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共同之處,就是身為父母。
期待,最多最美的都是關於孩子。
對吧?
從小孩呱呱墜地,到圍觀“抓周”,哪一個父母心裏麵沒有溫暖的期待呢?雖然我們都知道,有期待就有失落,孩子有成功也會有失敗,但是對於魯迅筆下那個說“實話”----“這孩子會死的”家夥,都不待見。
不過,開始的時候,很多期待都無懸念實現了-----會笑了,會叫爸爸媽媽了,會翻身,會坐會爬會走會跑......然後一個個小小的失落,如同池塘底部冒出來的細細小泡,在不經意中,開始浮現:怎麽算數比不上藍眼睛的小丫頭?怎麽樂感沒隔壁王小二好?怎麽一跑步就是最後一名......
後麵更多的失落,各家各有特色,恕不一一贅述。
而最大的一次期待,應該落在升學之處。
七年前,我家小朋友開始報考大學。任性的高中選課,不肯補習,沒有標考滿分,暑假幾乎沒參加過夏令營......這些因素讓她的華裔同伴暗笑。一個家裏開補習班的孩子說:“你報xx的早申就是找死嘛。”
為啥報xx早申?很簡單-----撞大運唄。當時小朋友最喜歡的老師是xx校友,也是給小朋友寫推薦信的老師。在他的鼓勵和影響之下,小朋友決定試一試。我們都知道希望渺茫,所以期待值不高。小朋友“開獎”那天,我們倆在她身後閑聊,就聽見弱弱的一個聲音道:“我好像進去了。”
當然,還是很開心的。雖然小朋友大學四年表現優異,我們也一直認為能錄取是運氣好。
可是,人的好運氣壞運氣總是平衡的。這次考博,讓我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這一點。當年考大學太容易了,這次老天要“找補”回來。
雖然小朋友有將近五年的研究經驗,一年的實際工作經驗,三個知名教授的推薦信,但她還是一早給我們打預防針:別報太大希望。
開始報考,小朋友就發現很多她喜歡的導師今年都不招學生。而招學生的導師,通常也就招一兩個,錄取率直落到0.5%。千挑萬選,她把目標鎖定在6個導師。其中熱情洋溢邀請她申請並且期待合作的導師,連麵試的機會都沒給。一月份,在期待中有了第一個麵試,導師說“你是我的首選”,結果等來的是“備選”。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放榜,我們的期待值在不斷調整。老實說,我倆的焦慮值在悄然爬升,但是沒敢與小朋友道知。我們倆互相問:不會沒學上吧?
小朋友仿佛在千裏之外聽到了一樣,給我們“打預防針”:我也許沒學上喔,今秋還要接著來。
前途一天未知,就有兩種可能。懸而未決,讓人心裏發毛。有人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那麽在這個時候,我們該不該接著期待?還是硬著頭皮假裝“無所謂”?
可是無論怎樣說服自己,為人父母的期待很難徹底放下。於是不可避免地有了糾結和等候的難耐。
就在這時候,我看見了朋友推薦的“意公子”的視頻節目,講《左傳》,講“吾非我”。恍然大悟。其中傳遞的理念之一是:如果結果在可以接受的範圍,那麽不妨期待。
和小朋友分享這個感受,她非常認同。我讓她問問自己:今年不上學,能接受嗎?她說:“能”。
於是,我們滿心歡喜而理智平靜地開始期待。很快,峰回路轉,一個原本今年不招生的教授看見小朋友的詢問郵件,鼓勵她參加preliminary麵試,然後回音:“我改主意了,今年希望收學生。”
接下來通過麵試,得到了這個她非常喜歡的機會。和其他學校比較下來,小朋友很快作出了決定。前後不出半個月,塵埃落定。
話說回來,如果可以接受失敗的結果,那麽就別硬生生按下自己一顆期待的心。當然,這期待不要成為孩子的負擔,可以把它藏在日常的關懷裏,可以把它化為虔誠的祈禱中。也可以“但行善事,不問前程”,積德行善,讓等待的日子好過一點點吧?
蘇軾曾寫過“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很多人拿這句來告誡父母不要對孩子有太多期待。怎麽就沒看見“到公卿”這三個字呢?那可是當官啊。
可見,沒有任何父母會對孩子毫無期待的。除了大方向的“健康平安開心”,還有無數小事擺在眼前,都希望有個好結局。
能承擔後果嗎?如果可以,為何不期待?
在平和無畏之中,安放期待,是最可靠,最穩妥的吧?
~~~~~~~~~~~~~
謹以此文獻給等待放榜的父母子女,祝好運!
一個原本今年不招生的教授看見小朋友的詢問郵件,鼓勵她參加preliminary麵試,然後回音:“我改主意了,今年希望收學生。————這塊兒看呆了,這簡直是神跡般的改變,你們的禱告具有震撼力,感動了上帝。。。
回到現實中,還是小閨女優秀,老師不舍得她流失。祝賀小可可!
好棒的女兒,恭喜祝福她!
不得不說,此文道出了我的心聲,讀著,仿佛是在和另一個自己對話一般。若我來寫,內容大同小異,但不會有可可這麽流暢的文筆,這麽有條理的段落。寫地太好了,強烈共鳴,超強認同!
睿智的父母,聰慧淡定從容自信的女兒,讚不夠。7年前那一段,我也好像看到點自家的影子,有些得意和欣慰。原來,我並不是一個孤獨的不推孩子的媽媽。
引經據典,平實可信,行文流水,讚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