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完《落葉飄零》的胡思亂想

(2022-10-25 13:55:43) 下一個

終於讀完馬嚴君玲(Adeline Yen Mah)的寫於1997年的《Falling Leaves》。 先要鄭重地感謝文學城網友(很抱歉沒有記住網友名字)的推薦,好書, 也胡亂寫幾句讀後感。

作者從她個人經曆的角度講述了一個豪門恩怨的故事。雖然一般網上的介紹總是以她生母早逝,後母不仁,父親冷漠為切入點,給我印象深刻的卻是此書綿長的時間跨度,迥異的空間切換, 和交織其中的中國人的生活和選擇。從日本占領中國起講到國民黨逃離大陸,再講到共產黨的新中國以及改革開放。從殖民懦弱的中國,到動蕩的香港,再到充滿歧視的英國和血氣方剛的美國。本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同一家庭的人們在不同國家生存、生活的故事。君玲的姑爸爸為了哥哥的幾個孩子,被要求留在家中照顧幾個沒有母親的孩子。終身未嫁的姑爸爸給了幼小的君玲無盡的愛。 為了逃避和嫂子也就是君玲繼母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姑爸爸選擇留在新中國, 境遇悲催,令人扼腕。

書中詳細描述了改革開放後她第一次攜夫回國。她提到幾條主路,淮海路,南京路, 和它們49年以前的舊路名,以及她看到的法租界。她還提到現在的上海路邊沒有包在報紙裏的棄嬰。不是那個時代的人哪裏會曉得這些,讓我唏噓不已。

有人說作者到最後也沒有原諒她的父親和後母。如果是我,我也不知道能否原諒他們。僅僅在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年月把她一人留在天津教會學校讀書,還不讓天津的親人探訪這一件事,就很難原諒他們。畢竟作者那時隻是個十來歲的小姑娘。後來還是她家的遠房親戚自作主張帶她去了香港, 才得以和家人再相聚。家中其他孩子,除了嫁在天津的大姐,四位兄弟加一位妹妹,不論男女都一同去了香港,僅僅因為她的生母在她一出生就因為產後熱而過世嗎? 我想不明白她的父親為何也同意把她留在天津。難道是這句俗話有後媽就有後爸的印證嗎?

作者有一次失敗的婚姻。我感覺是為了美國身份,她嫁給了Byron。

雖說她小時長期生活在嚴苛無愛的環境下,她的父親和後母還是為她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從小在教會學校, 後來又在父親的建議下去英國讀醫。醫學院畢業後她先成為一名麻醉師,然後開始英文寫作, 完成自己少時的夢想。她的文筆雖然簡單明了,但是教會學校的童子功給了她許多幫助。像我們這種初中後才開始學英文的, 如果沒有極高的天賦, 即使想用英文寫作, 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後母去世後作者被後母莫名其妙地排除在遺產繼承人之外,她的三哥建議她繼承其中的一套房產。書中用小妹的口吻說道因為回歸在即,香港房地產嚴重低迷。前麵也提到在國共交接之際香港的人心動蕩, 居民紛紛辦理他國居留證。那時還是英國治下。新冠疫情前香港人民上街遊行示威,類似的事情也發生了。不論何時,香港和大陸還真的是血肉相連,打斷骨頭連著筋。作為短視軟弱的人類又有幾人可以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或者準確地判斷何時該變。

以近年來國內的走勢,我們這些當年飄洋過海的大陸人都會慶幸自己的選擇。即使不問世事,也可以安靜地生活, 老去, 做不做核酸自己選擇。可是沒有幾年前, 我們中又有多少還無比羨慕留在國內的那些老同學,有無限的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甚至呼風喚雨, 名利雙收。我們每個人也僅僅是一粒沙,在時代麵前總是那麽的無能為力,唯有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是我們可以把握的。

君玲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曾經將公司做到在香港上市。他和君玲的幾次對話展現了一位精明且現實的商人父親形象。第一次是他建議君玲學醫,而不是寫小說。給出的理由是君玲從小受的教育限製了她的中英文水平。第二次是父親去她在加州的小家訪問,敏銳地發現女兒的婚姻有問題,並毫不猶豫地提醒了君玲。很好奇今日的嚴家又如何?網上的資料並不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同歡 回複 悄悄話 我有這本書,算起來有近20年了, 今天翻出來再讀讀
青舫 回複 悄悄話 多謝,就記得是個很有特色的網名。
FightCovid19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推薦這本書的博主是張鐵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