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女性閱讀兩千年。

(2024-09-19 20:41:52) 下一個


女性閱讀兩千年。
Zhiyan-Le,2009-02-22 15:19/2013-09-29.

在最近的爭辯中,有說:西方比中國落後兩千年,譬如,兩千多年前,儒家就提出了人本思想,而西方是17世紀才提出的。--- 對大陸的那種類型的文人,本人從來不敢恭維。稍微具備點中外曆史就知道,儒家的所謂人本之思想,是實行等級社會、歧視和窒息個性發展的,是為極少數人壟斷利益而剝奪絕大多數人的基本自由權的。西方也是人類社會,人本思想早在地中海遠古文明時期就有了。在西方,文藝複興後的人本思想或人道主義,基本原則是自由、平等、博愛,是所有人的個性解放。

這種區別,在女性閱讀學習方麵尤其明顯。譬如,中國儒家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搞的是愚民政策,因而必然就出來個“德才”的衝突對抗;即便讓女性讀書學習掌握知識,也是奴性訓練一類的東西,好些的則有文史一類。而在西方,遠古開始對女性是“騎士”精神,講究女性跟男性一樣有知識,且是各種各樣的知識,因而就沒有什麽“德才”衝突對抗。其實,對知識沒有足夠尊重、對知識分享采取壟斷政策的所謂人本思想,是對抗人類人性的和虛偽的人本思想。

詳細論說要大文章。一幅圖景勝千言。就讓本人用世界美術精品為例子,來看看西方社會各曆史時代的女性閱讀學習;在曆史實物證據麵前,來比較看看西方的和中國儒家的人本思想究竟哪個更符合人類本性和更尊重人類知識。如下:


各個曆史時代的女性知識閱讀:
(來源: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點擊看大圖)
 

時代:古希臘古羅馬。文物。作品年代:公元前 470年。
作品:這是雅典娜,古希臘智慧女神和戰神,主管知識、藝術、科學、發明、競技和戰鬥。畫麵是雅典娜在向人類澆灌知識之水和傳授知識。
比較:同年代的中國儒家講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和“女子難養”一類歧視知識和歧視女性的思想;掌握知識的是“君子”類男性,隻有極個別女性有讀寫的機會(譬如昭君)。

時代:中世紀末期。作者:聖•柏基塔。年代:14世紀末期。
作品:專職讀書寫作的女人。西方中世紀,盡管有嚴重的性別歧視,但對知識和掌握知識來說,由於“上帝至高無上”和教會辦教育,人間閱讀學習機會更平等些,平民女性讀書機會比古希臘羅馬時期更多些。
比較:中國繼續“女子無才便是德”和“女子難養”的愚民政策;出了些女詩人女詞人,但絕大多數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藝人或妓女。

時代:文藝複興。作者:米開郎基羅。年代:1560年前後。
作品:愛麗特利亞。米開郎基羅的壁畫是聞名全球的珍品,這是其中之一。畫麵中,知識女性在看書。通過她的衣著、體態和表情看,文藝複興時期的女性及知識學習要比中世紀的自由開放得多,區別很明顯。
比較:同年代中國,歧視女性和知識壟斷達到高峰,以至於民間發出了控訴,《牡丹亭》借杜麗娘之口抨擊儒家及其教育,就是個例子。

時代:工業革命。作者:佛拉格納德。年代:1776年。
作品:在讀書的少女。工業革命和工業社會使大量人口進入“中產階級”和“有閑階級”。隨身攜帶休閑書籍,成了西方多數女性的生活習慣之一,且閱讀範圍擴大到與生計無關和休閑享受性的各類作品。
比較:中國還在繼續“女子無才便是德”和“女子難養”的愚民政策,同樣,文學女性多數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藝人或妓女。

時代:現代化。作者:布格羅。年代:1884。
作品:艱難的功課。布格羅是許多19世紀法國傑出畫家的老師。他的許多作品反映了西方社會進入現代化以後的女性麵貌、特征和精神狀態。這是其中之一。可以看到,讀書學習機會已經普及到所有平民女性。
比較:同年代的中國遭遇西方文明衝擊,“女子無才便是德”和“女子難養”的愚民政策還在繼續。

時代:後現代化。作者:畢加索。年代:1934年。
作品:桌旁讀書的女孩。該女孩是實在人物,是畢加索的“愛情的心靈詩歌”的女朋友。西方女性的閱讀不僅是書、也是自己;女性文學不再是女性的,而是整個社會的,男性主持的女性文學走向結束。
比較:中國新文化運動使男女分享知識機會趨向平等,知識女性登上社會舞台。“女子無才便是德”受到嚴重衝擊,但依然主導著男性思維。


縱觀和比較2500年的曆史,西方社會對女性掌握知識的主要取向是積極的,沒有中國的“德才”衝突對抗。文藝複興和工業革命的一個成果,就是女性的自由平等機會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這個發展還在繼續。從文學文藝角度說,西方社會對女性的“騎士”精神轉化成了“同夥”精神,而這個發展還在“進行時”。突出表現:知識女性已是司空見慣和比比皆是,以至於“知識分子”成了對極少數特殊狀態的人的別稱,失去了社會普遍意義,--- 在今日美國,您自我介紹說“我是知識分子”,多數人的反應是惘然、不懂您要說什麽:“誰不是‘知識分子’?”那種自我介紹就好比是說“我是人類”一樣,自然就有“誰不是人類?”的反應。。

在中國,對女性本來就沒有“騎士”精神,歧視女性也是絲毫不加掩蓋的。即便這百年來使中國女性擺脫了“女子難養”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愚民政策的社會地位,但並沒有改變那些愚民政策的生活價值觀。自吹捧高抬儒家文化開始,歧視女性又回到了社會舞台,甚至官方機構招工也敢於公開列出歧視女性的條件(譬如對35歲以上女性的機會限製);在日常生活中,“好工作不如好老公”成了社會流行的選擇輿論;一旦發生色情事件或緋聞事件,幾乎所有媒體和社會人群都是“罵妓不罵娼”、受譴責的對象經常是女性而不是男性。

兩千五百年的各個曆史階段,中國和西方的女性閱讀曆史都是大不相同的,直到最近幾十年才出現了相同之處,且該相同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實行了西方的教育方法、接受了西方文藝複興和工業革命的人文主義、以及自由、平等、博愛和民主的思想。換句話說,中國儒家的人文思想的“人文”是等級社會和性別歧視的“人文”,是落後野蠻的“人文”,是終將被社會拋棄的“人文”。因此,不能看到儒家有“人文”兩個字,就以為它是“先進”了。



補充:文藝複興:魔方,知識,抑鬱和天才創作。


說明:這幅美術作品是中世紀晚期和文藝複興時期的德國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Albrecht Durer,1471-5-21至1528-4-6)於1514年完成的作品。來源: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網站。

過去多年,藝術評論說:這幅作品體現了文藝複興時期人類知識水平的最高境界。它包括:數學知識,幾何知識,天文知識,物理知識,度量衡知識,航海知識,生物學知識,人類對自己的自然本性的認識,還有對女性掌握知識的崇敬即關於文藝複興基本原則中社會平等的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

其中右上角的魔方故事和挑戰,不僅是西方和中國都有的古代【數學遊戲】、且含有古代社會人類對太陽係星球運行特征的認識水平,其魅力無窮、流傳至今。詳見:《新年話魔方》。Zhiyan-Le,2010-12-19。

然而,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作品介紹卻是另一套說法:該作品是作者的精神自畫像,體現了作者所處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那是一種知識帶來的抑鬱症,是古希臘【二元四素】(類似中國的陰陽五行)中被哲學家認為最不可取的一個。然而,在文藝複興時期,抑鬱症往往是某種天才性的新創作產生的前奏,其主要風險是能否度過抑鬱時期。介紹說:畫麵主角是女性,帶著一對人格化的天使翅膀。這或許是作者試圖追求某種完美,一種通過知識折磨而達到人格完美的境界。

美國衛生部(2013-09)從生理角度解釋了藝術家心目中的抑鬱症。譬如,它的《莎士比亞的四素》專欄說,抑鬱症來自憂鬱過度,憂鬱是最不可取卻又是最普遍的生理現象。這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得到充分表達體現:《王子複仇記》(哈姆雷特)中的奧菲利婭,《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馴悍記》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憂鬱中的憂鬱”的典型形象。

那個解釋說明了一個道理:文藝複興包括人性複興和人道複興。那個複興意味著真誠、愛情和慈善不再是古希臘羅馬帝國貴族壟斷的生活狀態,也不再是中世紀教會象牙塔裏的夢想,而是不管貧富、不管是否權勢、也不管信奉什麽的所有的人都可以享有且應該享有的生活。獲得那種生活不是沒有成本代價的:它的起始往往是知識或領悟帶來的憂鬱及其可能導致的抑鬱症;經過知識磨練和經過憂鬱甚至抑鬱症而幸存的人,更懂得和更珍惜人類的真誠、愛情和慈善。可以說,沒有人性和人道的知識,不需要真誠、愛情和慈善的知識,不是人類的知識。


附圖:美國衛生部網站關於知識帶來憂鬱和抑鬱症的磨練的圖解第一解。
來源:美國衛生部《莎士比亞和四素》,2013-09。
左圖:Henry Peacham, “Melancolia,” Minerva Britanna, 1612。一位長者手裏拿著知識魔袋,腳踏著知識的潘多拉盒子。
右圖:1498年的德國版畫。一位男士趴在知識的書本堆裏,旁邊一位女士(他的女人?)在等待他從知識書本裏爬出來、回到人間。




補充:人類的十二把鑰匙。
作者:16世紀;不祥。來源:科學史資源網。


所謂【人類的十二把鑰匙】,故事源遠流長。這幅作品讓一位女性掌控著人類的十二把鑰匙,集中表達了文藝複興後期人類的曆法知識內容:

女神頭部是七星光環,象征北鬥七星和日月星辰(太陽、月亮、水木金火土)。她的足下是月亮,表示人類掌握了日月運行規律。

左下部分,太陽、月亮和十二星座。每個星座對應一個鬼神,象征古希臘羅馬的十二位人格化的神、即諸神前輩。

右下部分,是環形圍繞三角和上下顛倒的兩個三角,照耀籠罩著十二把數學世界的大門;用十二把鑰匙可以打開那些門上的鎖。

基督教教徒流行【完善生活的十二條】,即打開身心、或肉體和靈魂互動而達到完美人生的大門的鑰匙。

在音樂領域,那象征十二律(12-keys),是進入音樂世界大門的鑰匙。

那位女性的另一隻手握著權柄,權柄下麵掛著一串果實。象征:掌握了【人類的十二把鑰匙】,就相當於掌握了權力、就可以享受權力帶來的利益。這是文藝複興及之後很流行的【知識就是力量】思想的前期表達。

值得注意的還是前述:畫麵即當時曆史發展的象征性主角是女性。這與中國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儒家教誨比較,是截然相反的。

0=0=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