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總共有幾十萬的孩子被送走,送到那種兒童療養所;當他們再回來家裏時,多數心理上有問題。這是怎麽回事?那個時代教育孩子的方式很粗魯,動不動地就暴力,或者獨裁管理。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人做了一個調查,認為這同納粹的政權有關。比如,在我們北威州的衛生局,最近公開了一份資料:"被送走"的孩子常常有負麵的心理問題。什麽是”被送走“的孩子?
在1945年之後,特別是在1949年至1990年之間,大約有二百十萬名孩子在兒童治療中心接受治療。這些治療中心多數在北海或者波羅的海。這份資料是第一份有科學家研究的成果,它僅限於北威州,在其它州的數據估計有6至8百萬名兒童,送往這些機構治療過;還有人說,數字可能會超過1200萬。
兒童治療中心,表麵上聽起來,這是在關心兒童。但是真正地在那裏生活,是一種折磨和煎熬。這種所謂的”放鬆治愈“項目是由專門機構組織的,它發展於魏瑪共和國時期,在希特勒時期作為培養希特勒青少年的理想機構。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它的後果還是很嚴重。
去過那裏生活過的兒童,長大後都留有心理陰影。因為他們在那裏經曆過挨打、罰站、不允許吃飯睡覺、被關押等侮辱。在網站上有許多這樣的報道,超過2000多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同我腦袋中的兒童福利院完全沒有聯係,反而像是少兒勞教所。
去那裏的孩子們被同外麵的世界隔絕,不可以同父母聯係;寫回家的信,都要事先被審查。沒有愛的情感,所有情感上的需求都被扼殺。對於那些還很小的孩子,就用身體上的懲罰來約束他們,逼迫他們吃不喜歡的食物,這對孩子是最恐怖的。
在60年代和70年代中,參加這樣培訓的孩子特別地多,如今這些成年了的孩子們,回顧當年他們在那裏的體驗時,都是不堪回首。
思鄉之苦、獨裁的管理、無聊的節目、糟糕的食物,是孩子們最大的憂愁,他們常常地抱怨。這些人大多出生在50年代60年代,就是俺老公的那代人,但是好像沒有聽他說起過,是不是他根本就沒有去過?是不是有問題的孩子才會被家長送到那裏去?乖孩子不用去。
我開始還以為是什麽好地方好事情呢,像我們那個時代想象中的少年宮活動,或者夏令營。最恐怖的事情是,那些負責人用藥物在孩子身上做實驗,導致孩子死亡。好多人回憶說,他們總是被要求喝”茶“,或者吃某些藥片,為了讓他們保持安靜。也許是為了教育和管理的方便,但是對孩子的身心是有害的。
據說,哪些孩子要去那裏治療,由兒童醫生決定。那麽標準是什麽呢?是身體不好?還是情緒方麵的問題?這個要去問問老公。
老公說,他沒有去過那種地方,他的哥哥小時候去過,而且好多次,是因為哮喘病,在巴伐利亞的山區,那裏空氣清新,對治療有果效。可憐我的兒子,八十年代在上海,過敏,哮喘得很厲害,根本沒有那種機構讓他去治愈。
這個孩子叫Christoph Sandig,1946年出生於萊比錫,被送到西部的德國孩子療養中心。按說,北海和波羅的海,都是德國人喜歡的度假地,對孩子們很好,但是,他們在那裏卻經曆了地獄。
突然想起來了,在我市的Zentralpunkt,有一棟漂亮的房子,好像也是這樣的機構。有一天,我走過那裏,出於好奇,過去張望,看到許多孩子,還有一些女人,像是工作人員。但是那些女人看上去很粗魯,用不友好的眼光逼視我,意思是,讓我趕快滾開。:-(
小孩子天真活潑,自由好動,要讓他們安靜很難。如果要統一管理,確實有困難。這種困難,在今天也還是同樣存在,雖然,今天教育孩子的理念變了。但是,打罵的事情仍然經常聽到。包括那些參加天主教合唱團的孩子們,他們的受虐事件也聽到不少。
下麵我們看看這些設施的舊照片。其實,我覺得都挺好,房子漂亮,風景宜人,設施齊全,活動豐富多彩。大家都知道,管理小孩子很困難,有惱火的時候,免不了會有打人事件發生;不讓他們寫信回家告訴大人,也情有可原。而且,我估計家長都不用自己花費,由國家出錢。感覺很像小時候的蘇聯式幼兒園,或者說宋慶齡辦的福利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