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根據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教授諾曼·麥考連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拍攝於1992年。電影中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導演Robert Redford羅伯特·雷德福將重點放在對風景的描摹以及大河對生命的象征意義上,貫穿全片的溪中飛釣(fly fishing),以及奔流不息的河水隱喻命運的跌宕起伏和難以預測。這獨特的視角讓影片別具一格,一舉捧得當年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全片以河流作為生命的象征,探討了關於家庭、親情、時間的流逝等主題。這部電影的攝影非常出色,攝影師Philippe Rousselet菲立浦·盧瑟拉德將蒙大拿的自然風景和貫穿其中的河流拍攝得如詩如畫,令人歎為觀止。作曲家Mark Isham馬克·伊沙姆的配樂又與畫麵交相輝映,營造出一種淡淡的憂傷卻又不失溫暖的懷舊格調。
影片中反複出現的河流是哥哥諾曼和弟弟保羅自小玩耍的地方,也是他們的父親,一位嚴格而慈愛的牧師,教導他們信仰和釣魚的地方。兄弟倆在這裏出生、長大、成人,手足情深卻性格迥異,哥哥安分守己、踏實上進,弟弟自由奔放、叛逆不羈。
影片中成年兄弟飛釣的場景一共出現過三次。第一次父子三人一起去釣魚發生在諾曼離家前。這時保羅已經有意識打破父親教導的四拍釣魚法,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節奏韻律,但彼時的他仍然青澀稚嫩,他看向父親的眼光依舊充滿崇拜,因為此時他尚未達到父親的高度,更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
第二次與弟弟一起釣魚發生在諾曼闊別6年後回到家鄉。這時諾曼清晰地意識到在他離開的這些年,很多事情已悄然改變,不僅保羅的飛釣技藝已趨於完美,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保羅的成長讓兩人的差異越來越大,保羅追求自由的意誌與決心是如此堅定,看著弟弟漸行漸遠,諾曼深感無能為力。
垂釣時諾曼仍然遵循幼時父親教授的技法,節奏,角度,力度,距離等每個步驟都準確規範;反觀保羅,此時的他已跳出了規則,不限於章法,行雲流水的節奏中張弛有度,舉重若輕。這是全片中最為經典的鏡頭之一,閃亮的釣線在河麵飛舞,一道道優雅的弧線在水麵蕩起串串漣漪,這時的保羅已將他的心神融入自然,將他的情感付諸指端,飛釣於他已是藝術,而非技術。
第三次垂釣發生在諾曼攜未婚妻前往芝加哥之前,這也是父子三人最後一次共同垂釣。諾曼預感災難即將降臨,臨行前他試圖說服保羅跟自己走,這段表演節奏舒緩卻暗流湧動,明知保羅不會跟自己走,但諾曼還是試圖勸說,他對弟弟的愛和不舍在這段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果然,保羅拒絕了哥哥的請求,他說自己永遠不會離開蒙大拿。畫麵中保羅一直背對哥哥,但好演員真的是後背都會演戲,保羅的情緒波動就算背對鏡頭都能感覺得到,這時他應該也意識到危險即將來臨,一改往日的飛揚爽快,保羅難得露出含蓄的笑容,卻更令人憐惜。盡管兄弟倆共同擁有對飛釣的熱愛,但不同的是哥哥當其為喜好,而弟弟視其為生命,諾曼為了前程可以遠赴他鄉,保羅為了自由可以留守故鄉。
最後一次釣魚,攝影師完整呈現了保羅已臻完美的技藝,舒展、回卷,順流、逆流,浮沉起落之間,收放自如,一氣嗬成。父親和哥哥目睹了這賞心悅目的過程,如欣賞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保羅的技藝儼然是藝術,但正如諾曼所說,“life is not work of art,and that the moment could not last.”。父子三人最後的一次相聚,導演采用了先揚後抑的表現手法,此刻相處的時光越是美妙,隨後哀傷的情愫就愈加濃烈。
大河戀是一部感人至深,如詩如畫的作品。諾曼年老時回首在河畔成長的歲月,寫下了他的家族故事,這裏有他摯愛的弟弟、父母、山川、河流、天空、草原,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流記憶了家族的曆史。影片的最後,老年諾曼獨自一人在河中垂釣,“Eventually, all things merge into one, and a river runs through it. 最終,所有的一切都會流入奔騰的大河,融為一體。”。
全片結束。縈繞在心底的憂傷卻久久揮之不去。諾曼更像父親,努力學習按部就班,習慣依照程序做正確的事;保羅自由灑脫,桀驁不馴,不拘束於標準之內,喜歡隨心所欲做優美的事。截然不同的性格造就了兩人迥異的命運。或許我們很多人心裏都願意做保羅,但麵對現實又不得不做諾曼吧,因為做保羅要付出代價。
我也是特別喜歡影片的結尾和全片的音樂,哀傷、溫暖、懷舊。
Tina 非常懂電影藝術的語言,分析點評透徹。
冒泡點讚,芬蘭攝影和語言都高超,回頭讓蘑菇把鏈接加進去:)
我不明白為什麽視頻看不到,我自己是能看到的。。。。。我之前設置的是私享模式,現在重新設置了公開模式,不知道能不能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