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誰,隻要沒有學佛求解脫,都在六道裡麵來來去去的輪迴;即使學了佛,但沒有遇到淨土法門,也隻是結一個佛緣而已,下輩子能不能當人不曉得;即使能當人,也不一定還會遇到佛法。
這樣講起來,人生就有二件事情:一個是解脫生死的「大事」,一個是「目的」。
「大事」就是剛剛講的輪迴。今生隻是短短幾十年而已,可是未來是無窮盡的,而且無窮盡未來的去處卻決定在這短短幾十年,可見這短短幾十年有多麼重要。在這短短的幾十年中,若能如願成就「目的」,解決生死這一件「大事」,就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事了。
結婚、生兒育女,還有創業,這隻是此生生存中的一環,但不是全部需要。因為如果未來生死大事沒有解決的話,即使再怎麼榮華富貴,再如何的豐功偉業,心中都是會有不安的;如果這一件大事能夠解決,再怎麼樣困苦,內心都有安慰。
這一點,一般人比較不瞭解,因為一般人沒有善惡因果報應、三世六道輪迴的觀念,所以他們從來沒有為未來做規劃。他們的人生就是短短幾十年,以為死了就沒有了,所以把精力都用在短短幾十年的榮華富貴追求上,但這一些到最後都幻化成空──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
所追求的名利財富等等,再怎麼樣都是無常的,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到了臨終的時候,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所謂「大命即終,悔懼交至」,這是一般人臨終的現象。
今生遇到佛法,相信佛法,可以說是莫大的福報。因為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觀念,是不容易相信的,為什麼?因為看不到,有誰看到?有誰死了還魂回來說他去的世界如何?
但是我們從書上,或者社會上發生的現象,以智慧判斷,是有未來世、有輪迴的。因為相信智者、古德所說,因此對人生就能夠做一個更完整的規劃。因為人「生」包含人「死」,生跟死是在一起的。如果隻想到「生」,而沒有想到「死」,那不是完全的人生,要把死同樣納入我們人生的規劃裡麵,這樣才完整。
現在的民間信仰是那樣的情形,可是佛教界也差不多。因為佛教界很多道場並沒有在強調生死輪迴的可怕跟重要性,也沒有解脫生死輪迴的法。以現在來說,隻有淨土法門才是解脫輪迴的直捷方法。
淨土法門易行難信,很容易做得到,隻要心信佛,口念佛,甚至一方麵懷疑,一方麵念佛,阿彌陀佛都知道,也都在阿彌陀佛攝取的光明當中。所以,淨土法門是當生成就,一世圓滿的;是不離世間法而能擁有出世法,雖是出世法,卻可以在世間當生成就,兩全其美。如果是其他的法門就都不行,因為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先斷煩惱,而想要斷煩惱在滾滾紅塵當中,怎麼斷?所以他們一定要遠離世俗。
淨土法門就可不用離開世俗,但如果要終身全力為這個法門奉獻,最好還是要出家才能全心全力,不然還要為家庭、為其他所牽絆,難免會有罣累。
人生隻不過是因緣和合,父母、夫妻、兒女、家眷,都是一時因緣的和合,每一個人命終之後,因為過去、現在的業各自不同,所以很難會再相聚,即使再相聚,往往也不認識,所謂常伴親友終離別。所以人生很可憐,家眷應該永遠恩恩愛愛,可是這樣的恩愛,卻又是輪迴造業受苦的根本。出家偈頌就說: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斷,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永恒的在三界六道輪迴,有時身而為人,有時候下地獄、餓鬼,有時生天享樂,然後又墮落三惡道,之所以這樣流轉三界,沒辦法脫離這個三界的大網絡,就是愚癡執著而不能斷絕世間汙染虛假的恩愛所致。
如果瞭解世間的恩愛隻是暫時的,而且會導致永遠三界輪迴的,而能夠超越他,然後學佛,甚至出家,所謂「棄恩入無為」,才是真實報恩。不然今生為父母兒女,下輩子呢?
有一首偈說:
眾生真愚癡,孫子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親鍋內煮。
這是古代一位高僧所說的,這位高僧有神通,他有一天經過一個家庭,非常的熱鬧,原來是在辦婚宴,在大請客。可是一看,唉!原來都是互相報恩報怨,所謂的「喜事」,真的是悲哀、痛苦、愚癡的苦事啊!為什麼呢?
「眾生真愚癡,孫子娶祖母」,新娘竟是前輩子的祖母。這道理不難了解。往往阿嬤(祖母)對孫子都非常疼愛甚至執著,可是她已經老邁,無法看到孫子的成長,去世之後,隻因對孫子的執著愛戀之心放不下,導致她出生再度為女人有緣來遇到她的孫子時,由於前輩子的關心愛戀,遺留到這一輩子,所以緣就比較深,因此對他一見鍾情,最後就跟他結婚了。這就是眾生的愚癡顛倒,隻要還在三界之中,往往就會扮演這種角色。
「牛羊席上坐」,以前被家人所殺的牛羊、家畜,這輩子轉世為親朋好友來討報,所以坐在宴席上。
「六親鍋內煮」,自己過去世的父母、丈夫、妻子、兒女等六親眷屬,受業報的關係而投生為雞鴨牛羊,現在反而被我們所殺,成為鍋內肉,償還命債。
如果不吃素而吃肉,就是害了對方的生命,將來必定一報還一報,互討互還。
我們是凡夫隻有肉眼,沒有天眼通,投胎隔世,前輩子的事也都忘記了,前輩子的親人即使這輩子相遇也不認識了。這都必須因為學佛,經過佛陀、善知識的教導才能了解這些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麼一想,確實感到眾生真是愚癡,六道真是苦海,我們都常不斷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演出不同的戲碼,現在扮結婚的戲,下輩子扮著被人殺、被人吃的戲。這輩子互相恩愛,下輩子互相怨恨,下下輩子互相報復……如此的循環不止、反覆輪迴,不斷上演著這種沒有好下場、悲苦的戲劇,這個戲臺,我們也該歇息下台了。
這個就是「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斷」的現象。互相報恩、報怨。
我們將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比較看看:娑婆世界冤怨相報,你殺我、我殺你,我吃你、你吃我;而極樂世界是慈悲、智慧、清淨、自在、安樂,無量光、無量壽,那我們要選擇哪裡?當然要選擇極樂世界。
佛陀在《楞嚴經》裡麵就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一輩子殺羊,結果輾轉之後羊生而為人,而殺他的人卻轉生為羊來還他的債。也就是說,這輩子當人,如果吃羊肉,下輩子就投胎作羊來給人吃,還這個債;如果吃豬肉、雞肉、鴨肉,也是同樣的因緣,必須還這個債,不可能躲得過。
這是以人跟動物的轉換來講的,但是往往因為人所造的惡業很多,通常下輩子都是先到地獄。地獄的痛苦果報當然比畜生道更嚴重,時間也非常漫長,果報受盡再轉世為人不曉得要多久了,所謂「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所以修行人如果能夠思維地獄之苦,就能夠常想極樂之樂,也就能夠發起願生彌陀淨土之心。
所以佛陀接著說: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負我命」,以前你殺我,所以欠我一條命,你就要還我命。「我欠汝債」,以前我欠你的債務,終有一天必定要償還,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必定要互相償還。即使今生不還,但千百劫後,因緣會遇,也一定要還清。因為這樣,眾生永遠在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的苦海中,循環反覆,流轉無盡,相互報復,不能出離。所以說「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有一首偈子說:
持齋一日,天下殺生無我分;
債有誰知,披毛戴角古今還。
「持齋一日,天下殺生無我分」,今天一天持齋吃素,這一天天下所有殺生的事都跟我沒有任何關係,就好像不在殺生的現場,就跟那個殺業沒有關係了。
「債有誰知」,討債還債從哪裡知道?有誰能夠知道呢?
「披毛戴角古今還」,戴角的都是禽獸、動物,牠之所以會生為動物就是來還債的。因為牠過去世有殺過或吃過這樣的動物,所以這一世就生為這樣的動物來償還。
任何宗教都講愛心,佛教講慈悲心,慈悲心的實踐就是從不殺生而吃素開始。
這是從殺生或偷盜、欠債來講的。
從男女虛妄的恩愛來看也是一樣,佛在《楞嚴經》又說: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愚癡無明出生愛慾,你有愛我的心,我也憐愛妳的美色,這是無明惑業為因,現行為緣,男女互相吸引,想永浴愛河,天長地久,不願分離。因此,經百千劫,都被愛慾所纏縛,而永遠在三界六道受生死之苦,不得脫離。
這個就是虛假的恩愛,虛假的人生。如果能夠領悟到這一點,而超越他,「棄恩入無為」,「無為」就是出家修行、證佛果,才是真正的報答父母恩,才是真正的恩愛兒女。因為我解脫了,今生父母兒女,乃至生生世世的父母兒女沒有解脫,我下輩子或生生世世以各種方便來引度,這樣互相報恩,所以才說「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因此,隻有「棄恩入無為」地出家證道,才能真正地報答今生父母的恩,乃至生生世世生育我們、愛護我們的如母有情的眾生恩。
可知「恩愛不能斷」,結果永遠輪迴;「棄恩入無為」,終至成佛度生。
以上是就「出家偈頌」稍微解說。但是就聖道門來講,斷見惑就已經很難了,證道更談不上,從這點來看就更加彰顯淨土法門「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殊勝易行。如果進而能自信教人信,為彌陀奉獻,作眾生橋樑,則報恩與生命之價值,一世圓滿,兩全其美。
佛法這種觀念跟世間似乎是對立的,因為世間講恩愛,講倫理道德,可是佛法卻不是這樣。不過,其實佛法是有更深一層涵義的:生而為人,在這世俗的人間,應該要家親恩愛,敦倫盡份、積功累德;但更重要的是要互相學佛,相信善惡報應、三世因果、三界六道流轉的道理,然後互相解脫,不再流轉輪迴。
我們這個法門就是救度眾生的法門,所以我們能遇到這個法門就應該珍惜。最重要的是要「自信教人信」,不然遇到這個法門沒有自信教人信的話,那就辜負了彌陀,也辜負了我們現在得人身聞到這個法。而自信教人信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夠現出家相,全心為這個法門奉獻。
隨著發展,法門需要有更多的人投入,我們成立幾個念佛會,可是出家眾不夠,因此希望有心的人能夠站出來。像近期我們藉板橋念佛會舉辦誌工培育,因為出家眾少,必須要輔以誌工的力量。
要出家是很不容易的。生而為人都非常困難了,所以佛陀說「人身難得」;又說「佛法難聞」,又說「此身不向今生度」,那沒希望了,「更向何生度此身」,好像被判了永恒輪迴的刑。
我們這個法門,不管是初機或老參,主要是看我們出版的這套書,將其融會貫通,之後再去看其他的書,這樣就能夠分辨。分辨什麼是「聖道門、淨土門」?什麼是「自力、他力」?什麼是「難行、易行」?什麼是信是疑?
而真的瞭解淨土教理之後,再去看其他的教理,就會覺得淡然無味。
淨土教理是很單純,可以從幾個區塊來講。一個就是眾生,因為有眾生,才有阿彌陀佛的發願;阿彌陀佛成佛了,才有名號;而,這一句名號是要送給我們十方眾生的,這一句名號叫做萬德洪名,我們隻要信受;之後稱念名號,隨眾生的根機,一念、十念、一輩子,這樣就能往生成佛。
用世間來做比喻,就是因為有病人,才有高明的醫生;因為病人的病非常的重,任何醫生都束手無策,隻有一位高明的醫生,經他診斷之後,開出他的妙方,這個人相信這個醫生,相信這個醫藥,服用他的藥方,他就能夠健康長壽。
我們十方眾生,以凡夫來講,就是嚴重的病人,我們沒辦法自救,也不能開刀,也沒有任何醫藥了,其他諸佛菩薩法門都束手無策了,十方諸佛當中,隻有阿彌陀佛這位大醫王,大醫王這一副萬德洪名的阿伽陀藥是經過他研究了五劫,又經過兆載永劫的提煉,才成就這樣的醫生和醫藥,他本來就是為了輪迴的凡夫而做這一些事情,現在他成功了,本著他的慈悲心,當然就無條件地把這個阿伽陀藥白白的送給需要的人。
這一副藥,我們凡夫沒有一個不需要的。隻是凡夫往往會懷疑:我的病真有那麼嚴重嗎?這個藥對我真的需要嗎?如果不瞭解自己,就不會瞭解阿彌陀佛;真的瞭解自己了,才會瞭解阿彌陀佛,這就是「機法兩種深信」。曉得自己病入膏肓,所有醫生都沒辦法,隻有這位醫生,這副醫藥才能救我,這樣就會對這位醫生、這副醫藥非常感恩跟珍惜,就會信受,然後依照醫生講的去服這個藥,這樣就能健康長壽,這樣就脫離輪迴,往生成佛。這是我們淨土教理的簡要架構。
也就是:眾生,彌陀,名號,信心,稱名,往生成佛。
譬喻為:病人,醫生,妙方,信受,飲服,健康長壽。
簡單來講,就是相信彌陀名號,然後念佛;而如果對這沒有信心也念不下去,或者雖然念佛,卻把這一句名號當作自己積功累德的工具,覺得自己念佛念到某種程度了,往生有把握;某種功力了,往生可靠了,或已經達到某一種功德或功夫了,臨終肯定就會怎樣……。是把名號看成工具,而沒有去體會阿彌陀佛的悲心,這方向是完全錯誤的。
阿彌陀佛主動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完成六字名號,本來就是要送給我們的,我們隻要念佛,他就主動攝取不捨,不需要靠我們做這個、做那個。如果真的要求我們要具備什麼,我們根本就做不來。
所以名號跟念佛,就有分信與不信;或者信,又有正信與非正信的差別。因此淨土法門就有分判「正行、雜行」,或者「信、疑」、「自力、他力」的關係。
就名號來講,無所謂「自力、他力」、「信、疑」,但就念佛的人來講,根機千差萬別,所以對名號的看法就不一樣。所以雖然很多人也念佛,很多道場也弘揚淨土,可是如果沒有接觸到善導大師這個法脈的話,就混雜了──聖道門、淨土門混雜,自力、他力混雜;也不曉得什麼叫做雜行、正行、難行、易行,不曉得信跟疑的分界,統統模糊了。這些問題,如果看我們這一套書就都能夠明辨的出來。
再來,我們這個法門的出家眾也是比較辛苦的,因為很多道場頂多一個星期開放一次,做個法會,或一個月幾次,可是我們卻是天天開放,而且又要臨終關懷,命終助念,還要作七,不管白天晚上,不管晴天、下雨。因此,就是要發心要有誌願,有心不懼事艱難,要有這個誌願必須有「機法兩種深信」,因為曉得我們白白的被彌陀救度,因此就會想到別人──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
問:請問上人,我們這套書,上人會建議我們從哪一本書入手?
答:一般來說,有一個次第會比較好。
有一個禪宗公案,有一天一個禪和子從市場走過,聽到一個客人問賣豬肉的說:「你的豬肉有沒有精的,切一塊賣我。」賣豬肉的把屠刀往桌上用力一插,說:「我的豬肉,哪一塊不是精的!」這個禪和子當下豁然而悟。
我們這一套書也是一樣,從哪一本先下手都可以的,如果說要次第的話,就要看對方的根機,如果是初機,看比較淺顯的、白話的,甚至從小本的開始,之後再看大本的、文言文的。而如果本來就有某一種基礎了,從哪一本看都可以。
我們有好幾位蓮友,以前都是親近某個淨土道場,因為他們強調要讀誦三千部《無量壽經》,而且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所以他們有的誦《無量壽經》一萬遍以上,天天念佛,可是內心還是苦惱不安。之後看到我們出版的《念佛勝易》、《唯說念佛》,就恍然大悟,立刻轉過來;有的看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雖然很厚,但都很白話,看完之後也就立刻轉過來;有的是看到我的《講演集》。而有一些法師,本來教理就比較深厚,隻是對於「聖淨」、「難易」,還有念佛的功能不太瞭解,必須要有教理根據,當看到《三經一論大意》或《易行品講要》或者《善導大師全集》,就豁然開朗,就進入了。所以從哪一本入手,還是要看對方的根機。
文:慧淨法師 (摘錄自2022年1月16日為台中念佛會二位淨人談話)
https://plb.tw/tc/huijing_8_in.aspx?id=794&chk=37a02119-1160-49ec-98fa-92ece90e02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