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2021),清早陪老媽去遊泳,回程路上好奇問起家鄉中秋大菜吃什麽?說不定發掘一兩項家族的“文化遺產”。
記得小時候秋天家鄉的山果有板栗,核桃,葵花,杏仁,水果有梨子,地蘿卜(地瓜)特別嫩,水靈靈的,很爽口解膩,與月餅是絕配。
當然,今天我更關心的是大菜,老媽毫不遲疑報出兩道菜:第一,板栗燉雞,類似紅燒吧。家鄉產煤,煤層上的山坡是長滿一蓬蓬的板栗樹,家鄉的板栗個頭很小,味濃不差河北最好板栗。雞肯定是野生,高興還往樹上飛,這道菜色香味俱佳,周圍街坊很遠都能聞到。第二是“大鍋菜”,不是火鍋,平坦大鐵鍋裏雪白肉湯咕嚕咕嚕冒熱氣,中心堆放的是回鍋肉,周圍眾星捧月圍繞的都是家鄉的秋天土產,油炸過的酥肉,炒熟的雞肉,韭黃,蘑菇,木耳,粉條,黃花菜,蘿卜,豆腐幹,藕片等,白菜也是炒熟的,一般不會先放蔬菜,擔心會把味道和油水都吸走了。旁邊兩大盆清水煮的南瓜和棒豆是不可少的,麵條不用涼麵,是蒸熟後油炸的,這樣才夠檔次,下酒的配菜還有油炸茄盒,茨菇,花生等。其他桌上擺放幾大朵新鮮葵花,很是喜慶,可以隨便吃。外公是開皮鞋作坊的,也算是小城裏的企業家,雇有大約不到二十人,過節大餐是要開好幾桌,師傅和徒弟門分開坐,家人穿插和他們坐一起,當時還是小姑娘的老媽喜歡和徒弟們同桌,沒有拘束,跑來跑去為他們要菜,很有成就感,徒弟們很喜歡她,大家其樂融融。也許是因為在月光下用餐,這叫“月光菜”。可能開作坊的都是這樣,大富人家還是一排一盤的,我問這樣的情景是在49年前的舊社會嗎?不,直到五幾年”公私合營之“前都這樣,後來就很隨便了,顧上溫飽就不錯(沒有儀式感了),我笑問這”共同致富“反而窮了?哎,差不多是吧!聊的此處,車到老媽公寓門口,她下車了。
家鄉的中秋讓印象最深的是空氣,溫暖的夜空飄來一陣陣桂花香,有顆古老的歪脖子桂花樹就在過去是孔廟石台階上,孔廟後來變成第八小學,中秋開滿的桂花威力強大到全城都聞到,桂花樹的後麵木結構的大殿上立有兩根數米高的龍柱,龍柱雕工極其精湛,龍在雲中姿態生動,龍口中的珠子是可以滾動的,據說付給工匠的薪酬,是按掏出來的石頭等重銀子付的,足見地處交通要要塞小城的工商發達,有點實力。所幸的是,這兩根龍柱和整個孔廟至今還在,也許小城的人們革命覺悟低,膽小,文革中沒想起去砸爛孔家店,真實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