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有個男同學住在我家與學校之間的街道邊,屬於散戶,而我們其他人都住在各自父母單位的大院裏。學籍表上籍貫那一欄我們填的都是五湖四海,而族別是漢族的他填的是新疆。我們這些父母移居到新疆的叫“疆二代”,他的名號則是“老新疆”。
老新疆同學的父母不清楚自己祖上是從哪裏、什麽時候到的新疆,但他們知道自己是屠城、戰亂幸存者的後代,代代倔強地堅守著“漢”的身份。在兵荒馬亂中活下來的人顧不上讀書,他們沒啥文化,進不了正規單位,以在附近的街邊擺攤賣涼麵為生。那時我放了學常跑到同學家玩個夠才回家,他家就在我途經的路上,順理成章地也成了我光顧的地方。他家的堂屋不大,光線有點暗,邊上有個灶台,正屋裏有個大通鋪式的土坑,上麵擺著一個小方桌,主人、客人都上炕圍著方桌坐——這也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都是木板床,桌子當然就都放在地上,椅子不夠的時候就請客人坐在床邊。那個年代還沒有客廳的概念,主人住的房間也當客廳用。
在那個土炕小桌子上,我吃過他媽媽做的拉條子。看著她把切好的長麵條抹上油,一圈一圈地盤在一個大平盤上,過了一會兒就端上來噴香的拌麵,當時我正費勁地給她兒子講解數學題。那個同學學習不太好,常校內、校外地打架,一開始他父母還指望我勸他別惹事,後來看我勸也沒用,隻能幹歎氣。上初中後分在不同班,隻知他經常曠課,除了忙著打架、躲仇人外,也開始幫著照顧家裏的小吃攤,漸漸地很難見到了,已記不清他有沒有堅持到初中畢業。
他們一家都說新疆話,也就是新疆漢語方言,而別人都說普通話,隻間歇地夾雜點新疆味。印象中,街上的小混混、學校裏的調皮蛋都愛說新疆話,帶有一股狂野的匪氣,打起架來很給力。還有些人由於父母單位的院子小、人少,常在街上找伴兒一起玩,他們就也說新疆話。我周圍的同學平時大都乖乖地說普通話,偶爾說新疆話就意味著是在威脅、抗議或生氣了,要不就是開玩笑,都有特定的語境,否則老師聽了會揚起眉毛。要是在家裏學著說又會被收拾,所以我一直沒有實踐的機會,能聽懂,但隻會說幾個詞,連不成句。後來聽一位老教授說,新疆話裏保存了一些漢、唐時期的古音,當時覺得很不可思議,現在想來真該做些研究,厘清語言上的傳承。前幾年回去時,電台裏的節目主持人交替著用新疆話和普通話播報交通信息、體育比賽消息,猛的一聽還真不習慣,熱線卻非常火爆,親友們也都喜歡,覺得更貼近自己,理所當然地就把主播當作身邊的朋友。我想了想,也是,讓方言就這樣在市井中輕輕鬆鬆地傳承下去,挺好。
我家所在的廠區是個很大的院子,大門內靠近街邊的位置也住了一戶老新疆,他家原來就在街邊,建廠征地時給劃了進來,成了工廠的一分子。不記得他家有小孩,但打小就常看見那個爺爺在外麵溜達,不過因為住在不同的片區,從沒跟他打過招呼。到了上學的年齡,第一天去學校報到,回來居然走丟了。其實以前去過學校好幾次,也就十來分鍾遠,我知道路,那天也是自個兒走去的,但放學時老師讓排隊回家,我暈乎乎地站錯了隊,跟著走了一截才發現周圍變得陌生了,趕緊從隊伍裏撤出來,想按原路返回學校,卻又走岔了,越走越不對勁。已經是大中午,又累又餓,開始害怕,直想哭,忽然瞧見路邊的樹蔭下那個爺爺正跟幾個老頭兒聊天,喜出望外:運氣真不賴,眼淚都還沒來得及掉下來呢!我暗自打算等他說完就悄悄地跟在他身後,肯定能找到家,沒想到跟在後麵沒走幾步就被他發現了,原來我在那裏等的時候他就瞅見了,隻是當時沒明白我在打什麽主意。他牽著我的手走回家,父母對他千恩萬謝,表情鄭重地告訴我:他是老新疆。這個稱呼就在七歲的小腦袋裏紮下了根。我那會兒覺得走丟讓人領回來很沒麵子,打那以後遠遠一見到就趕緊繞道躲開。老人在我還沒上中學的時候走了,回想起自己當時那點小心思,唉!
工作後,有個同事是老新疆,家住山西巷附近。那一帶是老新疆匯集的地段,在最早的迪化屯城邊上,是從乾隆時期開始的居民區,光緒年間又遷來包括回族在內的大批移民,再加上維吾爾等別的少數民族也開始在那一帶紮堆兒,縱橫交錯、窄得不能再窄的巷道兩邊密密麻麻地聚集著一層的、兩層的土房,舊房上麵加新房,新的舊的混在一起,弄不清哪間到底是哪個年代蓋的,擁擠不堪。老新疆們在本地都是七大姑八大姨的,還愛認幹兒子幹閨女、拜把兄弟,好讓自家更加人多勢眾,而同事又是個愛攬事的熱心人,每天都見他不是給這個說親家就是幫那個聯係差事,要不就是托人情打撈被警察扣起來的什麽人,賠著笑臉請客、送禮地忙個不停,沒個原則。我們笑他無事忙,他把手一攤:那咋辦,不是自家親戚就是兄弟朋友,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咋樣都得搭把手。
當時不明白他怎麽那麽幫著那一大串鄉裏鄉親,2009年“七五”事件後懂了:得抱團才能活下去啊!生活在最早的迪化城邊,他們的祖上早就有血的教訓,而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三十多年間,民漢高度混居的山西巷又成為重災區。國家對那些世代留守邊疆、幸存下來的老新疆們沒有給予過照顧,他們大多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代代相傳的生存經驗印在了他們的基因裏。對過著小康日子的人而言,個體的自由是精神層麵的追求,而對還在為性命提心吊膽的人來說,那是天邊懸掛著的大餅,齊心協力才是腳下的路。
當年的男同學家那一片沿街的散戶房在我上高中時就拆遷了,人不知去向,廠門口爺爺住的那幾排房子也早就成了房地產公司的商住小區。最近這幾年山西巷一帶棚戶區改造,從照片上看已經變得街道寬敞、樓房整齊,規劃得不錯。那些住在街邊的老新疆們應該都搬進新居了吧?有沒有留出一兩棟老房子做古董?那些狹窄的街巷、殘破的土牆記錄著烏魯木齊自1758年建迪化屯城以來的曆史,比美國獨立建國還要早十八年。
2023年3月2日
我太感謝你的資料了!出來久了,隔了行以後,記憶就健忘了,一直在想如果回國要專門去查閱史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