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路過紐約藝術學生聯盟的大門,看到他們的藝術廳的海報- 說二樓的展廳有作品展出,開放給公眾。就上樓去看了展。
我知道這個學院的緣由來自陳丹青的回憶錄。陳丹青90年代住在紐約中城,在這個學院進修過。學院應該是個門檻不高,玉龍混雜,有各路英雄路過的地方。陳的傳記裏提到了許多藝術大牛曾在此落腳。曼哈頓裏的私立院校林立。除了藤校,入學門檻都不高。私立大學的學院學費,生活費不菲,學生多是富家子弟。城市大學和成人大學讓赤手空拳的移民鯉魚翻身,實現美國夢。
陳丹青90年代以200多美元的租金在時代廣場和人合租了工作室。後期還因為時代廣場的開發而參與了維權運動。藝術家們寫口號,上街遊行反驅趕,上法庭和大地主爭權益。這一幕地主和佃農的爭奪戰在都市是愈演愈烈的恒久主題。
90年代,我也曾作為遊客親曆紐約。現在記得的時代廣場,一個是黑人小夥的街舞圍觀,還有就是華人的素描小攤。這兩樣也一直持續到現在。曼哈頓的小商家和老上海灘一樣,是有移民分工的。巴基斯丹人的報攤,阿拉伯人的便利店,韓國人的洗衣坊,俄國人的剃頭店都是傳承好幾代。公園的廣場的素描小攤多是華人藝術家。寥寥幾筆,隻要十來分鍾,各色族裔的可愛的小孩,歡快的情侶便躍然紙上了。
藝術學生聯盟在中心地帶。我去年6月在城裏探查。那是紐約城剛剛開啟,建築工人剛開始上班,學校,餐館,辦公室,所有的公共場所都是關閉的。不僅是關閉,城市中心的大店,小店都訂了木板,防止白天的示威隊伍到了晚上打砸搶店麵。 門麵盡管是關了,但高尚店的溫情脈脈的廣告,和小店門上的紙條,處處都是對話。
學院的大門是老式的五大道豪宅,用整塊雕花大理石做的。十幾個階梯上去,門麵寬而高大,整個門都用木板擋著,更覺著高不可攀的樣子。學校外麵的門柱上貼了學校的海報和介紹。這是我第一次與學校的不期而遇。
幾周以後學院開了,先開的是學校裏的畫畫材料小店。然後今天拜訪,看到學生們也已經開課了。二樓的藝術廳,展出的是一位有名的教員的作品。他把住所捐給了學院,展廳展出的是他的個人畫作。大部分是現代抽象作品,表達的應該是當時的意境,不需要旁人欣賞或理解。現代藝術悅己而少遷就。看不懂的就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