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嘉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正文

星擊月陷築天坑 【原創】

(2021-12-02 21:33:58) 下一個

 

星擊月陷築天坑 【原創】

 

越寫越來勁,再寫一段,我覺得我已經接近真相了。仔細看,看看還能在照片上看出點啥?

 

月球上的天坑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小,清晰,圓底。就是一個坑,隨機無規則。這應該是隕石坑。月球表麵沒有大氣,沒有生物活動,沒有風霜雨雪,狼蟲虎豹,所以隕石坑長時間的被保留了下來,這很正常,一般人都想得到的。這不是我討論的重點。

我要討論的是成千上萬的直徑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公裏的平底的環形結構。他們有個特點就是一個挨著一個緊密排列,幾乎沒有相互交疊,絕非隕石隨機撞擊所致。

關於月球天坑咱們現在有隕石撞擊說,有月球火山說,還有咕嘟氣泡說,好像都不合適。

 

我忽然想起:這應該是大麵積塌陷的結果。試想月球的表麵有一層中空的結構,像是鋪滿了空心磚。

 

這些空心結構隨時間越變越脆,越變越弱,終有一日,到了臨界,其中有一塊磚頂不住了,開始塌陷。四周的結構當然更加頂不住,於是產生連鎖效應,坍塌從初始點向外蔓延,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隻不過這是二維的,從中心向四周圓形擴展。

 

2019年5月13日,美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月球仍然處於地殼構造活躍期,會隨著月球表麵坍縮而發生月震。

 

月麵坍縮!伴隨月震!就是月球在不停的坍縮,一次次的塌陷之中。一個地方塌陷過了就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下一次塌陷,兩次塌陷的相交處出現山狀結構,下麵大上麵小,回到穩定結構,於是塌陷終止。這就是環形結構為啥互不交疊,互不侵蝕,因為塌到這裏地形變成了山狀,下麵的山座足以支撐小小的山尖了。

 

以前在農村,村口的破廟前有個唱戲的木頭台子,年久失修,就塌成了一個一個的坑,隨著時間推移它們大大小小的鋪滿整個台子。

 

還有一個例子:一團發麵,漲的大大的,用手指一戳它就開始塌陷,月亮就是一個包了一層發麵的球,原來不斷膨脹形成了布滿空隙的外殼,隨著時間變化那外殼開始塌陷,每次形成一個環形坑,久而久之月球上就布滿了環形坑。

 

當然,在這個過程裏也有隕石墜落摻和進來,濫竽充數,魚目混珠,推波助瀾,以假亂真。但如前圖所示,撞擊坑和塌陷導致的環形結構很容易區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隕石撞擊引發連鎖塌陷,這時在塌陷坑的正中就會留下隕石的痕跡。

美國科學家測到月亮上不時發生月震,月震和地震很不一樣,一個小地震可使遠方的地震儀持續一分鍾,而在月球上要持續一小時,震幅迅速增大後,衰減十分緩慢。這正是一處月震引發的其他地方新的塌陷,形成新的月震,反複相互影響,反複相互誘發,互為因果。

 

直徑2000多公裏的環形山應該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反複塌陷的結果。

 

如果使用塌陷說,則可以很容易解釋,為啥最大的天坑位於月球的背麵,而在對著地球的一麵則有大塊的麵積沒有天坑。那是因為地球的引力使得月球常年朝向地球的一麵不容易發生坍縮,而月球的背麵因為沒有地球的引力而更容易產生坍縮崩塌。當然這裏的前提是月球的地質結構相當的均勻。

 

歸根結底:月球上的超大環形結構是來源於月球上的特殊的地質結構和演化過程。

 

各位覺得我的猜測靠譜嗎?

完!

 

附:地球上的塌陷天坑,就發生在咱們眼前,當然比起月球天坑要小的多。

在北美洲洪都拉斯的一片海域,有一處叫作“藍洞”的水下坑洞。這個大洞直徑約340米,深約122米,外觀呈非常規則的圓形。附近的礁石和幽藍的海水讓藍洞看上去如同一個巨大的眼珠,因此被稱作“大海之眼”。藍洞是一個石灰岩溶洞,形成於海平麵較低的冰河時期,後來因為海水上升,洞內壓力增大,造成了洞頂塌陷,才形成如今的模樣。

墨西哥中部地區農田上近日突然出現一個巨型天坑,每天以幾十米的塌陷速度擴大,附近一棟房屋麵臨馬上被吞噬的危險。當地政府表示已形成公共安全事件,警告人們勿靠近。

天坑於今年5月29日出現,位於該州的胡安·C·博尼拉鎮。這個洞開始時直徑約為4.6米,然後在24小時內擴大,到5月30日,坑洞大約30米寬,5月31日迅速擴展到60米,6月1日已達到80米左右。一直到現在還處於不斷變化中。

普埃布拉州長米格爾·巴博薩(Miguel Barbosa)表示,“它會一直生長,直到大自然決定(停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友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oochii' 的評論 : 謝謝你的關注!我也是在你的提醒下去網上查來的。
oochii 回複 悄悄話 看來是可以形成很圓的塌陷,隻要是各相同性就可以。可以先出現一個空洞,然後四周連續發生塌陷,形成圓形平底的圓環,圓環的大小取決於最先出現的空洞的體積大小,所以是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圓環。

最先出現的空洞是成環的關鍵。
友嘉 回複 悄悄話 為什麽地麵塌陷出現的坑洞大多是圓形的?

在北美洲洪都拉斯的一片海域,有一處叫作“藍洞”的水下坑洞。這個大洞直徑約340米,深約122米,外觀呈非常規則的圓形。附近的礁石和幽藍的海水讓藍洞看上去如同一個巨大的眼珠,因此被稱作“大海之眼”。藍洞是一個石灰岩溶洞,形成於海平麵較低的冰河時期,後來因為海水上升,洞內壓力增大,造成了洞頂塌陷,才形成如今的模樣。

一提到坑洞,大家腦海裏可能都會想象出一個圓形物體。為什麽坑洞大多近於圓形而不是方形或其他形狀呢?眾所周知,同樣周長的幾何圖形中,圓形的麵積是最大的。如果某塊地麵下部因岩溶、過度抽排水或者開挖形成空洞,上麵的土層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就有坍塌的趨勢,抵抗這種趨勢的力來源於土層側壁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麵麵積成正比,也就是與坑洞周長成正比。對於麵積一定的坍塌體來說,若其形狀是圓形,其周長最小,也就是接觸麵積最小,就最易被破壞,即最容易發生坍塌。因此,我們看到的坑洞大多呈圓形也就不足為奇了。
友嘉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oochii' 的評論 : https://www.sohu.com/a/470038948_161795

這是地球上的塌陷坑,隻要地下結構是均勻的,且各向同性,塌陷坑就隻能是園型的。謝謝你的關注!
oochii 回複 悄悄話 塌陷假設不能解釋為什麽總是基本完美的環型結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