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不再? 海外的中華文化圈為何都不願生孩子 人在北美中華文化圈地區的生育率(每個婦女生育孩子數)都比同等發展水平的其他國家要低,在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中,生育率倒數前4位的都是中華文化圈的地區:澳門(0.84)、香港(0.94)、台灣(2005年1.1)、韓國(2005年1.08)。此外新加坡2005年生育率1.24(還因為馬來人的高生育率),日本2005年生育率也隻有 1.26。平均生育率不但比歐美發達國家平均的1.64要低,甚至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平均的1.30要低。依照文化圈來劃分的話,中華文化圈的生育率是全球最低的。
與中華文化圈相關的泰國2005年生育率隻有1.64,而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中生育率哥倫比亞為2.6,阿曼3.8,阿爾巴尼亞2.3,西薩摩亞 4.4,委內瑞拉2.7。
在同一個國家內部,華人的生育率比其他民族要低。馬來西亞華人在二戰前一度超過全國人口的40%,1960年代還占33%,然而現在隻占全國人口25%,2000年到2004年華人生育率 2.3,而馬來人生育率卻高達3.5。如果目前馬來西亞華人生育率保持現有水平的話,到了2020年,華人的人口比例將會減少到20%以下,到了2100 年,華人人口比例有可能隻占5.5%。華人社團提出:“1個不夠,2個太少,3個差不多,4個剛剛好,5個更加好,6個最美妙”,但是仍然難阻生育率下降的趨勢。
新加坡全國生育率隻有1.2左右,華人的生育率比馬來人低了一半,雖然目前華人比例高達70%以上,但照這種趨勢下去,華人成為少數民族隻是遲早的事情。
海外華人生育1、2個為多(近年出國到北美的華人中隻願意生育一個的比例在增加),生3個的少見,生4個的非常罕見,沒有小孩的丁克夫婦比例不斷增加。比如加拿大的華人生育率隻有1.23,低於加拿大平均水平1.5。美國的華人生育率要高一些。筆者到美國這幾年還從來沒有看到過華人生育4個的(通過郵件和電話知道的幾個還是因為受到筆者理論影響而生育4個的),而白人生育7個、拉美裔生育9個倒是看到好幾個家庭,還看到一個從索馬裏來的難民生育13個。要沒有中國人目前每年的大量外移,“海外華人”將成為一個曆史名詞。
朝鮮(韓國)長期以“小中華”自居,自明朝滅亡後,朝鮮更曾以中華正朔繼承者自居。
韓國統計廳2006年8月24日公布的《2005年出生死亡結果》報告指出,2005年的生育率為1.08,低於2004年的1.16。其中,韓國第二大城市釜山的育齡婦女生育率最低,隻有 0.88。如果育齡婦女生育率保持目前水平,50年後韓國的總人口可能由目前的4800多萬人降到1600萬人。韓國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59.4%)的韓國上班族堅決表示,即使政府和公司給予優惠補貼,也絕對不要生孩子;回答“如果有政府和公司的補貼,會考慮生孩子”的40.6%的人指出,需要製定教育(55%)、醫療優惠(14.8%)、減免稅金(1.9%)等相關生育支援對策。不要孩子的原因有:養育費遠高於補貼(46.6%)、補貼太少而感受不到(29%)等。
因為社會生育率越低,養孩子成本越高,人們越不願生孩子。在這種惡性循環下,不用十年,韓國人就得在養老問題上吃盡苦頭。韓國漢城大學社會學教授殷基洙說:“除非能把人口問題處理好,否則,韓國社會將會在20至30年內崩潰。”低出生率導致人口老齡化加劇、缺乏必要的新生勞動力等社會問題。為此,韓國政府正在采取措施解決出生率低的問題。韓國政府已決定向生育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提供補貼,並擬向不生育的夫婦和婚齡內的單身男女征稅。
韓國朋友說他們很愛國,說前幾年韓國經濟危機時,不少人連金首飾都給國家以渡過危機,在抗議日本曆史教科書,製定自己曆史教科書上也比中國積極。我說那隻是低層次愛國,你們國家和民族的最大問題是人口減少,超低生育率很容易導致民族萎縮的,真正愛國就得提高生育率,即使在教科書上將全世界都說成是你們的,最多隻能說明你們祖上的榮耀。你願意再生育兩個孩子嗎?他們說不行,一個就夠了,養育小孩代價太大了。淺層的愛國容易,深層的愛國難!
蒙古、朝鮮、越南既是中華文化圈,又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後,理論上應該是高生育率。蒙古曾是中國一部分,2003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679,但是2005年的生育率隻有 1.9-2.25(不同資料來源)。而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尼加拉瓜生育率為3.3,玻利維亞生育率為4.0,洪都拉斯生育率為3.7,危地馬拉為4.6。朝鮮現在社會發展水平至少比中國落後20年,但是生育率隻有1.97。越南1988年實行比較寬鬆的計劃生育,現在經濟水平比中國落後,但是現在生育率隻有1.9,低於政策生育率。
中華生育文化曾經是世界上最為頑強的生育文化,那麽現在中華文化圈的生育率為什麽反而是全球最低?其實還是要從生育文化角度上來分析。
生育文化往往依附於宗教。西方是上帝崇拜,中國是祖宗崇拜。西方認為人是上帝造的,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因此要信仰上帝,聖經代代相傳;中國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因此要愛護生命,要敬奉祖宗,中國古代的宗廟、祠堂、每家的神龕香火不斷,家譜、家規、祖訓世代相傳。人到底是不是上帝造的,倒是無可考證;但人是父母造的,這是無可置疑的,家族的“神”是真實存在過的。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祖宗崇拜比西方的上帝崇拜更為合理,更為人性化,意義更為全麵。中華生育文化的兩個支柱是“孝”文化(祖宗文化)、禮教文化(控製“性”)。這是經過長期探索出來的,並且經過數千年檢驗的。
然而近代現代化是西方文明主導的,是傳承基督教文化的。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尤其是社保製度的建立,中華生育文化的兩個支柱所依賴的社會結構和經濟基礎已經瓦解。現在中華文化圈比較滑稽的是,教堂比宗廟、祠堂多;信上帝是宗教自由,是時髦,為什麽信祖宗就不能自由?反而是思想落後了?
在我的係列文章已經討論了工業化破壞了各國傳統生育文化的根基,又不將人口再生產當生產看待,使得生育率降低。這裏再重點補充強調中華儒家生育文化的破壞:
1、古代長輩掌握土地這一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的分配,並且當時的社會發展緩慢,辛苦一輩子積累的遺產可以傳數代人;現代農村土地歸集體,家族、家庭的長者不再有給後代分配土地的權力,族產空空,積累的物產幾年、幾十年就會貶值(比如花費數千年購置的彩電等電器,幾年後就不值錢了),不可能作為遺產傳給後人,並且年輕人不需要土地就可以謀生。因此,長者對後輩難以有約束力,“孝道”與“家規”無“剛性”。聯合型大家庭正在消失,小型核心家庭日益增多;子女另立門戶,老年單獨居住,父母與子女之間出現交往減少、親情淡化的趨勢。
2、隨著工業化的進程,非農的收入遠高於農業收入。大量年輕人進城,違背儒家所強調的“父母在,不遠行”,“孝道”文化的約束力減弱,“孝道”的輿論監督作用也消弱。
3、現在經濟製度打破了儒家強調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
傳統孝文化中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具有統一性。然而現在有些農村連“物質之孝”都不能保證,“精神之孝”在城市也已經是一種奢望,《常回家看看》說出了很多城市老人的心聲。有些人將老人趕出家門,使得老人無房可住;但是卻沒有想到自己曾經在生命的最初階段住過母親的子宮,那可是最豪華的宮殿(現代科技還不能建造出如此功能齊備的宮殿),繳納過子宮的房租嗎?
家族製度的瓦解、家庭結構的改變、婦女角色定位的改變、結婚年齡推遲等也使得禮教喪失了社會基礎。
中華文化圈還普遍有“孟母情結”,使得養育成本偏高,過度注重對子女的培養與教育,為孩子買鋼琴、送孩子去各種培訓班,孩子和家長都累,額外抬高養育成本(經濟成本和精力成本)。將孩子當 “精英”培養,但往往不能培養成精英(獨生子女在性格上就難以成為領袖型精英)。美國一些地區的房價就是被華人“擇校”而抬高的。富不過三代,貴不過五代。這種隻顧兒女輩而不顧孫輩的作法使華人孩子多了幾個西屋獎,但卻是以減少華裔人口為代價,以減少華人今後選票和群體政治地位為代價。
中華文化圈的虛榮攀比心理也不容忽視。奢侈品市場的繁榮程度與其經濟水平不相稱。
比如單身在美國不意味著不生育,美國2004年的資料顯示:美國有35%左右孩子是單身母親生育的,因此單身在美國不意味著不生育,而在中華文化圈卻不一樣。
這些並不是因為亞裔人的天然的民族心理缺陷,而是因為傳統文化破壞後所衍生出來的問題。過去中華文明是世界最和諧的文明。而現代物質再生產的加速發展是由西方文明所推動的,東亞文明在被動跟進後喪失自己文明的一些和諧製衡特點。
雖然現代經濟製度對西方的生育文化也有打擊,但是畢竟這個製度的建立是與其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西方的生育文化並不完全是依賴於家庭模式,而是也依賴於宗教。西方的生育文化的“利”是家庭,但是“精神動力”卻是來自宗教,除了生孩子有利可圖外,還是因為《聖經》和《古蘭經》指導他們如此。穆斯林國家的生育率高,主要原因就是《古蘭經》的力量。就是說西方的宗教文化是將雞蛋放在兩個籃子裏,一個籃子雞蛋摔壞了,還有另外一個籃子雞蛋。
而中華文化圈的生育文化的“利”在家庭,“精神動力”也在家庭(為了祖宗而繁衍後代),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工業化破壞了家庭結構,將所有的雞蛋都打碎了。
西方國家教堂到處有,現在美國有 40%的人每周上教堂。中華文化圈的祠堂、宗廟、祖墳都在鄉下,有幾個人每周祭祖(古代可是每天都得燒香的)?即便仍然信祖宗的,一年到頭也祭不了幾次祖,何況大多數人已經不信祖宗了,看過家譜的人沒有多少(西方看過聖經的人比例卻很高),能夠記得下前五代祖先名字的人也不多(西方國家孩子時期就記住了聖經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