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詩人》是由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五代導演劉浩拍攝的,這是一部低成本的文藝片,講一代老詩人和一代新詩人的命運。看電影過程中,我還在默默地想,是不是在隱喻顧城啊?
但凡詩人都有一點怪癖,電影中的詩人李五就是喜歡拆妻子的毛褲。電影裏完全沒有談到過一點詩歌,連詩人的半句詩句都沒聽到,講的隻是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用了很多的鏡頭描述夫妻間的纏綿,很特別的表達,沒有一點露的意思,否則就俗套了。
在我看來,導演要表揚的是女主角陳蕙,而非詩人。這樣的女人美麗賢惠,又天生為詩歌而生,她為丈夫犧牲自己的前途,隻因為這個丈夫是個詩人,還拚命要幫丈夫出版詩歌。這個丈夫很自私,生活上完全依靠老婆,卻對老婆漠不關心,人家對他老婆好一點,還吃醋得不行,虛偽清高,善於偽裝。
看這部影片讓我想起《立春》裏的王彩玲,有人評論他們都是實力托不起野心的人。他們是比一般人稍微有點藝術細胞,但也就是稍微而已,不是什麽多大的天才。但是他們很自以為是,他們的最高成就,也就是在某個地區的文藝匯演中露個麵,心裏卻妄想著進軍巴黎歌劇院。
我喜歡看這部電影,因為它的場景吸引我。它的背景在大西北的煤礦,粗狂的石頭,灰色的天空,煙氣繚繞,隻有水泥簡陋房子,難看的服飾。唯一的色彩,是那些晾在露天的五顏六色的被子。火車淒厲的叫聲,每天載著礦工們下井。吃也沒啥好吃的,稀稀拉拉的一些小吃攤,感官上最大的享受是泡澡堂子,精神層麵的幾乎沒有。在那種地方的生活隻能叫“忍”或者“活著”。旁觀“悲慘”好像還是很享受的,心裏有一種悲壯的情懷;但是身臨其境,必定會無法忍受。我插隊的地方比這裏不知要好上多少,上海近郊----江南的魚米之鄉,卻也讓我終身不願回想。
美麗的東西到處都存在,在這部影片裏就是女主角,還有他們溫馨的小屋。那玻璃窗被油漆成六塊不同的顏色,家裏有許多花布:台布、沙發布、窗簾、隔簾,都是些美麗的色彩和花朵;還有爐灶上燉湯的砂鍋,家裏布置得整整齊齊,床上鋪著彩色條紋布,一紅一綠二條絲綢被麵;家裏唯一一件比較現代化的東西是一盞塑料台燈。男人是幸福的,他有世界上最美麗溫柔的妻子,每天等他下班,給他做好吃的晚餐。然後一個燈下閱讀、一個在邊上織毛衣。這就是一個女人最大的滿足,為了不打破這種寧靜的享受,寧願不要孩子。
在這部電影裏我還喜歡一個情節:那是周裏京扮演的老詩人張目。他風度瀟灑命運坎坷,這是周裏京擅長的角色。他懂得一個好女人在世界上的偉大意義。可是有些人不懂珍惜。
還有宋佳扮演的陳蕙,真是天然美玉難自棄。怎麽樣的穿著打扮都顯得好看,一條大圍巾,紅色的或灰色的,好看;沒有線條的褲子配著粗織套頭,也好看。帶海福絨領子的大衣,也好看。都是時代特色。
電影的最後,老詩人得晚期肝癌死去,年輕詩人被時代卷走。詩人都沒有好下場,詩歌是什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侈品,過了80年代,中國就不再需要她了,大家都奔錢去了。
電影中還有一條線:年輕詩人有二個拜把子兄弟,這三劍客在時代的潮流下:一個以詩人自居,終於座上了文藝館主任的位置而百無聊賴;一個下海經商,飛黃騰達,轉眼又倒欠了別人幾十萬元;一個堅守崗位,沒有離開礦區,最後在井下出事故死去。三個也都沒有好結果。
我為什麽喜歡看這部電影,因為我是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那些事情我都能看明白,下崗、經商、上夜大、去海南、閨蜜小三、精神出軌、出國潮、當文友青年寫詩歌。
詩歌都在遠方,近處隻有生活,沒有詩歌。
影片中的的許多鏡頭,還是很美的,雖然都是些破破爛爛的東西,唯美!所以叫文藝片嚒。
總的感覺,劇本寫得不好,什麽東西都想塞進去一點,但都沒有講好;劇情轉換生硬;攝影鏡頭極其美麗,尤其是那個夫妻小屋和文藝館的大廳走廊和張目的辦公室。
一個真正的詩人,不是把詩歌作為向上爬的梯子;而是從心底裏熱愛詩歌,把詩歌作為陽光空氣一樣不可缺少的物質,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樣的人才稱得上真正的詩人,其它的東西都是附帶品(榮譽啊、金錢啊),而李五不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