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個人資料
南半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決策大師丹尼爾·卡內曼留給我們的忠告

(2025-04-07 15:15:59) 下一個

眼看這個世界被一個個自以為是的老頭攪得日益動蕩不安,不禁想起十多年前讀過的《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這本書被許多科學家認為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處於同一水平,書中對人類思考和決策的論述對我深有啟發,同時記住了作者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這個名字。去年有關卡內曼的一則新聞更是震驚到了我,2024年3月中旬,卡內曼與他的伴侶特沃斯基從紐約飛到巴黎,與女兒一家團聚。他們用了幾天時間在城市裏散步,參觀博物館,欣賞芭蕾舞表演,品嚐舒芙蕾和巧克力慕斯,享受天倫之樂和世間繁華。3月26日,90歲的卡內曼離開家人,獨自飛往瑞士。他在飛機上這樣寫道:“這是我寫給好友們的告別信,我要告訴大家,我在去瑞士的途中,3月27日,我的生命將在瑞士結束。” 他接著寫道:“我從少年時就認為,生命最後幾年的苦難和屈辱是多餘的東西,我在按照這個信念行事。”

 

卡內曼是當代決策理論大師,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先後於希伯來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擔任教授等職務。他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一直潛心研究人類決策的不完美和不一致。雖然他從未修過任何一門經濟學課程,卻因為“將心理學研究的見解融入到經濟科學中,特別是在不確定性下的人類判斷和決策方麵”而獲得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麵,揭示了人類決策行為中存在的種種偏差和心理規律。奧巴馬公開表示自己是卡尼曼的忠實讀者,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穀歌創始人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Twitter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等人都是他的學生。

 

如果說人生之中什麽最重要,自然是麵對不同選擇時如何做出決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就是一個接一個的決策,造就了每個人獨特的一生。卡內曼通過深入的研究告訴我們,人是非理性的、偏好簡單化的、容易受情緒與情境影響的、不完全自知的,人人都會犯很多不合理的錯誤。隻有充分認識自己在思考和決策方麵的先天缺陷,我們才能認識到自己可能犯錯的情況,並通過主觀努力來避免錯誤,做出更好的決策。卡內曼用自己的人生踐行明智決策原則,成為當代社會的思想大師。他不僅僅是在書齋裏研究理論的書生,在掌控自己人生的同時,更要扼住死神的喉嚨。在年壽日高,行將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前夕,有尊嚴地結束自己的人生。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特特洛克對此評論說:“我從來沒見過,有誰的死亡比卡內曼設計的死亡計劃得更縝密。”

 

如果要理解決策,人們先要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卡內曼為此創造了“兩個係統”的學說,來具體描述我們的大腦如何運作。《係統1》界定我們思維中毫不費力、直覺的部分,而《係統2》則解釋需要付出努力的那種專注。他曾興奮地說:‘我最喜歡的例子是當汽車左轉進入車流時,你會停止談話。當你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就不能同時處理其他事情。《係統1》並無這個限製。”因為在生活中,我們憑直覺學習並應用這個係統。卡內曼認為人們習慣於依賴思維捷徑,濫用《係統1》中的直覺,這導致他們常常做出違背自身最佳利益的錯誤決定。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卡內曼建議我們這樣思考:1,暫停一下,不要立刻做決定。大多數人習慣性地依賴《係統1》(快速、直覺),但它常常會導致偏誤。卡尼曼強調:“慢下來,激活《係統2》。”這有助於你更理性地處理問題。2,質疑你的直覺和第一反應,如果某個判斷來得“太快太自然”,這正是要小心的時刻。問自己:我是不是過於自信?我是不是忽略了某些重要的信息?3. 刻意尋找反例或其他解釋,《係統1》喜歡“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隻看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係統2》應該訓練成“反向思考”:有沒有什麽證據說明我錯了?有沒有別的解釋方式?4. 不要相信“感覺良好”的答案。簡單問題往往被我們下意識替代成更容易的問題(替代性偏誤)。比如“這個人適合這個職位嗎?” 很可能被你下意識替換成“我喜不喜歡他?”5. 用數據和邏輯說服自己,而不是憑印象。卡內曼特別強調,要避免“樣本偏小”、“錨定效應”、“代表性偏見”等常見誤區。所以問問自己:我的依據是什麽?這真的合理嗎?將卡內曼的理論總結成一句話:思考,應該是一個“緩慢、努力、反思、懷疑”的過程,而不是靠直覺快速得出結論。

 

20世紀的經濟學家們假設人類是理性的。也就是說,人的信念具有內在一致性,人會根據所有相關信息來作決策,而且偏好不會改變。卡內曼通過自己開創性地研究和實驗反駁了理性的上述定義。他認為人反複無常,情緒化,容易被愚弄,而且最容易被自己愚弄,“大多數人的生活靠自我欺騙來維持” 。其實我們隻要環顧四周,就可以確定卡內曼說的一點沒有錯。

 

隨著智能手機和網絡的普及,每個人的政治信仰都日益高漲。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卡內曼研究我們的信念從何而來。人們在閱讀新聞、麵對宗教衝突、地區戰爭、以及政治選擇的戲劇性後果時總是情緒激動,對此卡內曼一針見血地指出:“主觀上,感覺就像是你有理由支持,所以相信某件事。但事實恰好相反,人們總是先相信結論,然後再創造支持的論據,這才是人類社會根本的情況。“ 他認為永遠不要被波濤洶湧的社會輿論所裹挾,既要堅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又要學會改變主意。他最珍視的原則之一是凡事應三思。“大多數人討厭改變主意,”他說,“但我喜歡改變主意。這意味著我學到了一些東西。”

 

作為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大師,卡內曼對於我們普通人如何能夠生活幸福,也留下了明智的忠告。他指出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幸福: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幸福,以及對整個人生感到幸福滿足。卡尼曼建議,我們應該思考以下兩個問題:你更樂意怎樣度過每一天?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麽?對於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和關注,將影響到個體的幸福感。他指出這兩種幸福並非總是同時到來,而且常常互相衝突。比如我們作為白手起家的第一代移民,用多少錢活在當下,同時投資多少錢為了將來,對這個問題的決策選擇,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你和家庭的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而智慧就在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兩全之道。同時卡內曼在研究中發現,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係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簡單明了。因此為了獲得幸福,他建議不要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財富上,而是要多參與各種各樣有趣的活動,擴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製定多種不同的人生目標,而不要隻關注財富多寡。

 

毫無疑問丹尼爾·卡內曼是一位堪稱不世出的天才,他通過一生的時間觀察和研究人性的本質,不相信人類能夠從曆史裏吸取教訓,做出比以往更明智的決定,他對未來充滿了悲觀。84歲時,早就功成名就的卡尼曼在與一位學者聊天時坦言:“我的性情很大程度上是立場導致的,你找不到比我更悲觀的人。”卡內曼的悲觀首先源於《係統1》的缺陷無法完全克服,人類始終存在認知偏差。卡內曼早就明白揭示,世界上99%的決策和事件都是人們在直覺驅使而非周密計劃下造成的結果。那些盲目相信自己的直覺,沉醉於視覺幻象的人是撞了南牆也不會回頭的。看看今天日漸紛亂動蕩的世界,我們就可以明白卡內曼的悲觀不是無的放矢,而是來源於對人性深刻的認識。

 

 

 

丹尼爾·卡內曼談論決策的藝術與科學:https://youtu.be/WKSts1lNZhc?si=SFBPUugxsiL5kO_F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南半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古樹羽音' 的評論 : 年輕時得養家糊口,常常帶著功利的目的思考。隻有退休了放鬆心情,才能真正享受思考的樂趣。
古樹羽音 回複 悄悄話 好文!趕緊騎自行車衝去圖書館找來拜讀。
思考絕對是好東西!年輕時,為拚生活人們往往靠直覺速戰速決,這樣就容易留下遺憾,雖然幸運地平平凡凡。
老來時,有的就是時間,重新思考,意識到許多事情其實應該有不同的結果的。
我進入六十歲就對孩子一本正經地說,我人生的最後一筆消費,是去蘇伊士的單行票,惹得孩子對我翻白眼。因為那是,各種工作重負及社會交往的繁瑣,累得自己“誓死如歸”。如今古稀,隻有單行票沒變,但思考讓我身心都輕鬆“成長”,那張單程票可能還得些年月,笑。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