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作家馮驥才曾說過:“城市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結識了一個城市之後,總會問一問這個城市的由來。有的城市沒有留下童年的痕跡,它的曆史僅存於空洞的文字記載中;有的卻活生生的遺留至今 — 這便是城中的老街。”
一個城市的老街承載了這個城市的傳統文化和曆史淵源。如果哪個城市擁有了幾條老街,那就是擁有了一件傳家寶。要想真正了解一個城市,就得走一走這個城市的老街。
在我上一篇“剝皮寮”老街文章的留言裏,博主GoBucks!提問,為什麽台北的“廣州街”用的是大陸的漢語拚音?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在他當台北市市長的時候就把台北的路名和街道名改用了漢語拚音,當時他認為,漢語拚音是聯合會認可的世界語之一,而非屬於某一個國家。馬英九當上總統後,漢語拚音即向全台推廣,不僅路名,還有人名的應用。大家知道,尤其在人名的英文翻譯上,台灣與香港跟大陸的漢語拚音都很不一樣。
如果你對台北的曆史有所了解,那你一定聽說過“艋舺”這兩個字,它是舊台北的一個區域名稱,是台北市的發源地,台北市最早的街道就出現在艋舺這一區域,艋舺是台北的一件傳家寶。
艋舺,原為原住民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語“獨木舟”的意思。早在清朝康熙時期48年(大約公元1709年),大陸閩南泉州的一些人開始渡過台灣海峽(以前稱“黑水溝”),來到台北艋舺這一區域,有組織的開墾台北盆地,他們搭建茅草屋,在這一帶開荒種地,做茶葉和藤條之類的買賣生意。而當時的平埔族原住民則多乘坐獨木舟,自淡水河上遊載運蕃薯等農、獵產品等物與泉州來的漢人在這裏交易,因此,逐漸成為一個小村落,人稱“蕃薯市”。
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經盛極一時,“蕃薯市”後來成為了台北第一條街道(也就是現在萬華區的“貴陽街”)。到了清代末期,艋舺與台南府城、彰化的鹿港並列為台灣三大城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到了日治時期,因台灣語的“艋舺”發音與佛典中日語的“萬華”發音相似,所以,日本人把艋舺改為了“萬華”,也有”萬年均有繁華”之意。後來,日本政府在台灣實行分區製,將萬華這一地區化為“萬華區”,也就是台北市現在的萬華區的一部分。
艋舺,曾經承載了台北曆史記憶的老名稱已經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裏,目前在台北的地圖上隻看得到一個小小的“艋舺公園”和一條不長的“艋舺大道”。
這是日治時期(1898年)的台北市地圖(網絡圖片)
這是台北市現在的地圖(網絡圖片)
順便說一句,關於台灣的曆史,尤其是它跟大陸到底何時開始有密切的關係?我查閱過一些資料,我發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的資料中,描寫鄭成功以後的曆史基本差不多,而描寫鄭成功到達台灣之前的台灣曆史有些不同,以後有機會我再專門寫一篇,說說台灣的曆史,說說台灣與大陸的關係。
回到這一篇主題上。如今的萬華區位於台北市的西南則,它依然是台北市比較老舊的區,城市建設發展很緩慢,保留了一些老舊小區和古跡。現在,該區最主要的景點包含有西門町、龍山寺、青草巷、剝皮寮和華西街夜市等。
說到了“艋舺”,就不得不說一說台北萬華區廣州街上另外一個地標性景點,龍山寺,它與艋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現在很多人依然習慣稱它為“艋舺龍山寺”。
位於廣州街211號的龍山寺,距離剝皮寮街區隻有幾十米,是坐落在台北城中心的一座佛教寺廟,屬於台灣國定古跡。
清朝時期,從大陸泉州過來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並攜帶原鄉廟宇香火袋在台北祈求神保佑。艋舺地區逐漸發展壯大之後,於乾隆3年(公元1738年),他們迎請了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合資興建了如今的艋舺龍山寺。
這裏有個傳說故事:當年有一位從福建泉州來的商人,把隨身從福建晉江龍山寺帶來的香火袋留在了竹枝上,忘記帶走,到了晚上,當地人經過附近,看見閃閃的光芒,於是過去瞧瞧怎麽回事,結果一看,是掛在竹枝上的香袋在發光,然後,人們看到上麵繡著有7個字“龍山寺觀音祖佛”。頓時,人們覺得這是觀世音菩薩顯靈,是神跡。後來,人們開始供奉這個香袋,希望觀世音菩薩保佑平安。再後來,這裏的商人開始募資建廟。
龍山寺總麵積不大,小巧精致,與國內那些雄偉壯觀的大寺廟相比很不起眼,但龍山寺在東南亞的名聲很大,日本和東南亞的遊客特別多,他們都喜歡在龍山寺燒上一柱香,抽一支簽,據說很靈。
幾百年來,龍山寺也是曆經滄桑,幾次險遭破壞和毀滅,如今依舊屹立不倒,香火鼎盛。嘉慶20年(1815年)遇到大地震,龍山寺遭受破壞,重修;同治6年(1867年)遭遇暴風雨侵襲再次修築;日治時期的1919年,棟梁遭白蟻蛀蝕,龍山寺接受民間捐款,得以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龍山寺受空襲摧殘,正殿被轟炸後大火燒毀,但唯有觀世音菩薩聖像仍端坐蓮台,實相莊嚴,這就是為什麽人們對龍山寺特別的敬仰。
艋舺龍山寺在民國107年(2018年)升格為台灣國定古跡,成為了台北市重要的佛教信仰中心。龍山寺除持續加強古跡維護外,每年定期舉辦傳統節慶祭奠及民俗活動,同時,也定期辦理個大專院校獎學金,認助清寒學生助學金,另外不定期為社會捐贈救濟物資。在為社會做貢獻方麵,龍山寺比國內的那些寺廟做得好。
龍山寺的管理非常正規,風氣特別好,裏麵幹淨、清靜,沒有人大聲喧嘩,沒有人在這裏燒高香。以前燒香隻規定每人三根,現在都不燒香了,隻是虔誠的拜拜和抽簽。
去龍山寺拜拜的信眾多數會抽上一簽,我每次去都會看到一些日本遊客特別趕來拜佛抽簽,然後,他們請寺廟裏的人士解簽。我也會抽簽,這是我去年和今年去龍山寺抽的簽,還不錯,都是上上簽:)
這是我抽的簽
這是日治時期的艋舺龍山寺圖(來自網絡)
這是龍山寺的全景圖(來自網絡)
這幾張是我拍的龍山寺照片
艋舺龍山寺周圍的一些台灣小吃也是很誘人的。(以下圖片均為網絡圖)
小王煮瓜:花菇切成片,煮成的鹵肉飯,口感很好,不油膩,一入口腴潤滑口,被米其林評選為“黑金鹵肉飯”。
源芳刈包:割包裏夾鹵好的豬,可以選擇肥肉、瘦肉、五花肉,再加上香菜、酸菜和花生粉,口感很棒,不會感到油膩。
香佳鯕魚米粉湯:風味獨特,與眾不同的鯕魚米粉湯,店裏還配搭18種傳統古早味小吃。
4/28 寫於台北
國內有些寺廟人頭攢動,香火旺盛,卻失去了寺廟的初心
找個日子去台灣周遊……
龍山寺看起來有點像香港的黃大仙。這種藏身市井的寺廟,煙火氣濃過香火氣,跟白雲深處的古廟孤寺是兩種意境。
沈香文如其人,文筆清麗,親切。
台灣的美食太誘人了,棒棒噠!
早就聽說台灣的小吃美食很誘人,看著饞人:))
沈香周中愉快!:))
我們下個月會去台北一天,也許會去龍山寺拜拜呢:)
很喜歡看沈香寫台灣曆史和美食。
祝蘑菇周末愉快!
祝采心周末愉快!
你的文筆非常好, 把蠻複雜的話題(topic)敘述得清晰易懂。
謝謝分享。
祝禾兒親周末愉快!
中國的寺廟完全變了味,成了掙錢工具。大俠哥提到的“ 窯子窩“,太形象了。
祝大俠哥周末愉快!
祝丹哥周末愉快!
吃飽了過來跟沈香遊台灣。龍山寺的翹角飛簷動感十足,屋頂曲度看上去比一般的古建築更卷更浪漫,像排隊飛翔的一排魔毯,直接把俺載去雲遊了一番。。。
也仿佛看到沈香秀目低垂,虔誠抽簽。為你抽到上上簽開心!而保留適當的“小迷信”,能讓這個不斷被開發的世界仍然充滿神秘和詩意,真好:))
多接觸台灣的文化氛圍和民風,台灣的風土人情,才能對台灣人有更深刻的了解。
兩岸間的比較有意思:北京寺廟在人氣旺的同時,失去了宗教場所的莊嚴肅穆,搞的有一點像“嘉年華“或趕廟會,同時寺院裏還插上了不少五顏六色的小彩旗,馮小剛說像“窯子窩“!
沈香小妹妹當過記者,目光敏銳--為小妹點讚!
《艋舺》拍的不錯,可惜了導演的人品,令人唏噓!
記憶中萬華好像有三個寺院,我去過。
但是我有一點記憶混淆,因為是1999年的事情了,我忘記了我在哪家寺院還捐了一些錢,因為當時寺院正在籌款修建什麽,忘記了。
沈香曬的幾個小吃都是我喜歡的,可惜的是,我記得我好像沒有在龍山寺附近的小吃街逗留過。
台灣小吃的確是世界一絕!
擠擠,艾瑪,我連艋舺這兩個字可能都不一定能讀對。讚沈香圖文並茂介紹曆史的好文,美食好誘人,鹵肉飯沈香吃嗎?米粉湯肯定好喝。休閑的沈香,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