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巨流河》

(2025-02-08 06:22:11) 下一個

《巨流河》是台灣學者齊邦媛八十歲開始寫的長篇自傳,曾經轟動海內外。我認認真真地用很短的時間聽完了全書,應該是無刪減版。在此記錄一點聽完此書的感悟。

去年底才去世的齊邦媛先生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 走南闖北, 見多識廣。因為父親抗日及反對張作霖而不得不遠離故鄉,進入內地生活。齊先生出生於東北鐵嶺,曾在北京,南京,上海,重慶,樂山等地生活讀書,師從當時在武漢大學教學的朱光潛,吳宓;機緣巧合,大學畢業後的她又孤身一人來到台灣工作;因為夫婿羅裕昌的工作,她輾轉於台北,台中之間,多次切換不同的工作領域;也因為自己對學問的追求和文學的喜愛,兩次赴美學習西方文學,雖然因為家庭原因,沒有拿到碩士學位。經過多年的鑽研和積累,齊先生的專業學識哪裏會比那些有學位的差呢?

雖然齊先生在書中說到她似乎一生都在替人做嫁衣,我覺得她做過的許多事情對今天的台灣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她主導的國文教科書改革,剔除政治色彩濃厚的文章,讓學生能夠學習好作家的好文章,好詩詞,從中汲取知識,養分,陶冶情操, 可謂是功德無量。相比之下,我們這些大陸長大的人群往往缺少人文方麵的學識和教養,讓人終身遺憾。每每看到台灣人熟知中國各個年代的文化,唯有羨慕的份。她為了讓台灣文學走向世界可謂是嘔心瀝血, 多年組織合適譯者翻譯台灣文學,參加海外的文學交流活動,推廣台灣文學。她參與組建了中興大學的外文係並任外文係主任,對每一位學生都如數家珍, 許多後來都成為台灣的中堅力量。她在書中詳細羅列了許多參與者的名字。或許有些無聊,尤其我們這些不在那個背景下生活過的人群,可是卻為後來者提供了詳細珍貴的曆史資料, 非常有價值。

因為其父齊世英曾經是國民黨的高級官員,她也在那種環境下成長,接受教育,齊邦媛在書中的用詞和觀點自然是偏向台灣和國民黨的,在外麵生活多年的我聽起來仍然感覺怪怪的,更不用說一直生活在大陸的人群讀此書的感受。所以有理由懷疑曾經在大陸風靡一時的《巨流河》是完全版。有人說她為國民黨唱讚歌,對一位二十多歲就開始在台灣生活的學者來說,台灣就是她的生活根基和文學土壤,一點也不奇怪,反而很正常。每個人都是需要歸屬感的,既然大陸回不去了,唯有在台灣這片小小的土地上踏踏實實地生活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這一點我們這些移居海外的人群最能感同身受。

雖然齊邦媛的百歲人生中經曆了許多坎坷,但父親的身份和背景也同時給了她許多別人沒有的機會和見識。去台灣之前,出行有汽車,遠程坐飛機,從小到大接受良好的教育,到哪裏都有父親遍布全國的朋友指點和幫忙, 這些都是平常人家子女難以想象的。去台灣後的齊先生認認真真做學問,在自己的專業裏麵深耕,很是讓人佩服。她也感慨道,如果她當年留在大陸,因為父親的國民黨背景,在文革中體力和精神上她都會受很多苦, 哪裏有可能有一張書桌讓她安心地做學問。

齊先生八十高齡寫《巨流河》,洋洋灑灑四百頁,條理清晰,內容詳實。為了書中內容的準確性,她一定翻閱了很多資料,做了海量的筆記。碼字也是苦差事,不光是腦力,對體力要求很高,更何況是耄耋老人。有人說她太羅嗦,文筆也一般,我倒是很喜歡她邏輯清晰,文筆質樸,沒有華麗的辭藻, 平鋪直敘地勾勒出中國百年的曆史畫卷,囉嗦的地方自有她的用意。她多次引用濟慈,雪萊的詩句,自有她的深意和浪漫。

《巨流河》前半部花了許多筆墨記錄父輩的抗日生涯,也從另一角度記錄了當時的執政黨是如何全力抗戰的, 還原真實的中國抗日曆史。後半部則重點記錄她的職業生涯。此書花了不少筆墨講述了她和抗日中犧牲於河南上空的飛行員張大飛之間朦朦朧朧的感情,她後來受洗成為基督徒來感受張大飛想成為牧師的夙願,說明她是位感情豐富之女性,但此書卻對丈夫羅裕昌和三個兒子著墨不多,惜字如金,似乎不太符合那時女性的價值觀念,特別是她的父親一直灌輸女人應該以家為主。讀遍古今中外書的齊先生一定有她不願意說的苦楚, 隻能略過不記, 這是何等的遺憾。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會深刻地影響一個人,及其人生重點。

巨流河就是今天的遼河, 是齊先生家鄉的一條河,作為書名多麽的貼切。高高低低的人生就像那巨流河,渺小的我們總有過不去的一些事情,和不得不做的選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可能成功的P 回複 悄悄話 我也非常喜歡這部巨作。記得當時也是很短時間一口氣讀完的。同時還讀了聶華苓的《三輩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