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ling

對生活的感受,對人生的思考,對世界的看法,對曆史的感悟,對未來的期待。
正文

蹚過中年之河的激流

(2025-05-16 12:04:55) 下一個

每一個時代力求上進的人都是差不多的。誰也別說誰才高八鬥,大家其實都會對自己的前途惴惴不安,也都活得很使勁。即使後來有人成為了大名鼎鼎的人物,在他們年輕或步入中年的時候也都曾經沉浸在自己的處境中,眼前也一樣是一抹黑,完全不知道自己當前的行動會給自己未來的人生帶來什麽影響,也完全不知道自己這一代人將會在曆史上留下什麽痕跡。就像美國20世紀現實主義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 1876-1916) (野性的呼喚)有句名言說的那樣: 這幫年輕人是又窮又幸福,但是他們當時完全不知道。

蹚過中年之河的激流
讀詹姆斯·霍利斯《中年之路》一書隨筆

中年,一個對生活有各種不滿與疑問的人生階段,你會麵對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問題: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也就是:人長大了,但卻沒有成為想象中的自己。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心裏學家榮格提出了這個概念。他認為在中年時期,人的危機感會達到巔峰。在這個心理學概念中,中年不是一個時間概念,它指的是心理的一個狀態和階段。論健康,老年比不過中年腿腳方便利索。論財富,青年比不過中年有經驗有資源。這樣一比,好像中年應該是最富足、最自由、成就最高的階段。但為什麽在心理學上沒有童年危機、青年危機、老年危機,卻隻有中年危機呢?這是一個太多的人都會經曆的過程,挫敗感集中出現,焦慮感集中襲來。以往歡快流淌的人生小河,已然成為凶險激蕩的激流。如同但丁在(神曲)中所描繪的那樣:“你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座黑暗的森林中,迷失了道路。”這是人生的必經階段。那些沒有清醒地、勇敢地蹚過中年之河的激流、成功地度過中年危機的人,就算年齡再大,就算擁有高大身軀,他的心理狀態也依然是個孩子。而那些不知道跟自己對話、又總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他們的生活都將是被動地往前推著走,以為最後會有人告訴他們生命的意義。心裏上蹚不過中年之河的激流,即便你步入老年也依然無法體驗到人生真諦。隻有有意識地在心理上度過中年危機,才能使人格真正獨立。

那麽我們要如何才能正確地穿越中年之路呢?人生有四個階段: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它們對應著四個不同的心理特征。1.童年是魔法思維。小孩子總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大後自己會無所不能。比如覺得自己會成為宇航員、奧運冠軍,一個無所不能的人。2.青年是英雄思維。青年尤其喜歡偶像。可以是明星、企業家、各行業的名人。這在心理學上叫投射。這種心理現象會使一個人下意識地將自己的思緒、動機、欲望或情感,甚至是責任也推卸給外部世界以及其他人(弗洛伊德)。把責任推給他人,比如自己失敗後反而去指責他人,認為是他人造成 自己的失敗等。心理投射現象不光在青年人身上出現,早在童年時期就已經表現的很明顯。對孩子來說,這個世界太新、太大、太不可知了。所以,小孩子會產生焦慮。他們解決焦慮的方法是投射到父母身上。孩子們會經常相信父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我爸爸有多厲害、我媽媽怎麽怎麽樣。小孩長大了,父母不在跟前了,青年就會把欲望和需求投射給權威人物和各種社會角色。領導、師傅、兄長,都是這種投射的承接方。3.中年變成了現實思維。人到中年就會發現,童年的魔法思維、青年的英雄思維,跟自己的生活格格不入了。如果有了這種感覺,我們的中年之路就開始了。在中年階段,人們會發現生活永遠不會完美,總有缺憾。年輕時的各種幻想慢慢消散了,人思考問題越來越現實。也有一部分人內心還在抗拒,他們常常會說,“我當年要是怎麽怎麽樣,現在我就會怎麽怎麽樣了”。他們是在把自己內心投射和自己的現實生活做比較,發現了巨大的落差和嫌隙。這說明他正在經曆中年之路。當然,也有的人開始勇敢麵對現實,而且開始思考下一個問題:此時我該做點什麽。4.老年的思維是迎接變老。麵對自己一天天變老,老年人就會思考如何麵對死亡的問題。有的老年人說,過了80歲每多過一年都是賺的。

對人格發展而言,心理發展隻有兩個階段。從童年到步入青年,這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人處在不斷地向外投射期。中年以後,這是第二個階段。我們在不斷地撤回向外的投射。但如果人不能成功穿越中年,不能穿越第二個階段,那就會一直在第一個階段徘徊不前,如同困在一個隧道裏永遠都走不出來一樣。在第一個階段,也就是童年和青年時期,人們都是在他人的期盼下扮演著各種角色,戴著臨時人格的麵具。這種臨時人格是他們在不斷地呼應、迎合外界環境期盼的產物。而到了中年之路的階段,抑鬱、情感危機、職業瓶頸、身份焦慮、目標感迷失,就都會產生。因為中年危機感的產生源於真實的願望和臨時人格的不斷衝突,而童年的情緒卻始終存在。我們青年期會有各種選擇,這是由我們的個人認知和偏好決定的。而認知和偏好則來自我們的童年經曆、接受的教育和長大後社會和文化的影響。童年經曆過的具體事件可能我們已不記得了,但童年曾經曆過的那些情緒卻都被保留在我們的右腦了,也就是潛意識區域。所以榮格心理學提出,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這個小孩有什麽需要?他需要確定性和安全感。而青年時期也是童年的延續。很多人都成年了,但他們心裏的小孩還是有很強烈的需求。就如同海明威筆下的人物都是硬漢形象,對抗自然、對抗某種機製。但是海明威小時候,他的母親對他管理得特別嚴格,甚至在他的成年時期對他的私人感情也橫加幹涉。因而海明威就把這種內在小孩的需要,投射到了他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這就是潛意識的無聲表達。在第一個階段,我們很少問自己,除了我的過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臨時人格,我究竟是誰?這個時候大部分人都處在向外投射期,還處在延長的童年期,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真正人格,還處在臨時人格、扮演角色的狀態。而且總有對象在承接他的心理投射,他有領導,他有前輩,他有長者。所以,這時的投射還是很有效的。但到了中年之後,這些投射就逐漸失效了。不像以前總有長輩來答疑解惑,甚至頂雷。也不像以前總是幻想著美好的未來,中年危機就悄然出現了。

中年危機來自哪裏?首先就是來自生活,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跟伴侶的關係。在中年時期沒有什麽比婚姻這種長期的親密關係更容易帶來失望和傷害了。因為婚姻承擔了最多的無意識的包袱,也就是心理投射。戀愛的時候山盟海誓,不離不棄。這是心理成長的第一個階段。人們相信與另一半的結合會補全自己的生活,會讓自己變得完整。愛情,它伴隨著距離、想象和心理投射。但是婚姻中兩人沒有距離。你在婚姻中會慢慢發現這個人跟我一樣,他也是一個凡人,他也會害怕,他也有需求,他也有缺點。當一個人指向伴侶的心理投射落空的時候,當內心的那個小孩的誇張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受到遺棄和背叛,這個時候一些人就會得出結論:“你不是我當初結婚的那個人,你變了。”可實際上他從來都沒有改變,他始終就是那個人,一個自己當時還沒有完全了解的人。甚至在中年階段的出軌和第三者插足的現象,也是心理投射的一種。事實上,對方永遠不會達到我們想象中的那種完美。而對方永遠不會比我們跟自己的關係更好。而且我們跟自己的關係不僅決定了伴侶的選擇,也決定了情侶關係的質量。如果有孩子早戀了,家長第一要解決的是,這個孩子為什麽要向外去尋求親密感、安全感、依賴感,而不是向父母尋求。那情侶關係的作用又是什麽呢?一個人是不是就不應該結婚呢?親密關係是為了增加生命的意義。健康的情侶關係通常提供最多的是陪伴、相互尊重和支持,以及相互的包容。如果我們想擁有一段成熟的親密關係,我們就必須敢於接受,除了我自己沒有人能給我最想要的或最需要的東西這一觀點。但我仍然會讚美這段關係並為之真心付出。有質量的婚姻確實可以滋養生命,讓人成長。但它是以人格獨立為前提的,而不是一個人完全交給了另一方,完全依賴另一方。一個人必須要自己獨立,伴侶承載不了對方把所有的希望都投射到他的身上。當然一個人的成長如果受到另一半的阻礙,同樣是不可接受的。這樣的婚姻必須重新開始,因為它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如果雙方放棄了個體的心理成長,那伴侶關係就可能走到盡頭了。

另一種可能帶來中年危機的是親子關係。在親子關係的背後,是作為父母的心理投射,這種投射的對象是孩子。有人可能會說,如果我們選擇伴侶是真的對對方有心理需求,那我對孩子總是無私的吧?這得從兩方麵來看。在主觀意識中,父母當然會覺得自己是無私的。有些父母對孩子甚至是不計成本、不惜代價,犧牲了自己就是為了孩子好。大多數人都相信自己對孩子是無私的,但不可避免地,我們都會將自己未曾實現的生活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必須承受的最大負擔就是父母未曾擁有的生活。“你得考個好大學,你得找個好工作,”這是我們常說的話。在潛意識層麵,孩子將會承受各種各樣的操縱、脅迫。我們可能會無意識地期望孩子能讓我們開心,能讓我們的生活充實,能讓我們更上一層樓。很多家長在意識層麵是對孩子好,但在潛意識層麵,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當人們踏上中年之路的時候,自己的孩子往往都已經到了青春期。他們悶悶不樂、桀驁不馴,通常和我們自己曾經在父母眼中一樣。這是代溝還是青春期的逆反常態?或許,這是他們在抵製我們的心理投射。我們還是要想想當年我們希望父母如何做。青少年特別希望父母的理解、支持、尊重,而都不希望父母完全掌控他們生活的全部。近百年前,胡適曾給自己的孩子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我要感謝你,因為有你的參與,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隻是碰巧成為了你的父親,你隻是碰巧成為了我的女兒和兒子。我並不是你的前傳,你也不是我的續篇。你是獨立的個體,是與我不同的靈魂。你並不是因我而來,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生活中的另一種中年危機來自與父母的關係。小的時候,父母在我們心中的形象很厲害,他們什麽都知道,有什麽問題都問他們。但等到人到中年的時候,父母的身體老了,知識結構也過時了,最重要的是他們作為保護者的那種形象消失了。他們不再是你的保護者了,而是反過來了。人到中年時,我們跟父母的關係發生了變化。我們甚至成為了父母的保護者,變成了他們心理投射的對象。還有一種中年危機來自與自我的關係。年輕的時候,時間好像永遠用不完。我們的身體康健,時間是我們的朋友,一切都會隨著未來的到來變成現實。但到了中年,身體隨著時間一天天老化,體檢的指標又高了,醫生又開始語重心長了。此外,職業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當中的標誌身份之一。在青少年時,我們內心的需要也會在未來職業上做出心理投射。中年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人們覺得熬不過周圍的年輕人了,職業的焦慮感就來了。這些都是中年危機的來源。

中年之前,我們經曆著第一個心理成年期。我們內心的小孩希望獲得安全感和確定性。我們把內心的需要全部投射到外部,投射給父母,投射給社會權威,投射給文化習慣。等我們到中年的時候,這些投射所代表的希望和期待都沒有了。我們認清了現實,但我們也開始焦慮了,我們就自此走上了中年之路,就開始麵對中年之河的激流了。雖然很痛苦,但這卻是心理成長的必經階段。這會激發我們捫心自問:此時此刻我是誰?我有什麽感覺?我想要什麽?我們將慢慢明白,外界不會拯救自己,我們要想辦法自我拯救。這是人格獨立的開始,也是人心理的第二次成長。我們認識到,能在充滿未知的世界中拯救自己的,不再是外部的投射對象,而是我們真實的自己。那我們又該如何蹚過中年之河的激流,順利穿過中年之路呢?

首先要學會獨處。這會讓我們學著從內在的真實自我,而不是外部的環境來定義自己。我過的好不好,不是看別人是否羨慕我。我不需要從外部環境來定義自己。一切外界對象都是“他者”,就是那些曾經承載了我們內心潛意識投射的對象。獨處不等於孤獨,它是一個人有意地隔絕外部環境來創造一個跟自己對話的機會。一個人如果不會適當地獨處,那他永遠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為什麽那麽多人喜歡冥想、跑步?因為跑步時時間是屬於自己的。而讀書就是跟另一個有趣的靈魂在交流,是跟自己在對話。冥想、跑步,讀書,都是我們和自己相處。獨處是讓自己人格獨立的必要前提。人格獨立就是向內關照,而不是向外尋求。要相信自己的心靈足以療愈自己。在獨處時我們將會慢慢看到自己內心的博大。

其次,滿足自己心中小孩的需求。找到自己心中住的小孩,就是找到我們自己。可以試著做孩提時的遊戲。小孩子們天真爛漫,會無所顧忌地玩泥巴、踩水坑。但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人們是被社會文化裹挾著,那種天性、興趣、熱情就都被壓製住了,或者幹脆就遺忘掉了。當被遺忘的天賦重新浮現而且被使用的時候,當內心小孩的需求被滿足的時候,它們會帶來療愈的效果。當我們陷入困境的時候,其實是可以被內在的東西所拯救的。如果我們不有意識地去接近這個內心的小孩,我們就會壓製自己的需求。內心的小孩本來有需求,你不搭理他,這個需求總會找個機會爆發出來,而且這種爆發往往具有破壞性。做一些兒時的遊戲可以變得天真爛漫,也是跟內心的孩子去對話。童年的遊戲會讓人放鬆,人們由此跟自己內心的小孩發生了連接。你可以看到周圍一些中年人開始學聲樂了,或者參加一個繪畫班。這些都是在滿足內心小孩的需求。此外,我們還可以去找自己的激情所在,去追隨自己的激情。中年之後有些人開始喜歡長跑,有的人開始喜歡自駕遊,有的人從小就喜歡寵物。凡是能讓你對生活產生興趣、激情的事,你就去體驗。這是要幹嗎?這是要改變例行公事帶來的徒勞感和無趣感,而人們的中年時代有太多的例行公事了。

最後,我們還要接受慢慢變老。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過程。如果我們活得足夠長,我們所愛的每個人都會離開我們。想到此,心裏會不是滋味,特別是對於心裏住著的那個小孩來說。畢竟那個心中住著的小孩總是依賴別人的存在,他們還承載著他的心理投射。但是,哪怕離開自己所愛的人也有意義。因為悲傷會讓我們有機會明白,我們所經曆過的事情是有價值的。因為已經經曆過,所以我們不會完全失去,它被保留在骨子裏和記憶中。當我們不得不失去,並明白他們的珍貴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珍惜當下了。

這就是中年危機的意義。很多人認為,我以前什麽都是,現在我什麽都不是了,哪兒都不對了。但事實的真相卻是,從前的假設其實根本就不對,我們隻是到現在才看清現實而已。我們沒來這個世界之前,這個世界就在那裏。別人本來就一直是那個樣子。隻是這些外界的東西因為我們之前的心理投射,他們變了樣,變成了我們想象的樣子。而我們在中年時才慢慢看清他們。這其實是我們的第二次成長,是我們真正人格獨立的開始。中年之路是一個盛情的邀請,它邀請我們為接下來的旅程換擋,從把期望寄托外部轉向自己。勇敢地蹚過中年之河的激流後,你會發現,人的內在有大於我們的存在,也就是榮格稱為的“自性”,中年就是聆聽自性聲音的過程。

穿越中年之路,渡過中年危機,我們會變成什麽樣呢?我們會與他人的關係變得不那麽依賴了,對他人要求更少了,對自己要求更多了。我們會重新定位自己跟外部世界的關係,包括我們的職業、我們的人際關係,以及權利和滿足的來源。在對自己要求更多的時候,如果他人沒有提供他們無法提供的東西,我們也不再失望。我們會承認,跟我們一樣,他們的主要責任是走完他們自己的旅程。勇敢地穿過中年之路會讓我們與生命的意義感失聯之後重獲新生。希望正處在中年階段的你能享受這段旅程,找回真正的完整的自己。如果你正步入老年,也希望你能重溫你的中年時代,找出自己獨立人格的由來,以避免心理投射到子女身上,從而能隨心所欲不逾矩,成功地變老。如果你還年輕或正要步入中年,那希望你做好以下三件事,哪怕做好一件事也很不錯:1.經營好一段溫暖的親密關係。2.找到熱愛並堅持的事情。3.保持內心的平靜與自洽。因為人生沒有固定的標準,但經營好一段親密關係,能讓我們收獲溫暖;找到熱愛並堅持的事情,能賦予我們生活的意義;保持內心的平靜與自洽,能讓我們從容麵對人生的風雨。這三件事,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哪怕隻能做好其中一件事,也足以讓我們的人生變得豐盈而有意義。希望你能在未來遇見一個更成熟、更完整的自我,滿懷信心迎接中年的到來。往後餘生,不妨靜下心來,用心去做好這些事,或許你會發現,這才是真正的成功人生。記住,行動是一切可能的開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