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199)
2023 (176)
對於歐洲的男人我很會混淆;特別是他們的名字,總叫不利索。估計其他國人也有這種情況吧?
我不喜歡馬克思恩格斯那類的大胡子型男,也不喜歡尼采那樣的瘋子,或者刻板的康德,我喜歡有憂鬱氣質的瘦子。
所以呢,我喜歡的是席勒、海涅和肖邦。可是,我老是搞不清楚他們的事,常把他們混為一體。有一次,寫了一篇關於海涅的文章,拿去發表。文章印出來一看,發現人家給配了一幅席勒的畫像,那是法蘭克福的華人編輯幹的,看來,我們都有這個通病。
為了好好地區分這三人,我給他們列了個圖表。這是在學校讀書時,養成的習慣,便於應付考試。
1.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
2.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
3.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
看看,是不是很搞?他們出生的年代比較接近,前麵二個是德國人,後麵一個是波蘭人,波蘭就在德國的邊境。而且三人的名字裏也都有什麽約翰啊、克裏斯蒂啊、弗倫德裏希啊的。三個都是憂鬱氣質的,都是體弱多病的,都沒有長壽。
席勒是因為鬱鬱不得誌和貧困而憂鬱;海涅因為被驅逐流亡巴黎而憂鬱;肖邦也是因為祖國在打仗而不得不流亡國外而憂鬱。海涅和肖邦,都死在法國巴黎;海涅和肖邦都得了梅毒,因為巴黎是個花花世界,對男人誘惑很大。這個惡毒的病,對於他們的早逝,大約也起了不少的作用。
對了,還有一個孟德爾鬆,德國音樂家,也是這種類型的男人。孟德爾鬆和海涅,都是猶太人,所以,他們的日子過得很艱難,憂鬱是可想而知的。孟德爾鬆也是一個多病而短命的人。
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03. 02. 1809 † 4. 11. 1847 )
再來看一下這幾人的圖片, 你能認出 Who Ist Who?
這樣搞了一下,似乎有些清醒了。萬一還是不清楚,可以再回來看博文。
我還去找了有關的電影看,發現對於傳記片,根本看不下去。那些導演添油加醋,還要情節鋪排,浪費時間;還是看紀錄片來勁,直奔主題,簡潔明了,忠於事實。
朋友,如果你曆史搞得很清楚,那麽恭喜你了;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有些混沌,那麽,希望這篇博文,這樣的方法,對於你有所幫助。
文中提到的幾個人,哈哈哈,我最喜歡的恰恰是康德和尼采。康德嚴謹的充滿邏輯性的證明,帶來了思想史上第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導致直至今日在學術上被研究和以康德思想為主題的論文和學術出版物還是穩居第一,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尼采的那種毫無邏輯的箴言時的預言,仿佛就是穿越了時空,來到現代生活後,回去了一樣,他不得不瘋。他必須瘋。他的「快樂的科學」,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魯迅時代的‘蘇魯支語錄’)。難怪他死於19000年,死後新世紀開始了。
海涅我個人非常不喜歡,無論是他的馬克思主義色彩,還是他在反猶主義的壓力下的皈依等等,
肖邦無感。
這三人中,席勒對我輩影響最深,感謝博主提到席勒,(文學城裏很少有人提到席勒)
不是因為的他的文學和詩歌,而是他對美學的卓越見識。我摘錄一段他給很多華人對美學認知上有影響的一段話,以示多本文的尊重和對席勒的尊重。
【博克在「關於崇高與美的概念起源的哲學探討」中把美學變為單純的生命。而獨斷論體係的擁護者就我所知卻把美變成單純的形象,他們排除了對這一對象的認識。這一點表現在藝術家孟斯關於繪畫鑒賞力的思想中。在這方麵正如同其他方麵一樣,批判哲學為使經驗回到原理,思辨回到經驗敞開了道路。】--美育書簡,席勒
這句話幾乎在那個時代打開了我們的眼睛。拿出來和朋友們分享!
謝謝gaobeibei,我記不得席勒的長相,想看時,到你的博文看看!
哈哈哈哈--一怪他們長得像,
更怪他們雖然大名鼎鼎,但是還不夠更大名鼎鼎。
給我們康德,尼采,眯著眼睛就分得倍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