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胡楊林裏頓悟了,一下想明白很多事,包括國家自2014年以來對新疆的治理政策,也回想了出國二十年間中國的變化,醒悟到:原來不管怎麽鬧騰,中國經濟一直在按從五十年代開始的一連串五年計劃執行。終於明白了計劃經濟中的計劃是什麽概念。前段時間拜讀驢大師《回首中國走向貿易戰的路徑》係列時又覺幡然開朗。現在把所有的五年計劃列出來,回顧一下(信息來源:www.sohu.com/a/485025020_121106875 )
“一五計劃”(1953-1957):
工業總產值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8%。
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
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二五計劃”(1958-1962):三年大饑荒,未完成計劃,又延長三年。
國民經濟增長率最低-31%,最高32.2%,平均0.65%,經濟發展幾乎停滯。
1958年武漢鋼鐵公司建成投產;
1959年包頭鋼鐵公司建成投產。
“三五計劃”(1966-1970):
國民經濟增長率最低-9.6%,最高25.7%,平均9.95%。
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9.6%,其中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2.9%,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11.7%。
1963年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試噴成功;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7年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全線通車。
“四五計劃”(1971-1975):
國民經濟增長最低1.4%,最高12.2%,平均12.2%。
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7.6%,其中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4%,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3%。
建設成一大批骨幹企業、重點項目和基礎建設。
”三五“、”四五“計劃中,中國建立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
“五五計劃”(1976-1980):
國民經濟增長最低1.7%,最高11.7%。平均7.84%。
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8.1%,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5.1%,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2%。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六五計劃”(1981-1985):
國民經濟增長最低5.2%,最高15.2 %,平均10.72%。
社會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1%左右。
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0.8%,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0.6%。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確立。
“七五計劃”(1986-1990):
到1990年底,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的承包麵超過90%。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營業。
“八五計劃”(1991-1995):
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增長達到12%。
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講話;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開,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
“九五計劃”(1996-2000):
5年間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平均增長率8.3%,遠大於世界平均增長速度3.8%。
世界亞洲金融危機,國民經濟”軟著陸“。
“十五計劃”(2001-2005):
2001年至2004年,年平均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隻有1.2%,處於”高增長、低通脹“的最好時期。(注:這條不太懂)
高等教育擴招。
200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式實施;
2001年11月10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次發射載人航天器”神州五號“。
“十一五計劃”(2006-2010):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
2006年1月1日,全麵取消農業稅;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通車運營;
2008年8月舉辦北京奧運會;
2010年舉辦上海世博會。
“十二五計劃”(2011-2015):
前四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0%;
2014年,GDP總量居世界第二位。
2012年11月,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
2014年12月,提出: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戰略”。
“十三五計劃”(2016-2020):
前四年經濟總量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6.7%,高於世界經濟平均水平3.9個百分點。
2019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了32%,人均GDP超過一萬美金。
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1.2萬億元,中國已成為超大規模市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60%左右。
增設了17個自貿試驗區,總數達到了21個,260項製度創新成果向全國複製推廣。
嫦娥四號首登月背、北鬥導航全球組網、C919首飛成功、悟空、墨子等係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住房保障、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上的支出,從9.6萬億元增加到12.4萬億元。
中國經濟結構日益優化,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係,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
“十四五計劃”(2021-2025):
目標太長,沒看完,大體就是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推動一帶一路,等等。
另外還有一個遠景目標: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也就是說,將來的發展是可以預見、可以眼見的。這跟台灣有什麽關係呢?驢大師轉了一個視頻,裏邊有個台灣年輕人說自己的祖奶奶當年是自願當慰安婦。看了比較吃驚,如果是實情,恐怕也是特例。
從父係血統來講,那個年輕人可以算日本人,盡管隻有八分之一,他認同的是他祖爺爺,否則不會有“自願”這個說法。把自己當作日本人、恨不得歸屬日本,島上有相當一部分吧?統一的時候是把他們請走、還是允許他們留下,這個問題慢慢考慮吧。
國軍轉進之前的台灣自然以日本人為貴,日本產的精美物件、日本兵神氣的高筒皮靴都是貴氣的象征。國軍除了少部分軍官,大多數士兵腳上的布鞋甚至草鞋讓本省人瞧不起。而國軍在大陸時就瞧不起光腳的共軍,後來即便富成四小龍,扭臉看著更為珠光寶氣的日本還是眼冒小星星。嫌貧愛富是人性。
大陸在追趕。體量大,起速慢,可一旦起動,光靠慣性都能加速度。對於不是日本人的台灣人,有學識的那些,看看大陸這一係列延續的五年計劃,也該明白什麽是大勢所趨;而對於普通老百姓,藍營的就自己想辦法打開心結吧,綠營的恐怕要等到大陸人均GDP足夠亮眼才會信服。那時,不用武力,自然統一。這樣的方式成本比較高,而且慢,讓人還得繼續煩好長時間,可是,為了手足同胞、也為了在島上堅守道義的中天電視,值得。
日本人學中華文化盡管很深入,仍免不了似是而非,比如去掉算盤上的頂、底兩排珠子,覺得沒啥大用。改版後的算盤看起來很精巧,卻失去了上有天、下有地的隱意與約束,任由軍國主義殘忍屠殺到令人發指。日本靠明治維新走向富強,從此在亞洲不可一世,但白種人至今也沒把他們當作同類,更不論平視。等中國再執行完幾個五年計劃,日本人自會重新仰視中華文明。
所以,為島上的日本人生氣,真得不必。要氣就氣不成鋼的國民黨。
202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