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星球有九級,海奧華是最高級的九級星球(九級文明),而地球是最低級的一級星球(一級文明),因為我們物質至上但精神匱乏,所以被稱為憂傷的星球。
從古至今我們眼裏的“神”,是來自九級星球的外星人。海奧華上的外星人是雌雄同體,身材高大,外表特征更接近女性(打開下麵的第一個相關鏈接,文中的第3張照片裏麵有外星人Thao的畫像)。九級星球的人會有一些在我們地球人之中。
地球人是同等級別的外星居民遷移到地球上的移民。
每個智能生命軀體中都有一個靈體,軀體會消亡,靈體不會消亡。當靈體進化到一定程度,靈體在軀體死亡以後就會以宇宙射線為載體,被傳輸到另一個高等級的星球上,依附在高等級星球的智能生命的軀體中,繼續其進化過程,這就解答了人為什麽活著的問題,而且人不應該懼怕死亡。以物質享受為主的一輩子,靈體進化速度慢;以精神修養為主的一輩子,靈體進化速度快。同一個靈體都有不同的前世、今生和來世。
遠古的時代地球沒有月亮,現在的月亮是地球後來“捕獲”的。月亮因故偏離了自己運行的軌道,被地球的引力“吸入”到圍繞地球的軌道,成為了地球的衛星。
複活島上神的雕像的原型來自九級星球。
金字塔有兩個作用:接收宇宙信息和造雨。
許多地球人認為核武器是人類麵臨的主要危險,但事實並非如此,地球上最危險的不是核武器,而是“物質主義”,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拜金主義。地球上真正的危險,按其‘重要性’的排序是:第一,錢;第二,政客;第三,新聞和毒品;第四,宗教。
由於海奧華星球上的外星人的幹預,阻止了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原子彈的國家。對於廣島和長崎,外星人認為,如果二戰沒有因這兩個城市被炸毀而結束,將會出現更多的死亡,人數將三倍於原子彈的受害者,所以外星人沒有幹預。
如果地球上的人們因一場核災難而滅絕,他們的靈體會去他們死後該去的地方,而且死亡和轉世的自然秩序會繼續。危險並不像無數人認為的那樣,存在於肉體的死亡中——危險存在於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中。
和聖經裏所說的不同,耶穌和基督是兩個不同的個體。耶穌有很高的靈性,但不能行神跡,他曾到過印度、中國,最後死在日本。基督能夠行神跡,他來自海奧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是基督,是海奧華外星人複活了基督。派基督來地球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博愛和靈性"
以上這些陳述是我最近看過的一本書《海奧華預言》讓我覺得腦洞大開的幾個例子,而這些隻不過是這本奇書的冰山一角。
《海奧華預言》(Thiaoouba Prophecy)是法國人米歇·戴斯瑪克特(Michel Desmarquet)被一個叫作“Thao”的外星人帶到了海奧華,經曆了九日遊之後遵命而寫的一本書。該書通過米歇的見聞揭示了地球史前文明、因果報應、生命輪回、基督來曆、物種起源、宇宙旅行以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和複活島等世界之謎。更重要的是指明了,物質上的科技,如果缺少了靈性知識,會把地球上的人們帶向不可避免的全球性大災難。科學技術必須協助靈性發展,而不是被用來把人們奴役在一個金錢係統和物質世界裏,因為這兩者都是暫時性的東西。
米歇在書的前言中寫道:“我是遵命寫這本書的,我發誓這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係列事件的報告。我估計在一定程度上,這非同尋常的故事對有些讀者來說像是一本科幻小說,一個徹頭徹尾編造的故事,但我並沒有編故事所需要的想象力。這不是一本科幻小說。” 正如作者所說,這是一場真相之旅,是他親身體驗後所寫的報告。
這本書最初的書名是 "綁架到第九星球(Abduction to the 9th Planet)",這是英文版本的第一任編輯建議的一個聳人聽聞的書名。其實,米歇並不是真的被綁架了,所以米歇想把書名定為《海奧華:金色星球》。Tom Chalko 建議將書名定為"海奧華預言",因為他認為,"這本書確實包含了對地球人的預言",是一本有關地球的預言之書。
米歇1931年7月16日出生於法國諾曼底,父母都是專業的攝影師。高中畢業後,米歇加入法國軍隊,在法屬赤道非洲度過了八年時光。退伍後,從非洲的種植園管理到園藝,再到法國的各種銷售工作,米歇做過許多不同的工作。1972年,米歇和他的家庭移居到澳大利亞的凱恩斯,在那裏他擁有了自己的房產和財富,也正是在那裏,他和外星人有了接觸。他的海奧華九日遊發生於1987年6月,法語手稿完成於1989年1月,後記寫於1993年4月。書稿由Kay Smith翻譯成英文後,於1993年在澳大利亞出版。該書已經翻譯成了十幾種語言,暢銷全球。
米歇在澳大利亞度過了29年,周遊了5個大洲之後,最後於2000年定居在越南的一個島上,享受靠近大自然的閑適安然。2018年7月9日米歇在越南去世,享年86歲。
下麵是該書英文版的封底上兩位讀者的讀後感言:
The most important book on earth in the last 1000 years. What we think we “know”on earth is just a tiny drop in the ocean of knowledge.
Dr. T.J. Chalko, lecturer,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This book saved my life. I was ready to commit suicide... Thank you Michel.
Ben W. Brisbane, Australia
在我看來,如果米歇去過海奧華星球,他的這本書是遵命而寫的話,那麽他的法語手稿應該是最好、最重要的證據。手稿應該看起來沒有反複修訂的痕跡,而且和書上的內容很一致。可惜的是,當他把他的物品從澳大利亞運往越南的時候,他的法語手稿不幸丟失了。
無論如何,我個人認為,即便我們是把這本書當作科幻小說來看,也非常值得一讀,這是一個超脫認知的“腦洞世界”。我們會更加自覺地去做一個善良的人,去做一個超脫物質的人,去做一個追求精神層麵的人,會讓我們的世界和未來變得更加美好。
在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最近有幸看到文學城名博為人父先生十幾年前寫的一篇讀後感“人類的自我批判----讀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7月11日米蘭·昆德拉去世了,為人父先生在“品茶小軒”論壇重發了這篇舊文作為紀念。為人父先生的讀後感寫得非常深刻,從“輕與重的思辨,米蘭·昆德拉的輪回觀,對媚俗的認識和批判,對政治的超越,通向伊甸園之路”等方麵進行了非常獨到和精辟的論述,受益匪淺。我雖然還沒有讀過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但是通過為人父先生的讀後感我能夠很強烈地體會到米蘭·昆德拉的這本書所傳遞的思想和理念和《海奧華預言》有很多相通之處,例如人生的意義,精神層麵的追求,博愛等方麵,尤其是米蘭·昆德拉在他的書中也提到了生命的輪回和外星人。
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我覺得《海奧華預言》這本書以及為人父先生的讀後感之所以能夠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是和我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分不開的。在我的博客裏,有幾篇去年寫的相關文字放在“人生感悟”的分類目錄裏麵,例如《人生在世,名利一文不值》,《我和錢的關係》,《CBA7人生七定律》等等。
言歸正傳,米歇當年結束了海奧華九日遊,被外星人送回家之後,一下子睡了足足36個小時,醒來之後,他給他的妻子和兒子花了3個小時講完了他的非凡之旅。當時,已經和他一起生活了27年的妻子問他是否有證據,下麵是他們的對話:
‘Do you have proof?’asked Lina.
‘No, none, but when you read the book that I must write, you will know that I tell the truth. You won't have to‘believe’ – you will know.’
正如米歇所說:你不必‘相信’,你將會知曉。
後 記
文學城博主schong719(種參)7月7日在他的博客上發表了一篇博文(見下麵的相關鏈接),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博文的第五部分(《海奧華預言》與“西行取經”)。和《海奧華預言》這本奇書以及米歇本人的非凡經曆一樣,他的“西行取經”之旅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執著的探索精神讓我肅然起敬。他相信這本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記載了真實事件。通過與米歇的交往,他感到《海奧華預言》不是一本科幻小說,它是一本人類警示之書。感謝種參先生推薦了這本奇書,非常值得一讀。
相關鏈接:
Mission Accomplished: Michel Desmarquet has Died, 86 - Golden Planet Forum
人類的自我批判----讀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 博客 |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我在美國30年,為頂級醫生做翻譯,了解到不為人知的保養訣竅 - 博客 | 文學城 (wenxuecity.com)
《海奧華預言》 – 非凡的經曆、非凡的奇書 (chinasona.org)
(photo by CBA7)
這本書值得找來一看
《海奧華預言》這本書把宗教列為地球上的第四大危險,主要是針對教會和教義裏有人為地歪曲事實的情況而言的,其目的是為了教會自身的利益,為了更好地從精神上對信徒和民眾進行控製。
九級星球上沒有地球上的這些危險因素 :)
我看了你的鏈接,那張人像挺像埃及木乃伊的。 讚小西的書評。
我這篇博文一開始提到的幾個陳述隻不過是這本奇書的冰山一角啊,整本書讀下來會覺得非常震撼。另外,《海奧華預言》這本書不是一本宗教性質的書,而且這本書裏把宗教列為地球上的第四大危險,詳見下麵的陳述:
地球上真正的危險,按其‘重要性’的排序是:第一,錢;第二,政客;第三,新聞和毒品;第四,宗教。
如果地球上的人們因一場核災難而滅絕,他們的靈體會去他們死後該去的地方,而且死亡和轉世的自然秩序會繼續。危險並不像無數人認為的那樣,存在於肉體的死亡中——危險存在於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