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位於貴州銅仁境內,最高海拔2572米,作為武陵山脈的主峰和最高峰,具有世界級的地質遺跡與天象奇觀、高品質的水和空氣等生態資源。這裏是我國南方最早從海洋抬升為陸地的地方之一,至今山頂仍保留著14億年前原始洪荒的地質奇觀。梵淨山有世界上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森林覆蓋率達97%。同時,還是全球同緯度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有7900多種野生動植物棲息於此,是黔金絲猴和冷杉在地球上唯一的棲息地,被譽為“生物資源基因庫”。2018年,梵淨山被列為中國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
如果說貴州的山多像沉默的遠古巨獸,那梵淨山就是其中氣息最沉穩、最有靈性的那一位。它既有雲深不知處的靜謐,也有億萬年地質運動塑造的荒誕與神奇;既是武陵正脈的主峰,也是曆史上的“彌勒道場”。我對它的全部好奇,大概從第一眼見到那張“蘑菇石”的照片開始,於是我們貴州之行的第一站毫不猶疑地選擇了梵淨山。真正踏上那條通往雲海深處的山路,則是今年秋天的一個清晨。
清晨7點半,梵淨山腳的空氣涼得讓人精神一振。景區入口的氣溫隻有 8℃ 左右,光是站在那兒就能感覺到山裏濕潤的呼吸。山門前的鬆林裏落著細細密密的露水,仿佛連光都被水汽泡得有些膨脹。站在這黔東北的清冷晨光裏,忽然有點莫名的虔敬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而是一種“終於又要見到一個世界級景點”的驚喜。
11月份的貴州,已經進入旅遊淡季,早上排隊上梵淨山的人並不多。我們坐進小型巴士,沿盤山公路行駛9.5公裏,首先來到索道站。隨著纜車越升越高,霧氣從腳邊一點點散開,山穀像被揉開的宣紙,上麵慢慢顯現出翠綠色的紋路。我第一次看到梵淨山那種“雲從腳下過”的場景,雲不是在天上,是在你身邊,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流動,把山峰切割得若隱若現。這時候旁邊的大叔感歎了一句:“怪不得叫佛國。”我心裏咯噔了一下 - 沒錯,那股“凡塵漸遠”的感覺就在那一刻襲來。
離開登山覽車,踏上石階階梯,我們一步接一步向上攀登。走到氣喘籲籲汗濕衣領之際,我們來到了蘑菇石 - 梵淨山的標誌性地貌。這塊在所有宣傳照裏出現無數次的龐然巨石,由一層層一片片岩石疊加在一起,上大下小,形似蘑菇,更像是千層糕。猶如一個被山風吹皺了眉的巨人,又像被天神隨手放上去的棋子。站在巨石的陰影下,我才意識到那種“奇形怪狀”的背後,是十多億年的地質運動。岩層先是沉積,再被擠壓隆起,最後被風化和雨水雕刻,留下如今這根看似隨時會倒,卻屹立千年的石柱。我靠著欄杆,望著它的輪廓一點點顯出清晰的棱角。山風吹過來,帶著濕冷的味道,像是在提醒我:“這是時間的味道,不是風景的味道。”那一刻,我對梵淨山的第一層好感已經徹底變成敬畏。




蘑菇石有著寬大的觀景台,俯瞰一望無際的雲海,和遠處猶如小島般的黑色山頭,中國水墨畫的韻味油然而生。這裏擠滿了遊客,我們沒有多加停留,沿著陡峭的石階窄路繼續向上,目標是海拔2494米的老金頂。這裏是梵淨山的第二高峰,又名月鏡山,山頂有座白色小廟“燃燈殿”,這裏是傳統的朝拜地。攀登老金頂是登梵淨山的一個重頭戲,也是一個挑戰,大部分遊覽過梵淨山的老同學都是到蘑菇石就往回走了。
從分岔口往老金頂走,遊人明顯少了許多,路也一下子收緊起來。石階狹窄、古舊,青苔一層層貼在石縫裏,像時代的指紋。風一吹,霧氣就從山穀裏卷上來,仿佛有人在下麵輕輕吹氣,把你推向更高處。走了十幾分鍾,我們意識到老金頂不是“景區”,它更像是大山真正的性格所在。沒有那麽多修繕,沒有太多人工痕跡,隻有一條蜿蜒、濕滑、安靜得有些肅穆的石道。每一步都讓你感覺自己在“回到過去”,回到那些古代香客徒步百裏隻為拜一次山的年代。
當石階終於走到盡頭,一個陡峭的岩壁突然橫在眼前,像一道通往秘境的門。再往上爬,是一段真正意義上的“攀岩式階梯”。兩旁的鐵鏈被被日複一日的登山人流磨得光滑發亮,手一握上去,冰涼得像被雨水浸透千年。那一段我們幾乎是靠著雙手拉著鐵鏈、一步一步貼著岩壁挪上去的。心跳得很快,但奇怪的是,一點也不害怕,因為在那種極端接近自然的環境裏,人反而會變得特別專注,像進入一種狹窄但純粹的世界。





當我們終於踏上老金頂的岩頂之時,視野突然被整個武陵山脈的天際線填滿。這裏沒有成群結隊的旅行團,沒有此起彼伏的遊客喧鬧聲,隻有巨大的風聲和遠處山脈被雲吞沒又吐出的輪廓。那一刻我第一次真正理解“老金頂”的意義:它不是給所有人看的,是給那些願意多走幾步的人看的。我們站在岩頂邊緣,風將每個人的衣服吹得獵獵作響。遠處群山起伏一望無際,而雲像白色的煙火般不停升騰。那一刻我們覺得自己不像在看風景,而是在被風景看。
隻有來到山頂,才能真正讓人感到一種更自然、更野性、更接近大山本體的震撼。而山頂那座小小的,甚至有些簡陋的寺廟,顯得額外古意悠然超凡脫俗。讓人突然明白為什麽古代僧侶要在這裏建寺,不是因為這裏離天近,而是這裏讓人心敞開。那一刻,“武陵正脈之巔”不僅是地理高度上的高峰,更像是一種精神高度。山下的一切煩惱、俗務和忙亂,都在這裏變得無足輕重了。你會突然意識到:你不是來征服山的,是來被山治愈的。
下山還是得小心翼翼地慢步而行,不過畢竟不像上山那樣氣喘籲籲,於是有了更多的閑心雅致來觀察四周。無疑大大小小的蘑菇石是梵淨山的一大特點,它們是億萬年來岩石遭受風化之後,在各種外力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這些億萬年的層疊岩石像一疊疊自然形成的“石頭經書”,如同一本本遠古典籍,被形像地稱為“萬卷經書”。有的的蘑菇石看似重心並不平衡,好像一碰即倒,但實際上已經過數億年的風雨侵蝕,巍然屹立,堅如盤石,自然界一大奇觀也。




中午時分,雲開始散得更快,山峰清晰得像水洗過一樣。陽光從雲縫裏射下來,帶來一股股暖意,徹底驅散了山間潮濕的寒意。照在綠油油的山坡上,像一塊剛剛被掀開蓋布的玉盤。下山的路上,我幾次停下來回望老金頂,它始終在雲上,像一個不散的夢。我們來到位於山穀的承恩寺,坐在路邊吃著自帶的幹糧,登山產生的饑餓感,加上清新的空氣和滿目的美景,簡單的幹糧居然吃出了“生活原來這麽簡單也挺好”的心境。坐在木凳上,看著遊客三三兩兩地走來走去,我突然覺得山裏其實沒有神性,是人把自己的願望、恐懼和希望投射上去,山才有了“意義”,而梵淨山正是那種接得住人類感情投射的地方。





按照原計劃,下午應該去攀登梵淨山的第三高峰紅雲金頂,但是從中午開始遊客明顯增多,望著羊腸小道上一眼望不到頭的人流,我們頓時沒有了繼續向前的胃口。說到底,梵淨山之所以吸引人,不是因為它多險、多古、多神秘,而是它讓每個人都能在短暫的時間裏,感受到一種“置身世外”的可能性,體驗到“超凡脫俗‘的那一刻。大自然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帶著時間感、孤獨感、不可控感和神聖感。而當遊人太多時,那些感覺會被擠得隻剩一絲殘影。其實人人都想看“幹淨的風景”,但同時大家也都在貢獻“人太多”的現實,這正是所有名山大川在現代社會共同承受的痛:它們被欣賞得越多,就被理解得越少。
帶著無盡的遺憾,我們掉頭走回下山的道路。來到景區門口時,一個接一個的旅行團還在絡繹不絕地進山,淡季還有這麽多遊客,可以想象這兒在節假日會擁擠到什麽程度。再回望一眼山頂,已經完全被雲遮住,仿佛上午那一縷撒向金頂的陽光,是造物主對我們的私人恩賜,現在你再想看,它已經躲回自己的傳奇裏了。常年被雲霧繚繞的梵淨山,陽光從來就是不可多見的稀罕物。第二天,一起坐車前往鎮遠古鎮的一對上海老夫妻告訴我們,他們已是第二次來梵淨山了,第一次來遇上滿山濃密的雨霧,什麽也沒有看見。於是他們第二次長途跋涉到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得以一睹梵淨山的真容,老兩口臉上露出滿足的神情。和那老兩口一樣,我們也是心滿意足地離開梵淨山。雖然沒有踏上紅雲金頂,但是在古稀之年能夠揮汗登上更高的老金頂,也可以寬懷知足了。同時有幸遇上好天氣,既看到水墨畫般雲霧繚繞群山,又看到陽光下閃閃發光的金頂,更是讓 我們稱心如意。

我們這些智人的曆史大約有幾十萬年,其中99.99%的時間是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人們以天為被以地為席,在大自然的懷抱裏浴沐靈魂,陶冶性情,開拓胸襟,提升人的精神存在。隨著現代化的進程,我們一步步離開大自然,蝸居到人工構建的空調房間之中。雖然我們自命為萬物之靈,然而人的靈魂不是孤立的存在,它隻是大自然靈氣的凝聚,它必須和自然萬物保持天然的聯係,凝聚的靈氣才不會飄散和枯竭。
不曾獨自一人在空曠處仰望星空,我們會誤以為哲學隻是晦澀的學術;因為看不見壯麗的山川和遼闊的草原,我們隻能在富人那散發著銅臭的庭院裏尋找美。一個不曾來過險峻山巔、浩瀚海洋邊和無比森林的人,不可能知道什麽是真正的神聖和崇高。也不會體驗到超凡脫俗的境界。梵淨山不是人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卻能讓你能以更高的維度來看待現實世界,從而更好地生活在人間。如果你也準備走一趟梵淨山,相信你會和我一樣,在身處山上雲間的某一瞬間,突然感到整個世界安靜下來,自己重新被充電和點亮,那是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妙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