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斷舍離是一劑治心的良藥

(2024-05-20 07:03:55) 下一個

斷舍離是一劑治心的良藥

萬沐

“斷”、“舍”、“離”是日本衝道瑜伽衝道弘倡導的一種修煉哲學,經他的弟子山下英子弘揚,成為一種風靡世界的生活管理理念。但是,我的理解,這也應該是指導社會治理的哲學,更是對人生“貪”、“嗔”、“癡”的最好思維模式。

至於“斷”、“舍”、“離”的思想內涵,現在已經有了大量的解釋,我這裏就不贅述了。

在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無明”,人們由於自我為中心,很多都以自己的判斷為最終標準,恨我所恨,愛我所愛,而且不加節製。如此一來,大人物如果有條件者就成了獨裁者,而小人物往往則成為極端的自私自利者。“我執”成了當今世界的普遍現象,也成了社會不安穩、個人不安寧的根源。

但佛家給出了生活的最高原則,就是“隨緣”,道家給出的則是“道法自然”,而儒家給出的是“恕”道,各家都是說不要執著,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我想“斷”、“舍”、“離”的來源應該就在這方方麵麵的思想裏。我也以為,“斷”、“舍”、“離”的哲學思想,是又一劑治療“貪”、“嗔”、“癡”社會病和個人心理疾病的良藥。

平常我們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似乎人和鳥在物質需要方麵的心理狀態是一致的。事實上,對待物質,人的智慧其實還不一定勝過鳥雀,因為鳥雀之死,在於沒有食物,可能很快就要餓死,這是必須的選擇。但人卻不同,人之問題在於一個“貪”字,很多時候並沒有考慮其邊際效用,因為無用的東西連命都搭進去了。現在很多貪官汙吏,是因為錢不夠用、房子不夠住嗎?結果就是因為貪得無厭,而鋃鐺入獄,或者,即使不入獄,也惶惶不可終日。

“嗔”心對社會破壞作用是很大的,其反噬也是很可怕的。秦始皇因為“嗔恨心”太重,招致陳勝吳廣起義,結果統一六國建立的統一王朝二世而亡。蒙古帝國野蠻成長,殺戮嚴重,在反複屠城,橫跨歐亞大陸之後,依照退回草原,很快就一蹶不振。日本當年舉國瘋狂,結果卻在挨兩顆原子彈後被美國占領,納粹德國更被一分為二。這大概都不出“貪”、“嗔”心太重的原因,而最終根源,還是因為“癡”,不明天道、不諳人心的的愚癡之心在作怪!

上麵講的是“貪”、“嗔”、“癡”對國家和政權的危害,是從大處談的。就個人來說,“貪”心輕,欲望少,也不失為良好的修身之道,梁武帝五十歲斷色,享高壽八十。而很多皇帝短命,皆因為縱欲過度這點連英明的唐太宗李世民都不能免俗,明光宗朱常洛由於貪美色,即位二十九天即做了“八個美少女”的裙下鬼,而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載淳更是這方麵的著名奇葩。

“嗔”重,帶來的結果也是非常可怕的。漢呂後由於“嗔恨心太重,將戚夫人變為人彘的曆史掌故令人談後宮專權而色變,但她最後招來的是呂氏被滿門抄斬。唐朝武後也是個狠人,連殺兩個兒子,《黃台瓜辭》是章懷太子李賢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情感悲戚動人,以摘瓜喻骨肉相殘,控訴了武則天的暴虐殘忍,千載之下,令人心痛。但則天皇帝這個狠人自己最後也沒有什麽好結果,招致了武氏家族在神龍之變中被殘酷清洗,許多麵首也一個一個做了刀下鬼。而幫她實行恐怖統治的酷吏來俊臣的下場,大家更是一清二楚,甕,最後還是留給了他自己。就連她的政治盟友、最喜愛的女兒太平公主也被自己的親孫子唐玄宗李隆基所殺。

南朝前廢帝劉子業愚癡堪比畜生,娶姑姑,納姐姐,十七歲即落得被叔父和身邊人所弑的悲慘下場。同時代的北齊王朝,曆任皇帝也沒有一個是正常的,個個狠如蛇蠍,動輒殺人,且喜好美色、縱情肉欲。尤其是齊武成帝高湛的荒淫無度和他的兒子末代皇帝高緯荒唐殘忍,卻又愚癡無知,以至於被北周亡國後,胡太後和穆皇後兩婆媳竟然在長安城裏掛起了牌子做妓女,惹得北周將相狎妓者洶湧而至。清代學者趙翼認為,“古來宮闈之亂,未有如北齊者”。

當然,這都是皇家“貪”、“嗔”、“癡”的例子,他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有因必有果,因大果也大,最後都嚐到了比“甜頭”大無數倍的苦果。

而反觀聖人孔子提倡“中庸之道”,才有孔門七十多代至今昌隆不衰。南吳越國吳王錢鏐奉行仁政,識大體,知進退,積德於後世,也才有錢氏一脈的世代興盛。範仲淹將風水寶地用來辦官學,個人厲行節儉,家風醇厚,範氏後人俊才輩出。

作為普通人,雖然沒有那麽多造惡因的機會,但是“貪”、“嗔”、“癡”仍然給自身招來很多災難。

環視四周,有貪杯者死於酒精中毒,有貪色者陷於桃色困境,有貪錢者招致牢獄之災,即使普通貪食者,也難免陷於“三高”,而有人竟為吃頓自助餐,吃到腹脹疼痛難忍,這不是自找罪受嗎?所謂“過猶不及”實在是一種高明的見解。

由此可知,“斷”、“舍”、“離”的節製思想是對政治家的治邦安國平天下,對普通人從安身立命到生活細節多麽的具有指導意義。

而“嗔恨心”重的人,往往為一句話、一個眼神不高興就揮拳相向、甚至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不僅給別人帶來了災難,更是將自己帶入了羅刹境地。

而更多的人“我執”嚴重,又“癡”心不改,不知自己的高低,一味攀附權貴,企圖實現自身階級的騰飛,結果很多卻淪為了笑料,比如果戈裏的《欽差大臣》寫的就是這種鬧劇,莫泊桑的《項鏈》,也說的是為圖一時虛榮而十年受罪的悲喜劇。這種笑話嘲笑的就是普通人的愚癡,想入非非,不知天高地厚。而在眼下的社會,各種小人物的“貪”、“嗔”、“癡”造成的悲劇、鬧劇,不僅屢屢見於電視網絡,就是在我們身邊,各種荒誕劇也屢見不鮮。

也許是真正參透了人生,很多人已經完全做到了瀟灑出塵,所以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捐出了全部家產最後出家。前幾年58歲的印度人多希選擇出家,他曾是《福布斯》評選的印度百大富豪之一,其近6億美元的財產全部捐給慈善機構。就連滿清入關的時候第一位皇帝順治也看破紅塵出家做了和尚。

當然,出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普通人不可能輕易擇這條道路。但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物質生活是可以降低到最低層次的,世俗物質生活對人精神的升華某些時候其實是一種羈絆。一般人雖然不能過苦行僧的生活,但簡約的生活確實能使人身心愉快也是一個事實。有一個美國的舞台劇《生日》,說的是,過生日時不斷為客人搬椅子,但當椅子最後擺滿舞台的時候,主人卻困在其中不能動了。其主題就是表達當代人被物役的痛苦和煩惱。

講了這麽多,就是表明我確實是很欣賞“斷”、“舍”、“離”這種人生哲學,就是不執著、不自我,不貪不占,將簡約樸素視為一種美,心平和恬淡,知足常樂。就像尼泊爾這個國家的人民,盡管物質生活水平不高,但國家幸福指數卻很高,人人麵帶微笑,生活悠然自得。

當然,盡管我很欣賞“斷”、“舍”、“離”這種人生哲學,但這不意味著不珍惜身邊的朋友、不珍惜物質的生活,不關心社會,而是說應該實事求是,應該“斷”、“舍”、“離”的就斷、舍、離,應該“敝帚自珍”還是應該敝帚自珍,個人根據需要,沒有什麽統一的標準,隻是不要形成大量的“貪”、“嗔”、“癡”就行了。這點無論是國,還是家,無論是皇帝總統還是普通平民,自然而然,不勉強就好。

最後,用蘇軾的《行香子·述懷》詞結束本文:“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這也就是我“斷”、“舍”、“離”的清涼境界。不過,也不能勉強,勉強,就墮入“貪”、“嗔”、“癡”的火坑之中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wanmutrt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北美原野' 的評論 :

謝謝原野社長點讚。北美文學社這周的話題非常具有討論價值。包括你本人,產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大讚!
wanmutrt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一個沒有驚豔的老樹' 的評論 :

謝謝鼓勵!
北美原野 回複 悄悄話 萬兄深度好文欣賞!欣賞“斷”、“舍”、“離”這種人生哲學,就是不執著、不自我,不貪不占,將簡約樸素視為一種美,心情平和恬淡,知足常樂。
一個沒有驚豔的老樹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