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早春二月》誕生於1963年,根據柔石原著《二月》改編,由謝鐵驪導演,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等主演。“早春”二字出自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夏衍之手,早春意味著乍暖還寒,借以隱喻當時的社會背景,雖春寒料峭卻擋不住春天的到來。這部含蓄雋永,充滿詩情畫意的佳作在中國電影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影片跳出了同時代電影創作的俗套,唯美舒緩的空鏡頭、淡雅含蓄的抒情方式、凝練卻富含哲理的台詞、江南水鄉獨有的場景、以及中國古典韻味的擺設,甚至人物的服飾、造型等等,都呈現出同時代電影中少有的詩情畫意和人道主義情懷。影片中肖澗秋兩次彈琴、三次飲酒、七過拱橋等場景,也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片段被載入教科書。
今年《早春二月》誕辰60年了,一晃一個甲子過去了,今天再看這部電影,蕭澗秋的彷徨與迷茫在此刻的2023年依然互通,這部在中國電影史上光彩奪目、熠熠生輝的作品仍然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蕭澗秋倦鳥歸巢式地尋找桃花源和現代背包客去遠行尋找精神的棲息地有什麽本質的區別呢?時代在變換,但人類的苦悶、彷徨似乎永遠不變。
這部影片聚集了當時實力超群的主創團隊,導演,演員,攝影,美術,音樂等各個部門組成了堪稱豪華的創作班底,正是這些部門的精心創作與默契配合才成就了這部經典作品。
攝影
本片電影語言精致細膩,清新典雅,深具中國古典詩詞含蓄、婉約的意境。雪花漫舞的庭院,煙雨蒙蒙的街巷,春風拂麵的桃林,雪後初晴的田野等,不僅獨具江南水鄉的韻味,而且令人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早春氣息,這些都是運用充滿隱喻和意象的鏡頭語言來表現的。
影片開頭就盡顯江南獨有的溫婉氣質。畫麵左側的小舷窗恰好位於九宮格的黃金分割點上,窗外緩緩流動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美景,畫麵右側依次顯現以毛筆書寫,豎向排列的演職人員表,畫麵構圖精巧雅致,盡得蘇州園林以窗借景的神韻。
下船後,蕭澗秋與前來迎接的老同學陶慕侃走在碎石鋪就的狹窄街巷中,伴著蘇州評彈吳儂軟語的吟唱,蕭澗秋初次感受到小鎮居民的關注與猜測,而在陶慕侃家中等候他的是未來的同事錢正興和方謀,以及老同學的妹妹陶嵐。這裏鏡頭語言的運用幹淨簡潔,無需過多台詞就把小鎮的環境、人文背景,主要角色的身份及相互關係交代得一清二楚。
影片善用詩化的影像表達情緒推動敘事。蕭澗秋第一次接濟文嫂後倍感欣慰和滿足,他輕快地走上橋頭環顧四周,陽春白雪,消融的河水中群鴨嬉戲,畫麵是那麽安靜祥和,與他此刻的心情高度吻合。
蕭澗秋和陶嵐的兩次傾心交談。一次是兩人桃林漫步,鏡頭落在兩人並排行走的雙腳上,用這種細節表現兩人心中悄然萌芽的愛情;另一次是兩人雨中行走,陶嵐向蕭澗秋表明心意,鏡頭再次特寫了兩人並排行走且步調一致的腳步,此時無聲勝有聲,意味深長。
蕭澗秋與陶嵐討論新青年,從熱烈討論的室內場景切換至窗外兩個如畫的剪影,再從倒映著二人身影的一汪池水轉換至暮色中並肩前行的背影,短短幾組無聲鏡頭推動著兩人的情感發展,也從側麵表明他們的相愛是基於彼此高度相似的精神內核,以及和諧互補的性格。
影片中還大量使用了近景或特寫鏡頭,通過人物表情或肢體動作來傳達心理感受。當蕭澗秋初到芙蓉鎮時,他立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此時給了蕭澗秋那雙沾滿灰塵的皮鞋一個特寫鏡頭,這雙皮鞋既是他雲遊四方的經曆寫照,也是他異鄉來客的身份證明;當得知文嫂上吊的消息後,蕭澗秋震驚悲痛,鏡頭特寫了他顫抖的手,握著毛筆強努著卻始終無法將筆插進筆帽中。所有這些細節的展示都有力地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
影片還非常注重空鏡頭的運用,隱喻性的空鏡頭令審美意境升華至更高級的象征寫意性。比如,在船上當蕭澗秋聽說文嫂一家的不幸後,他原本輕鬆的心情一下沉重起來,隨即影片接了一個波濤洶湧的江水上孤零零地飄著一隻小船的空鏡頭,這個鏡頭既是蕭澗秋的視覺所見,也揭示了人物此刻心態的變化起伏;再如,當蕭澗秋第一次接采蓮去上學,為表現他愉悅的心情,影片用一組春暖花開,桃紅柳綠,鴨子戲水的空鏡頭加以輔助;而當采蓮告訴蕭澗秋,同學們都罵她有個“野爸爸”時,則以一組烏雲壓頂、狂風大作、暴雨如注的空鏡頭來表現蕭澗秋內心的激憤。
總之,整部影片融情於景、情景合一。每個鏡頭的運用都有細致入微的構思,從細膩處表現人物情感,隨著人物心態的起伏和情節的發展變化影調,畫麵時而清新明媚、時而沉重窒息,同時運用各種光影處理方式,對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情緒、神態做出細膩的刻畫,達到借景言情,由情入理的高超藝術境界。
演技
演員的表演也遵循含蓄、委婉的東方審美模式。
孫道臨老師俊逸儒雅,濃重的書卷氣中略帶憂鬱,還有幾分含而不露的滄桑感,他本人的氣質高度貼合蕭澗秋這個人物,我實在想不出除了他,還有誰能扮演蕭澗秋?孫道臨以細膩、含蓄、自然的表演成功塑造了一個外表溫文爾雅,內心迷茫彷徨,不甘於與世俗同流合汙,在旋渦中痛苦掙紮的小知識分子形象,再配以孫道臨老師餘音繞梁的聲音,可以說蕭澗秋這個藝術形象幾乎成為中國銀幕上民國知識分子的美學標誌。謝芳老師以蓬勃的激情,奔放的活力,將陶嵐這個勇於挑戰舊時代禮教、敢做敢當、有著強烈自我意識的新女性形象表現得呼之欲出;上官雲珠前輩一改往日的表演風格,她不再是那個千嬌百媚的交際花或姨太太,她把文嫂的謹小慎微、逆來順受、被流言蜚語中傷後的無助與絕望,刻畫得隱忍克製,入木三分。這個豐滿的人物形象讓人們見識了她寬廣的戲路和已臻爐火純青的演技。
好花還需綠葉襯,片中一眾配角們也都各自耀眼。扮演小采蓮的馬佳和王福生的張軍,真摯淳樸,渾然天成。扮演校長陶慕侃的高博老師,把一個周旋於各色人等之間,寬厚樸實,內心又不失權衡,誰都不想得罪左右為難的和事佬形象演繹得栩栩如生。高博老師除了戲好之外,他的配音造詣也相當了得,他的聲音極具辨識度和表現力,非常善於用聲音將人物性格凸顯出來。還有教師方謀這個角色,精於世故人情練達,所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劉釗老師有限的幾次出場,短短三分鍾的戲份,就將這個人物的圓滑諂媚刻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可見內功之深厚。這些配角演員的精彩演繹為影片增色不少。
服裝
本片的含蓄不盡之意還體現在色彩運用和服裝設計上。幾乎幾個主要人物的著裝風格都統一地以青黛和灰藍色調為主,如蕭澗秋從始至終都是灰色和藍色的著裝,這與他沉穩的性格和不如意的境遇相吻合,隻有在他和陶嵐感情升溫時,才有些許暖色的加入。而陶嵐則是唯一穿過鮮亮衣服的人物,如她的紅毛衣,紅披肩等。淺紫、深紅等溫暖的色彩和她熱情勇敢、快言快語的性格交相呼應,隻有在她的愛情受到打擊以及文嫂自殺時,她的著裝才變為清冷色係。追求陶嵐的紈絝子弟錢正興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每次都身著不同款式,閃爍著絲綢光澤,繡有精致圖案的華服,以此彰顯他的富裕家庭與社會地位,而這種淡色冷調的服飾選擇也正好與他膚淺、陰冷、卑微的愛情相互呼應。
美術
影片還生動地營造了具有時代感及地方特色的大背景和符合劇中人物身份的小背景。小巷、石橋、垂柳、池塘、涼亭、牌坊、古塔等作為江南水鄉的象征,並著以淡雅靜謐的色調,使肖澗秋向往和尋覓的世外桃源成為具象的存在,還通過庭院、家具、鋼琴、書籍、筆墨、床鋪等擺設的差異,凸顯書香門第陶家的舒適清雅與窮苦人家文嫂的貧寒破敗等等。
音樂
影片另一個亮點便是出色的配樂和插曲的使用。
《早春二月》的配樂由著名作曲家江定仙完成,他精確地把握了電影的精神內涵,譜寫了具有特定時代氣息和濃鬱人文氣韻的音樂。《徘徊曲》是作曲家為電影創作的音樂,在整部電影中多次出現,它展示了蕭澗秋苦尋出路無果的苦悶與彷惶。作品蕩氣回腸,音樂時而哀傷幽怨,時而撥雲見日,時而消沉頹廢,時而激情四溢,悲愴的音符酣暢淋漓地烘托了蕭澗秋的內心世界。
作者柔石早年崇拜李叔同,很想求見一麵,因李叔同1918年已出家,未能如願。導演在片中特意選擇了李叔同的《送別》作為背景音樂之一,這是一首在當時的社會知識階層中廣為流傳的一首歌,也算彌補柔石的一點遺憾。另外,黎錦暉解放前創作過一部兒童歌舞劇《月明之夜》,其中有一首歌用了曲牌《朝天子》的旋律,黎錦暉配寫了歌詞後成為當時風靡一時的兒歌,影片用這首兒歌作為插曲,它出現在蕭澗秋和孩子們歡快地回宿舍領取作文本時,這裏還有一個細節側麵說明王福生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也為後麵他的輟學埋下鋪墊。我一聽到這首歌就喜歡了,一查果然是大師的作品,歌詞優美且朗朗上口。
“雲兒飄,星兒耀耀,海早息了風潮。聲兒靜,夜兒悄悄,愛奏樂的蟲,愛唱歌的鳥,愛說話的人,都一起睡著了。待我細細地觀瞧,趁此夜深人靜時,散下些快樂的材料。”
文嫂的自殺和王福生的輟學徹底擊垮了蕭澗秋,經過徹夜不眠的思考,他毅然選擇離開芙蓉鎮,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臨行前他拉著陶嵐的手說“嵐,等著吧,我們會有長長的未來的。”,陶嵐也毅然決然地追隨他的腳步而去。
也許蕭澗秋還不知道希望的田野在哪裏,但他決定不再徘徊,不再逃避,他開始有了奔向新生的勇氣和決心,他的離開是覺醒的。影片最後采用了開放式結尾來表現這意味深長的覺醒,而對於這個“洪流”,片中並沒有明確的指向,我個人認為這是導演的高妙之處,這種不將主觀立場強加給觀眾的處理手法頗有一種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心領神會,沒有生硬的說教,而是讓觀眾去自行體會,這種詩意的處理方式將東方美學的含蓄展現得淋漓盡致。
謝謝這麽細膩的文筆,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真是“清新淡雅,回味綿長”,Tina的影評賞析在城中自成一景,細致,全麵,非常的棒。謝芳曾經因為這個電影圈了多少粉絲啊。孫道臨也是我的偶像,有人說老爸長得有點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