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啊包子(1)
人都說,包子好吃不在褶兒上。
可在瑪麗看來,她的包子老是不成功,就是褶兒作的妖兒。
瑪麗和先生凱文已經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年。 別的都好說,可飯桌上擺的三個盤子四個碗,是真真實實,每天要照顧到的“民生”大問題。民主法治,政治正確,是擋不住“中國胃”和“中國舌頭”提意見的。
先不說什麽“北京烤鴨”“麻婆豆腐”“西湖醋魚”了。光說他倆從小就吃慣了的發麵大包子,就一直是家裏的老大難問題,一直沒得到充分解決。
瑪麗住在美國中部, 市區有中國超市和中餐館。她已經比很多中國移民朋友幸運多了。 但瑪麗能買到的包子都是港式的,裏麵的餡兒粘粘的,甜膩膩的。
瑪麗和凱文要吃的,是個頭兒大,白胖胖,喧騰騰的北方大包子。裏麵是手工切的豬肉丁,用麵醬調味。包子裏可以放大蔥,大白菜,或者韭菜,或者芸豆,或者唐芹,或者任何一種想吃的蔬菜。
兩人饞的實在不行,瑪麗就動手自己學著包。
Youtube 上有美食博主教 人怎麽包出好看的包子。但這可不是瑪麗麵臨的挑戰。瑪麗和凱文誰都不在乎包子張成什麽樣兒,反正都是吃到肚子裏嘛。可如果包子蒸出來,又硬又癟,“死麵”了,那可就讓人垂頭喪氣了。
多年來,瑪麗和凱文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兩個孩子跟著吃了無數個“死麵”包子。如果不是爸爸媽媽沒完沒了的包子長,包子短,在美國長大的兩個孩子,還以為包子就應該是“死麵”的呢。
夫婦二人都是學理科出身的,在研究包子 失敗原因上,攜手作戰,但卻常常潰不成軍。
二人曾攻關過的因素有:蒸鍋大小,水量多少,電爐圈兒和火力的調節,發麵的酵母品種,麵粉的質量,麵團的硬度,關鍵步驟的時間差異等等。
以上研究,需要把包子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但往往是兩組包子都不給麵子。揭開鍋蓋,都是“死”給你看的架勢。
“上次蒸了20分鍾,用的是大火。”
“可那次沒有冷水上籠呀。”
“蒸汽滴到包子上,燙到它們了?”
“難道是室溫低,包子沒醒到時候?”
還有幾次,明明揭開鍋蓋的瞬間,大包子們熱熱鬧鬧的,擠的籠屜全無縫隙,煞是喜人。可一眨眼,又全都象泄了氣的皮球,縮成一個個硬團兒了。
可盡管這樣,瑪麗和凱文還是互相鼓勵:不能放棄,萬一哪天一不小心,就蒸出來香噴噴,喧騰騰,又白又軟的大包子呢!有胡蘿卜羊肉的,西葫蘆香菇豬肉的,洋蔥牛肉的。。。啊,流口水呀!
(未完待續)
有趣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