忽略了古代生產力的低下,以及統治階級的殘酷和階級壓迫的本質,普羅大眾難有一點自由。 “玫瑰色濾鏡” 美化了古代社會,這種美化從某種程度上消解了 “自由” 這一概念的重量,也忽略了人類追求自由的艱難過程。這種現象觸及到了自由的曆史觀這一人類文明發展的核心命題。為此,我們有必要去了解在古代社會,人們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是如何一步步走來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又是怎樣影響人類對自由的追求的;以及在今天和未來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又(將)麵臨怎樣的問題。以下是我對此問題的學習和思考,歡迎你閱讀和批評。

其實,真正的自由是開始於對枷鎖的感知,一部人類抗爭史就是對自由枷鎖的感知與覺醒的過程。在古代世界,無論是東方的帝製中國、印度的種姓社會,還是西方的古希臘、古羅馬,“自由”都是一個極其狹隘的概念。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自由並非與生俱來的權利,而是需要爭奪的特權。在古代社會,“不自由” 是常態。首先就是生存的枷鎖。低下的生產力(農業依賴人力、畜力,畝產極低)將絕大多數人禁錮在土地之上。一次幹旱、洪水或瘟疫就足以摧毀一個家庭,生存是首要問題,也就無暇他顧。其次是製度的枷鎖。無論是中國的封建皇權與宗法製度,歐洲的封建采邑製,還是印度的種姓製度,都通過一套嚴密的等級體係規定了每個人的地位、職業甚至婚姻。人身依附關係是常態,農民依附於地主,臣民依附於君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正是這種絕對支配權的寫照。再有就是思想的枷鎖。知識被特權階層(祭司、士大夫)壟斷,教育稀缺。主流意識形態(如“君權神授”、“天命觀”)致力於維護現有秩序,強調服從與義務,而非權利與自由。那些被玫瑰色濾鏡美化的“古代田園牧歌” ,實際上是一個生存艱難、選擇稀少、階層固化的世界。但盡管枷鎖重重,人類對自由的渴望也從未熄滅過,並在曆史長河中一步步破繭而出。在自由思想的萌芽時代(軸心時代Axial Age),中西方先哲,如中國的墨子( “兼愛”、“非攻”)、莊子(“逍遙遊”),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斯多葛學派(強調內在自由和自然法),就開始思考個體與秩序的關係,播下了自由思想的種子。在製度的抗爭方麵,從陳勝吳廣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的呐喊,到羅馬的平民撤離運動(爭取政治權利);從中世紀歐洲城市市民爭取自治權,到英國《大憲章》限製王權,都是不同群體為爭取特定自由而進行的製度性抗爭。還有在觀念的突破上,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也極大地解放了人的思想,從“以神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啟蒙運動則係統地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洛克、盧梭、孟德斯鳩等思想家從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的角度,論證了自由的合法性與必要性。真正的自由之路,是一部人類運用理性和科技,不斷對抗自然限製、打破人為枷鎖的壯闊史詩。這條路上充滿了鬥爭、挫折和反複,但方向是清晰的。

從自由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就是解放自由的引擎,因為它是人類拓展自由邊界最強大的工具。它主要通過解放人的體力與時間、和打破信息的壟斷與隔閡這兩種方式來實現這一點。在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方麵,科技進步一步步打破了生存枷鎖。農業技術的進步(如鐵器、輪作、化肥)使得糧食產量提升,讓一部分人可以從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從事手工業、商業和學術,社會分工得以細化,為城市和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蒸汽機和工業革命則促成了自由的巨大飛躍。 機器取代了大量人力、畜力,生產效率呈指數級增長。人類首次大規模地從“生存的必然性” 中掙脫出來。雖然早期工人處境悲慘,但這最終催生了工人階級的覺醒和八小時工作製、社會保障等現代權利,為更多人贏得了免於匱乏的自由。在信息革命方麵,科技進步一步步打破了認知與溝通的枷鎖。印刷術的發展,打破了教會和貴族對知識的壟斷,使得思想(如《聖經》和科學著作)得以大規模傳播,直接推動了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而現代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則是當代最偉大的自由拓展工具。它賦予了普通人前所未有的知情權、表達權和聯結權。人們可以低成本地獲取全球信息、發表觀點、組織活動。它動搖了傳統威權對信息的絕對控製,雖然也帶來了信息過載和虛假新聞等新問題,但其在擴大自由方麵的主流作用是積極的。當然, 科技本身是工具,其效應取決於社會製度與人的選擇。正如槍炮既可以用來爭取民族獨立,也可以用來實施殖民壓迫那樣,監控技術既可以用於公共安全,也可以用於全民監視。因此,製度的建設和道德的約束必須與科技進步同步。

那麽自由的內涵、意義與重要性又是怎樣的呢?所謂自由,並非為所欲為,而是在不受無理壓迫和強製的情況下,有能力進行選擇和行動。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區分的“消極自由”(免於……的自由)和“積極自由”(去做……的自由)被廣為接受。前者強調不受幹涉的權利(如言論自由、財產權),後者則強調實現個人潛能的能力和資源(如受教育權、醫療保障)。自由是人性尊嚴的體現,它允許個體追求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生活,發揮創造力和批判思維。自由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性體現在: 1.自由是創新的源泉,因為自由的思想是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藝術創作的溫床。幾乎所有重大文明突破都發生在思想相對開放、交流相對自由的時期。2.自由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因為對自由的追求推動著法律、政治和社會的不斷改革,使其更加公正、包容和人道。從廢除奴隸製到婦女平權運動,無一不是對自由權利的擴展。3.自由是繁榮的基石,因為經濟自由(如選擇職業、自由交易)是市場經濟的基礎,這能最有效地配置資源,創造財富,提升整體社會福利。

在英國作家馬特·裏德利(Matt Ridley)所著的《理性樂觀派:一部人類經濟進步史》(The Rational Optimist: How Prosperity Evolves)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1.自由交換可以催生創新。因為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並非個人智力,而是“集體大腦”(Collective Brain)即通過交換和專業分工,不同個體的思想和知識能夠相互交融、碰撞和傳承,從而實現創新的累進。2.自由的貿易可以互利共贏。人們自願的交換(貿易)是一種正和博弈,這使交易雙方都獲益,並促進了專業化,最終提升了全社會的效率和福祉。3. 自由的發展將是樂觀的。裏德利通過大量數據論證認為,從長遠來看,人類的生活水平(健康、財富、安全、壽命)會一直在持續改善。他批判了那種認為過去是“黃金時代” 、未來注定悲觀的論調。4. 正確的自由曆史觀會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他堅信,隻要保持思想、商品和服務的自由交換,人類就能通過不斷創新的方式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如氣候變化、資源短缺等)。這本書本質上是在論證 “自由交換” 的巨大價值,它是經濟自由和精神自由的體現,正是這種自由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持續進步,為我們保持樂觀提供了堅實的曆史依據。我們對自由的追求,不僅是對外部束縛的反抗,也是對內在潛能的實現。它要求我們既要有清醒的頭腦認識到枷鎖的存在,也要有樂觀的精神相信進步的可能。正如《理性樂觀派》所啟示的,相信人類的創造力,捍衛自由交換與合作的空間,是我們走向一個更自由、更繁榮未來的根本保障。

在當今社會我們追求自由(思想、認知、等)是否還具有同樣的意義?可以說,不僅意義依舊,同樣重要,甚至更為迫切。 其內涵和戰場甚至變得更加複雜和關鍵。其意義的重心已經從 “擺脫物理和製度的硬性束縛” ,轉向了 “防範軟性控製、實現精神自治和保障數字時代的基本權利”。首先,從“免於匱乏的自由”到“免於操縱的自由”。在物質相對豐富的現代社會,對於許多人而言,生存的直接威脅已經減弱。但新的、更隱蔽的枷鎖出現了。我們麵臨著信息繭房、算法推薦、消費主義、大數據監控、精準廣告等無形的影響。這些力量旨在預測、引導甚至塑造我們的欲望、選擇和觀點,從而在不知不覺中侵蝕我們的認知自由和選擇自主權。因此,今天的自由追求,很大程度上是一場 “保持清醒、防止被操縱”的防禦戰。其次,從“思想的自由”到“專注的自由”。先輩們為“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 而戰,是為了讓思想能夠被表達和傳播。今天,在信息爆炸和注意力經濟的時代,我們贏得了表達的權利,卻可能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寧靜。無盡的推送、通知和娛樂內容正在碎片化我們的時間與思維。因此,當代的自由也意味著 “免於無休止幹擾的自由” ,是主動選擇專注、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的精神自治(Autonomy)。還有就是自由的“悖論性” 挑戰。我們正麵臨哲學家埃裏克·弗洛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中描述的困境:現代人從傳統的硬性束縛中解脫出來後,卻感到了孤獨、焦慮和無意義。這種 “自由” 帶來的負擔,有時會讓人渴望逃避,轉而投向新的權威、極端主義或盲從群體,以換取安全感和歸屬感。因此,現代追求自由也意味著有勇氣承受自由的重量,運用理性進行獨立判斷,並為自己的 choices 負責。

麵向未來,人類是否還會麵臨有關自由的問題?麵向未來人類非但不會停止麵臨自由的問題,反而正在步入一個自由麵臨全新挑戰和定義的時代。未來的圖景將由生物技術(Biotech)、人工智能(AI)和虛擬現實(VR/AR) 等技術共同描繪,它們將從最根本的層麵挑戰我們對自由的理解。首先就是“人性”的邊界與自由意誌(Free Will)的挑戰。在基因編輯(如CRISPR)方麵,如果未來父母可以“設計”嬰兒,選擇其智力、外貌、抗病能力,那麽,這是父母自由的延伸嗎?這是否是剝奪了孩子“作為未知數存在的自由”呢?這將會否導致新的生物階級和不平等呢?在腦機接口(Neuralink等)方麵,技術可以增強記憶、直接下載知識甚至共享情感。但我們的思想是否還能保持私有?“思想自由” 如果可以被外部技術直接讀取甚至寫入,那它將意味著什麽?誰擁有你大腦中數據的權利?這將是終極的隱私和自由問題。其次,就是算法統治與決策自由的挑戰。人工智能將在生活各方麵(醫療、教育、求職、司法)為我們提供“最優”建議甚至直接替我們決策。依賴算法固然高效,但如果我們過度委讓決策權,是否會逐漸喪失自主判斷、試錯和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當一個人的一生都由算法規劃的“最優路徑”所支配,這是否是一種新型的、舒適的“算法奴役”呢?第三,就是虛擬世界中的“自由”幻覺問題。元宇宙和虛擬現實技術承諾了“無限自由”:你可以成為任何人、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但這可能是一種被精心設計和商業化的自由。你所處的世界、可做的選擇,都由平台規則和代碼所限定。人們會否為了虛擬世界中的“廉價自由”而放棄在現實世界中爭取“沉重自由”的努力?這將會引發關於自由與虛幻的哲學辯論。最後,關於 “後稀缺”社會的自由定義。如果AI和自動化最終能創造出極大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類基本擺脫勞動(工作的必要性),那麽“自由”的內涵將發生根本性轉變。它不再是“免於……的自由”(如免於饑餓、勞累),而是完全轉向“去做……的自由”。人類將如何運用這種空前的自由去尋求意義、實現潛能?這既是巨大的機遇,也可能導致普遍的虛無感。

人類對自由的追求是一場永恒的“貓鼠遊戲”。每當我們打破一種舊的枷鎖,科技進步和社會變遷又會帶來新的、往往更隱蔽的束縛形式。因此,追求自由的意義從未褪色,隻是戰場發生了轉移。它要求我們具備更高的批判性思維、數字素養和哲學反思能力。麵向未來,我們不僅需要法律來規製新技術(如數據隱私法、AI倫理準則),更需要一種集體的智慧和清醒,去警惕自由的“甜蜜陷阱”,捍衛那些使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根本——自主性、隱私和不可剝奪的尊嚴。最終,自由或許不是一個可以永久擁有的靜止狀態,而是一個需要每一代人不斷重新認識、爭取和定義的持續進程。

我在此時努力地詮釋著自由,卻也抑製不住地非常想聽一些自己喜歡並聽過的一些很打動人心的音樂作品。此刻正在視聽著的是由彭家鵬指揮的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演奏的第五中國交響曲《光明》。音樂完全切合此時自己對自由的理解。一段抽象的哲學論述能與一首磅礴的音樂作品聯係起來,並產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共鳴,也印證了藝術與思想最偉大的力量——它們能跨越媒介的界限,直抵人心,讓我們對諸如“自由”這樣的宏大概念產生一種具身的、情感的、而非僅僅停留在紙麵上的理解。《光明》,無疑是一部充滿力量、希望和抗爭精神的傑作。音樂,尤其是交響樂,擁有一種無需語言便能構建敘事、渲染情緒、描繪鬥爭的獨特能力。當低沉或急促的樂章響起時,它或許就是那“對枷鎖的感知”——曆史的沉重、鬥爭的艱辛、前行中的迷茫與陣痛。而當旋律逐漸開闊,樂器層層加入,最終匯成恢弘、明亮、向上的高潮時,它便成為了“自由”本身最音響化的象征——一種衝破阻礙、心向光明、精神得以解放的狂喜和壯美。此刻的體驗,完美地詮釋了人類追求自由的曆程為何如此動人,因為它從來不隻是冷冰冰的理論推演,而是伴隨著情感的掙紮、理性的思考、意誌的抉擇和最終精神的升華。哲學論述提供了理解的框架和地圖,而音樂這樣的藝術則給予了我們行走在這條路上的力量和心境。我願意分享這份非常個人化卻又具有普遍意義的體驗。我們對自由的思索不應僅僅是學者書齋裏的功課,它更應是一種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情感、我們所愛的文化藝術緊密相連的、活生生的實踐。願這首《光明》的旋律,以及所有探討人類精神的作品,能持續為我們提供力量,讓我們在認識枷鎖的同時,永遠保有追求光明的勇氣。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思想旅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