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蓓蓓

喜歡寫隨感,東南西北,想到啥寫啥
個人資料
gaobeibe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巴色會(四)----梅縣樂育中學和豪天立

(2022-09-05 13:25:02) 下一個

梅縣樂育中學(現在叫梅州市樂育中學)從1902年以來,前十任校長均為德國人或瑞士人,因以德語為第一外語(全國僅四間中學,包括同濟大學附中),任教教師包括黃永繁的老師豪天立在內,多為德國人,培養了不少德語為基礎的優秀人才。

這些傳教士由瑞士的Basler Mission派出,這背後是一個大故事。

樂育中學是一所走出五位院土、48位留德博士的百年老校。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 這所百年老校經風雨、曆煙雲,弦歌不輟、薪火相傳,時至今日,育人旗幟高舉,文韻日益昌榮。

豪天立(Georg Emil Autenrieth

豪俊和1936年在蒂賓根出生,但他的少年時期幾乎都在廣東梅州的客家山區度過。他隻有10個月大的時候,1936年,其父母就帶著他,萬裏迢迢,來到中國粵東的一個叫“嘉應”(現為梅州)的地方。直到1947年,11歲時他才離開梅州回到德國。

豪俊和的父親豪天立(Georg Emil Autenrieth)是一名牧師,豪俊和說,他父親豪天立這個中文名,其實就是他的德文姓的音譯。豪天立畢業於瑞士巴色會神學院,1926年,他受瑞士巴色會(Basler Mission)派遣,第一次到中國的時候,隻是一個26歲的青年牧師。

在粵東梅州,豪天立同時在當地的樂育中學(還有中山大學分校)教授德語和英語。他在那裏深入學習中國文化,能夠與最普通的民眾和學生用客家話交流。現在梅州樂育中學的校史室裏,還有他任教的記錄和照片。

豪天立直到1947才離開中國返回德國,在中國前後整整生活了21年。他在梅州樂育中學教過的客家子弟,有不少成為博士、教授,有些後來甚至成為國家的部長和工程院院士。

實際上,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先後有一百多位德國人和瑞士人曾在梅州一帶的客家山區工作和生活過,他們是牧師、老師、醫生、護士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員。除了教會之外,他們還辦起了學校、醫院和福利院。

在廣東省的梅州市,我們意外地發現,建於1902年的梅州樂育中學的前七任校長,建於1896年的德濟醫院(今梅州市人民醫院)的前十任院長,都是德國人和瑞士人。這是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曆史。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不是在那些繁華都市,沿海口岸,而是在比較貧窮和落後的嘉應(梅州),客家山區的學校和醫院,無疑是中國最早和西方現代教育和醫療體係接軌的地方之一。古老的嘉應州,曾經有過如此深入的中西文明與文化的交流,這令我們頗感驚訝。

這些德國人和瑞士人在那裏工作和生活,有些長達幾十年之久,他們的孩子,在客家山區出生,喝客家山區的水長大。他們是來自於歐洲的“客家人”,客家話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他們的第二“母語”。豪俊和就是這些孩子中的一個。他兄弟姐妹六人,除了他在德國出生外,其他都在中國出生,他們一家在梅州地區五華的梅林、興寧的坪塘和梅縣都生活過。

也許是受少年生活經曆影響以及對中國的熱愛,1965-1967年,豪俊和再次返回中國,在香港學習客家話和粵語。所以,我們今天在德國見到的豪先生,能講一口地道的客家話,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1984年11月,廣東省梅州市樂育中學校友會發出榮譽聘書,推選豪天立為校友會的名譽會長。可惜的是,這是一份遲到的聘書,豪天立先生已於1983年去世,並長眠於他出生,並且從這裏遠赴中國的德國小城魏爾海姆。

在魏爾海姆的一個墓園,豪先生帶我們去看他父親的墓。在一棵墨綠色的柏樹旁邊,立著一個與眾不同的由中文書寫的墓碑耶穌基督:我就是生命。

可見紀錄片:

一對德國父子的客家傳奇 - Search films - Chinesisches Filmfest München (culturebase.or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