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創的天空

這裏詩歌和視頻都是緣創。每一張圖片都是攝影師拍攝的照片。
見你也是緣。希望詩歌照片和音樂能給你帶來真實的感受。
https://tinyurl.com/Yuansky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尋找美《四》:美的馴化是不爭的事實

(2023-04-15 09:47:51) 下一個

尋找美《四》:美的馴化是不爭的事實

“美並不隻是眼所見之光,美儼然是心之所望。”----03/2022 小k

作為一個每天可以幸福地睜開眼睛去看這個世界的人,我們真的沒有資格抱怨這個世界如何無序或者紊亂或者缺少美。然而,我們極少會花心思去思考,我們所見到的美,與我們自身有什麽更本質的聯係或者說依附的關係。

 

因為在思考這個關於“美”的問題,我也就花了些許時間去讀了一些經典的文獻或者文獻摘要(凡是穀歌能搜出來的書單和大名字,我就不列了,以後小k會調侃一些)。囫圇吞棗以後,我隻是重新溫習到一個年輕時我便不小心認識到的道理。那就是,就算我能把《紅樓夢》,《詩經》或《簡愛》等任何愛情大作倒背如流,我也不能讓我心儀,卻不心儀我的哥哥多看我一眼,多愛我一點以後,我就徹底地放棄了通過讓自己更加深刻來更加快樂的追求。沒想到人到中年,我重新發現如果扣字扣句去讀黑格爾的《美學》,會讓我對美的追求開始深惡痛絕。

 

暫時放下文字裏關於美的哲學理論,讓我們的生活簡單地臭美一下吧。美到底是什麽呢?把吃喝的”美滋滋”和文學音樂的“高富美”放到一邊,我們如果隻是嚴肅的討論視覺表達的藝術品的話,其實我們在討論一個大腦和光線互動的過程。因此,如果真要理解人類普世認識的視覺美,我們必須從一個盲人所見所感的角度來開始我們對美的認識。大部分冗長的美學哲學裏的唯物或者唯心美學論,大眾對美的認識,談的是都我們的眼睛在抽象化自然光和一個存在的互動,然後光信號被翻譯為我們腦海裏的一個印象。這個印象又讓我們擁有了一種獨特的感覺。因此,美,並不是我們和世界直接互動的結果(直接互動包括我們的觸摸,我們的品嚐)。我們對美的認識,直接被一個介質左右,那就是光。一旦我們並不是和美的對象直接互動,我們肉眼所獲得的美感就是一個世界根本的二重衍生物, 因為美在來到我們的腦子裏之前,已經被光操縱。而人類的馭光之術,到目前為止,何等的低級可歎。因為我個人理念裏的能夠被認識的存在,隻能是第一存在。因此對於像“美”這樣的衍生物,我個人就不認為有徹底的被人類客觀定義的可能。人類就別花力氣去定義美了,還不如去研究美食。這樣,與人類的本質所共息的徹底的美,其實應該是盲人和正常人都能認識的美。但是,這個美,不是我今天要談的,需要另起章節來談。

 

那麽,肉眼可見的美又是怎樣的一個衍生物呢?如果縱觀中世紀,及以前的繪畫作品(包括壁畫),你會發現我們現代人類的“三分法”更本就是狗屁學說。雖然古希臘人早就發掘了“黃金分割”原則,彼時在經典美學中的大規模使用,卻還隻是空談而已。僅僅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你已經明白了,我們對美的感受,其實在不停地被我們的同類在曆史的進程中馴化。我們作為一個成人,對美的感受,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基於“我”的機緣和資源,“我”能對美的感受不僅僅是“我”對世界的認識的視覺感性衍生,它還包含了“我們”人類群體對世界的認識的理性衍生。我們對世界見得越多,我們的人生閱曆越豐富,我們對美的馴化就更加如魚得水。因此,在我看來,很不幸,我們今日多數所見之美,乃是一個被多數人的認識論同化的過程。你若想獲得這樣的美,你首先需要努力的就是,不要在觀點和認知上和社會落了單。其實黑格爾在美學講演錄裏也和學生說,鑒賞力並不是欣賞美的關鍵。欣賞一個藝術品,第一步是去直接獲得情感。-----而不是分析作品(這句是我加的)。

 

的確,為了鑒賞而去獲得鑒賞力,可悲而且可怕!因為美,應該是每一個觀察者都在時時刻刻和世界的第一存在的直接互動之後的衍生,你擁有不需要被任何其他人來評判就直接獲得美的權利。

這篇扯得太凶。配本文的照片,小k一輩子大概也拍不出來。所以貼個最俗的最美,蒙娜麗莎吧。可是真的和你說,就算這幅畫很美,我從來都不覺得這個婦人很美(我一點也想不通為啥這幅畫是世界名畫,也許我去到那個博物館那天看到名畫,我就會驚呆,跪倒,匍匐,和悔恨以至於自盡了)。如果我有幸,能夠認識她,絕對不會和她做真的朋友的。因為我覺得她的麵像看起來,眼神裏沒有半點真誠的星光,甚至有點陰險(哈哈,我吹牛了,不過信不信由你,小k看人一向很準的)。當然,陰險的正麵說法就是不可捉摸。別的東西不可捉摸,或有神秘和朦朧美---但我不覺得人性是這樣美起來的。我也不怕人說我沒修養,因為我的確沒有修養和鑒賞力,看不到也不想去捕捉,這個不可捉摸的美----而且我害怕和抵製被馴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