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的結果就是標準越來越高,本科學曆、留學經曆、論文檔次、項目評級,林林總總,很多時候設立標準的意義,就是為了卡人而不是選材。
北大辛德勇教授新年公開求職引起轟動,說明了什麽嚴重問題?
文/儲殷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曾擔任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係教授)
來源/今日頭條“儲殷”
北大辛德勇教授在新年公開發了一封求職信,引起了轟動。@蘇德超 教授@黃日涵副教授 也都談到了這個事情。
我看了一下這封公開的求職信,大致上是辛教授沒有評上北大的博雅教授,覺得北大對自己不公。
老實說,大學校園早就內卷的厲害,評獎、當官、課題、職稱,僧多粥少、狼多肉少早就是常態。
內卷的結果就是標準越來越高,本科學曆、留學經曆、論文檔次、項目評級,林林總總,很多時候設立標準的意義,就是為了卡人而不是選材。
活在這種內卷中,憋悶委屈與煩躁不安是每個人的常態。每個人都必須去幹很多自己認為毫無意義的事情,荒唐的是很多事情不僅僅是自己覺得問題,就連考核者也認為是毫無意義的。
大學老師在通常情況下就是論文民工,這幾年又異化成為項目民工。而這些論文、項目許多又根本隻是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碼字。所有的目的其實不過就是為了提高待遇。
辛教授不做項目,隻是寫文章教學,這一項恐怕就很難有學校能夠接受。最近幾年不少學校和我談的時候,都是一年5-8篇核心,五年一個國家級課題,說實話不是不可以做到,但做到以後其實也談不上還能幹別的事情了。
但收獲自然就是待遇,一年四五十萬,相比於原單位也是翻番了。北方乃至北京的不少學者年輕的時候拚命寫文章、申項目,等到職稱夠了,到南方去變現也是非常成功的人生選擇。
隻是辛老師要求不低於北大博雅教授的待遇,這個待遇可不低呀,文科教授百萬年薪,我所知道的,真的不多。還要允許不做項目,恐怕真的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學術界跳槽,通常是待價而沽或是私下托人,這麽公開求職雖然敢為天下先,但學校這邊恐怕會考慮很多問題,教育部怎麽看?社會輿情如何?
所有待遇、資源受製於人,卻又希望保持獨立、自尊,在很多時候真的隻能取決於對方的雅量。但是對方如果沒有這個雅量,吃相就是難看,作風就是這麽不公,你也無可奈何。既然如此,還不如在校外,多些掙錢的門道。
幾年前,我去農村,看到朋友喂豬,殘羹冷炙往食槽裏一到,敲兩聲,就看那群豬爭先恐後地擠在一起。
本來看的挺新奇,一個學者冷聲道,這也太像申請項目、評職稱了。這一句說的眾人立刻就鬱悶了。
我突然看到一頭豬懶懶地躺在一邊,有點冷漠和不屑一顧地看著這群豬在搶剩飯,我非常驚訝這頭豬怎麽這麽有尊嚴?
朋友說,這頭豬經常跳到欄外自己找吃的,在外麵能搞到吃的,在圈裏麵就比較有尊嚴。
你問我怎麽看辛教授的事情,我就突然想起了這件往事。很多道理,豬都懂。
有人說,你怎麽嘲笑讀書人?我怎麽會嘲笑讀書人,我心酸的是,讓讀書人不低頭不得生存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