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排斥的中國

(2025-04-13 07:06:41) 下一個

自由貿易,終結於一堵看不見的不自由的製度之牆

文 / 趙曉

     2025年4月2日,美國政府正式推出“對等關稅”新政,全球一片嘩然。一些淺薄的觀察者將此視為川普式民粹主義的又一次發瘋,一些崇拜權力的人把它當作“選舉政治”的權宜之計,一些“黑板經濟學家”則痛斥這是對自由市場的背叛。這當然全是胡扯!他們根本沒有看清楚,這並非偶然的逆轉,而是曆史的必然——自由貿易死了,而殺死它的,不是一紙稅文,而是製度的不自由。

     一、一篇理性好文,
         可惜深度分析不足
     徐瑾的長文《自由貿易已死,一個時代的終結》是近年來少見的理性好文。他指出:
     自由貿易的理想,建立在“技術優勢+製度平等”的前提上;然而現實中,美國等大國單方麵承擔了“自由”的代價;東大式權貴國家卻靠高稅負、國家補貼、壓低消費、人為操控等方式,占盡製度紅利;美國推行“對等貿易”,實屬被迫,意在捍衛製造業、保障就業、恢複國家主導權。
     這一分析層層推進,條理清晰。但問題在於,它仍止步於經濟結構分析,沒有深入到背後的製度原因與文明張力。
     因為,如果我們看不見自由貿易所依賴的製度土壤,看不清中美所謂“自由貿易”為何從一開始就是偽命題,就會錯判現實,繼續沉迷幻夢。

              二、自由貿易不是工具,而是文明共識的體現
     徐文也提到“製度差異”、“權利結構”,卻未點破:自由貿易根本不是一個中性的市場工具,它是一種製度性的文明機製。
     它的運轉,必須以法治、契約、產權、信息公開為基礎。這是18世紀啟蒙運動之後,西方國家在血與火中建成的現代製度之魂。
     我們必須明白:
沒有獨立司法,契約就不受保護;
沒有新聞自由,違規者就無從揭發;
沒有產權保障,企業就不會長期投資;
沒有個體尊嚴,消費能力也無法釋放。
     自由貿易,必須生長在自由製度,展開於自由國家之間。沒有自由前提與彼此間的製度信任,哪來市場信任與自由市場可言?
     中美之間所謂的“自由貿易”從一開始其實就是西方白左與全球主義“烏托邦幻覺”:一邊是開放的自由社會,一邊是封閉的權貴體製,這種“貿易自由”不過是“虛假的自由貿易”,是在沙灘上建大樓,也是對不自由製度的縱容和獎勵。它的結果,隻能是被利用、被掏空、被顛覆,坐等全球化的巴別塔崩塌的那一天!

       三、製度鴻溝,
           終結自由貿易
     自由國家與權貴國家之間,重要的不是產業差距,不是關稅差距,而是製度鴻溝,是價值裂穀。
自由國家,把權力關進籠子,讓市場說話;
權貴國家,把市場關進籠子,讓政權說話。
自由國家,企業靠創新贏市場;
權貴國家,企業靠權力贏傾銷。
自由國家,產品由消費者投票決定;
權貴國家,產品靠補貼、匯率操控與出口退稅支撐。
    從芯片到光伏,從電動車到鋼鐵,所謂“國家隊”的優勢不是技術,而是製度黑箱。這不是自由貿易,這是製度傾銷,是“壓榨勞工+扼殺競爭”的聯合作戰。在這種結構下,所謂自由貿易,注定走向三種結局:
    虛偽的自由貿易:一邊開放,一邊關閉,最終積怨成疾;
    失敗的自由貿易:表麵繁榮,實則“全球割肉”,工業空心化;
    崩潰的自由貿易:幻想破滅,關稅報複,文明進入冷戰。

        四、“中國沒有被自由資本主義改變,
                 卻改變了資本主義”
    為什麽中美“自由貿易”不能再持續?因為自由貿易沒有給中國帶來自由。為什麽自由貿易沒能改變中國?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在演講《中國改變資本主義,美國必須刀口向內》中給出了一個關鍵答案:因為中國不是西歐,也不是日本。
    冷戰之後,美國深信一個公式:“經濟融合 → 價值趨同 → 政治盟友”。他們以為,自由貿易會帶來繁榮,繁榮會推動民主,最終讓全世界變得像美國一樣。這一套,在西歐、日本都奏效了。於是美國人想當然地以為,隻要讓中國加入WTO、融入全球化,資本主義自然會“改造中國”。但盧比奧一針見血地指出:錯了!不是資本主義改變了中國,而是中國改變了資本主義。
    中美貿易關係最終淪為零和博弈:二十年過去,美國的工廠倒了、鐵鏽地帶荒了;而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供應鏈。更關鍵的是,中國沒有變得像美國,反而用自己的體製走向全球,並向第三世界輸出所謂“高效中國模式”。從互利走向對抗,從接納走向警惕。
     盧比奧痛批,美國不是輸在中國太強,而是輸在自己太天真。從一開始,就錯了方向——美國的製度,是為企業資本服務,而非國家利益。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賺,卻在華盛頓反對任何強硬政策。這不是中國“收買”了美國,而是美國主動出賣了自己。所以,盧比奧說,別再幻想“用自由貿易改變中國”。中國不是日本,也不是德國。它是一個有實力、有意誌,要重塑國際秩序的對手。也就是說,白左與全球主義導演的虛假的“自由貿易”,反過來成了不自由製度的“全球放大器”。也因此,中美之間早已不是市場互補,而是製度對抗。要贏,不是禁一個應用,不是打一個關稅,而是刀口向內,重建國家主導權,改革失控的體係。看清楚了你就知道,盧比奧認為,不是自由貿易不好,美國錯在自己,錯在開始:對一個製度敵手盲目開放!當自由貿易不再自由,一切將被清零。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不僅是一句古訓,也是一場世紀較量的真相。而背後更加根源與悲哀的問題在於:中國不是不懂自由,而是拒絕自由。因為——這不是統治者某個人的選擇,而是中國人共同的默認選擇:
    中國人隻要財富,不要自由;隻想發財,不想問責;隻盼升官,不求改革。中國製度之所以不自由,根源不在上,而在民。不自由的製度背後,是不求自由的人民——一幫靈魂上自願為奴的人!不求自由的國民,沒有希望;不自由的國家,沒有自由貿易可言!——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今天中文世界無數的人在罵川普,知識界如此,民間更如此,許多糊塗的基督徒也如此!然而,說白了,這不就是“一切責任皆在美方”的翻版嗎?這樣拎不清的腦子,這樣糊塗的心靈,這樣硬結的土壤,不是刀郞唱的“黃泥地”,也不是一些人批評的鹽堿地,實在是沙漠地啊!沙漠地,能長出自由之花,能結出豐碩的自由之果——市場經濟與自由貿易嗎?做夢去吧!
    “文革”的教訓,中國人從未深思!鴉片戰爭的失敗,中國人從未反思!今天全球關稅戰打成了中美貿易決戰,中國人還是沒有反思。在同一塊石頭上摔倒兩次、連撞兩次腦袋的,請問放眼全世界,還有誰?

       五、曆史的先聲:
    鴉片戰爭就是“自由貿易”在東方的第一次失敗
    很多人以為今天的中美貿易戰是第一次,其實早在1840年,自由貿易就已經在中國碰壁。“鴉片戰爭”這個名字取得十分邪惡,因為掩蓋了問題的真相。中英戰爭哪裏是什麽圍繞著“鴉片的戰爭”,這就是一場貿易衝突好不好!本質上呢,則是自由主義資本主義遇上中央集權專製體製的第一次碰撞。
    英國要求“自由貿易”,中國堅持“朝貢體製”;
    英國希望市場交易,中國堅持國有企業專賣;
    英國講“契約和平等”,中國講“天命與聖旨”。
    一邊是法治商業文明,一邊是權力等級秩序。兩者雞同鴨講,南轅北轍,根本不可能相容。所以,鴉片戰爭一開始就不是經濟之戰,而是製度衝突、文明衝突。今天的中美貿易戰,則是新時代的“鴉片戰爭”,但與鴉片無關——表麵是貿易衝突,本質是製度衝突,根本是文明衝突。第一次中英衝突,是自由貿易之夢在中國的幻滅;今日中美衝突,是自由貿易烏托邦在全球的清算。
    全球化的失敗,不是因為市場出了問題,而是因為製度沒跟上。自由貿易,終結於一堵看不見的不自由的製度之牆。說白了,權貴國家與自由國家之間,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市場與自由貿易可言。

      六、結語:自由貿易不會死亡,
          但充滿活力且正在重建,
          但它隻屬於自由國家與自由人
    徐文說自由貿易已死,仍沒有看清世界大勢。“自由貿易”在東西方兩個大國之間是失敗了,但自由貿易仍將存在——但它將隻在自由國家之間展開。死掉的,是那種想在不自由製度中搞“全球通吃”的妄想。死掉的,是那種對製度差異視而不見的白左經濟烏托邦。未來,不會是烏托邦“地球村”,而是“製度聯盟”。
    全球仍將互聯,但基礎必須是製度同質;
    市場仍將擴展,但條件必須是自由先行;
    合作仍然可能,但不能繼續假裝彼此信仰相同。自由貿易不會永遠向不自由國家敞開。自由製度,才是進入全球自由市場的真正硬核門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藍天白雲915LQB 回複 悄悄話 讚好文,一文見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