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幾十年大搞基建也好,大搞房地產也罷,這些投資的錢都是印出來的,所以被詬病貨幣發行量太大這並不奇怪。但是隻要這些印出來的錢是變成資產而不是變成金融投機,問題就不大,其背後的邏輯是把未來的錢先借到今天來投資,拉動整體經濟增長。
比如市中心一塊地,政府要10億,銀行從央行拿來10億借給地產商把地買下,地產商把房子建好後賣15億再把10億還給銀行。這就是用未來的錢來拉動經濟,隻要變成資產就問題不大。因為整個建房的過程不僅能提供就業,還能養活很多分包商,所以消費乘數至少乘以3。而地方政府也拿到了賣地的10億養活了政府也補充了地方財政。地產商、銀行、地方政府、分包商、建築工人都得到了收益,五贏。
但如果把這十億投入股市、期貨市場那問題就大了,因為這個錢完全不進入社會流通,不產生就業,也沒有消費,全部變成了一堆虛擬數字。
所以同樣是印錢,中美之間所展現的社會層麵的區別肉眼可見。
而中國的人口規模,地理環境和結構的現狀已經決定了中國繼續搞多少基建都不算多,很多地方還落後著呢,需要繼續投入,所以中國的經濟總量和規模至少再翻一兩番再來考慮後續可能出現的問題。隻要控製好關係到民生商品的價格波動,後麵的幾十年隻管按部就班的投入就行,經濟不僅不會崩,還會一直穩定的向前發展。
這也是我一直看好中國經濟的根本原因:印出來的錢都變成了資產,問題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