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音元素經典譯注範例

用漢音元素Chinese Phonetic Elements譯注漢語以外的曆史哲學神學經典範例,推動在漢語中導入漢音元素。
正文

Plotinus《九章集六卷》基本概念譯注

(2021-03-04 08:36:08) 下一個

羅馬帝國時代的希臘哲學家Plotinus/Πλωτ?νος[Plōtinos]/ㄆㄌㄛㄊㄧㄋㄛㄙ/普羅提諾(約204/5–270年) 杜絕世俗/物質,包括自己的身世、形名聲和身體,追求真實的最高Being/ㄅㄧ-ㄧㄥ/存在本質[1],他的唯一選集Enneads/《九章集六卷》[2]由他的學生Porphyry/ Πορφ?ριοςPorphýrios/ポルピュリオス/ㄆㄛㄦㄈㄨㄌㄧㄛㄙ編輯出版,是新Plato/ㄆㄌㄚㄊㄛ/柏拉圖學派的經典,特別對基督教教義/哲學的形成(例如Augustinus/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奧古斯丁[3])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文讀者主要從Russell/ㄌㄚㄙㄜㄦ/羅素《西方哲學史》卷一“古代哲學”第三篇“亞裏士多德以後的古代哲學”第三十章“普羅提諾”[4]了解ㄆㄌㄛㄊㄧㄋㄛㄙ的[5]。“新柏拉圖主義的創始人普羅提諾(公元204-270年)是古代偉大哲學家中的最後一個人。...普羅提諾擺脫了現實世界中的毀滅與悲慘的景象,轉而觀照一個善與美的永恒世界。在這方麵,他和他那時代所有最嚴肅的人格調是一致的。...實際的世界似乎是毫無希望的,惟有另一個世界似乎才是值得獻身的。...它就是永恒的理念世界,是與虛幻的現象世界相對立的真實世界。基督教的神學家們把這些觀點結合在一道,並且還又包括了大量普羅提諾的哲學。”ㄌㄚㄙㄜㄦ的《西方哲學史》盡管受到“不專業”的批判,但在普及深奧的哲學知識方麵,特別是對沒有哲學傳統的漢語讀者 ,比專業的哲學書籍,如帶有太深主觀解讀的Hegel[?he?ɡ?l]/ヘーゲル/ㄏㄟㄍㄜㄦ/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第一部“希臘哲學”第三篇“新柏拉圖學派”丙“亞曆山大裏亞派哲學”二“柏羅丁”的中譯本[6],更值得一讀。

ㄌㄚㄙㄜㄦ的介紹,主要偏重在一個概念nous:[這第二者普羅提諾稱之為nous(心智)。我們很難找出一個英文字來表達nous。標準的字典翻譯是“心靈”,但是這並不能表示它的正確涵義,特別是當這個字用之於宗教哲學的時候。印澤教長用的是“精神”,這或許是最可取的一個字了。但是這個字卻漏掉了自從畢達哥拉斯以後一切希臘宗教哲學中都極重要的那種理智的成份。數學、觀念世界以及關於非感覺的事物的一切思想,對畢達哥拉斯、柏拉圖和普羅提諾來說,都具有著某種神聖的成份;它們構成了nous的活動,或者至少也是我們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於nous的活動的東西。正是由於柏拉圖的宗教裏的這種理智的成份,才使得基督教徒——最突出的是約翰福音的作者——把基督等同於Logos(道)。就這方麵而論,則Logos應該譯作“理性”;這便使我們不能用“理性”這個字來譯nous了。我願意跟著印澤教長用“精神”這個字,但附有一個條件即nous具有著一種理智的涵意,那是通常為我們理解的“精神”所沒有的。但我將經常使用nous這個字而不加以翻譯。]

哲學史上,Αναξαγορας[Anaxagoras]/アナクサゴラース/ㄚㄋㄚㄎㄙㄚㄍㄜㄌㄚㄙ/阿那克薩哥拉最先用這個概念表示為原初無序的宇宙帶來秩序的“神聖理性”、近似Logos/λ?γος/ㄌㄛㄍㄛㄙ/羅格斯/理性(以後的不少希臘哲學家就是這樣用這個詞的),插圖為中世紀所繪宇宙圓盤圖示,外圍的活動就是nous。賀麟、王太慶譯本也不知如何翻譯,幹脆表示為“νο?ς”、“νο?ς(理智)”、“思維(νο?ς)”、νο?ς(觀看、心智)等,似乎“隻可意會、不能言傳”。這裏我們再次看出漢字在哲學表述方麵的特征:漢字無法向英文那樣可以直接準確地對譯來自希臘語的拉丁語。陳越驊的新書隻好用【“努斯”(νο?ς)】,在給出勉強的漢字發音搭配的同時標出(普通人不會讀的)希臘語原詞,並必須專門寫一節注解這個概念[7],實際上說明漢字無法表示類似的新哲學概念。νο?ς或ν?ος原義為“我思”,拉丁語譯為intellectus或intelligentia,即英文的intellect/智能與intelligence/智力。Kant/ㄎㄢㄊ/康德用它的現在分詞派生νοο?μενoν/ noumenon(被思考之物)表示與思考不同的“本體”。這裏,為了進一步譯注ㄆㄌㄛㄊㄧㄋㄛㄙ的別的基本概念,我們不再深究νο?ς,譯為ㄋㄡㄙ。

第一卷的九章目錄是:I.1 Animate(Living Being)/生物與人;I.2 德行;I.3 辯證法;I.4 Happiness/ 幸福;I.5 幸福與時間的延申;I.6 美;I.7 首要的善及各種次善;I.8 惡的本性和起源;I.9 “The Reasoned Dismissal/具有理性方式的解脫”。初讀的人會必須緩慢、反複思想才能逐漸得到一些收獲,如I.2-6開首:In all this there is no sin- there is only matter of discipline- but our concern is not merely to be sinless but to be God./在這裏所有的方麵,不存在ㄙㄧㄣ/原罪-隻有紀律的事-但我們的關心不隻是達到無ㄙㄧㄣ的境地而是成為ㄍㄚㄉ[8]/上帝。I.3-4中間一段:whether its Being is Real-Being, and how many Beings there are, and how many non-Beings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Beings./它的ㄅㄧ-ㄧㄥ是否是實際ㄅㄧ-ㄧㄥ,以及有多少ㄅㄧ-ㄧㄥ存在、有多少非ㄅㄧ-ㄧㄥ能與ㄅㄧ-ㄧㄥ區分開來。“ㄙㄧㄣ”和“非ㄅㄧ-ㄧㄥ”的概念使我們聯想到猶太-基督教和印度古典。

第二卷II.1 Cosmos或天體係統:Cosmos是希臘語kosmos,意為秩序、安排,是指ㄚㄋㄚㄎㄙㄚㄍㄜㄌㄚㄙ所稱的“有序的自然/宇宙”,譯為ㄎㄛㄙㄇㄛㄙ[9];而universe來自拉丁語,意為全部,比較符合中文“宇宙”的譯法。ㄆㄌㄛㄊㄧㄋㄛㄙ援引ㄆㄌㄚㄊㄛ的Timaeus/ Τ?μαιος/ティマイオス/ㄊㄜㄇㄚㄧㄛㄙ/蒂邁歐篇(寫於約公元前360年)[10],因為“我們除了追隨ㄆㄌㄚㄊㄛ,不可能做得更好了”(II.1-7)。但他在開首就指出:僅僅把有序的宇宙歸結為神的意誌是不夠的,所以他進一步發揮希臘哲學對靈魂、物質、土、火等概念,不滿足於Aristotle/ㄚㄌㄧㄙㄊㄡㄊㄜㄌㄜㄙ/亞裏士多德的Quintessence/(水火土氣之外的)第五原素概念,而提出淩駕於這些原素之上的Principle/本原概念。II.2 天體圓周:宇宙模仿Intellectual Principle/ㄋㄡㄙ-本原繞圓周運動(見中世紀宇宙圖示)。II.3 論星辰是否是原因。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有關自然現象的結論,但ㄆㄌㄛㄊㄧㄋㄛㄙ的思考過程有很多啟示,如“他們的幸福來自他們互相之間的這個或那個相對位置而不是他們自身的確定本性,誰能接受這樣的奇念?”(II.3-6)。ㄆㄌㄛㄊㄧㄋㄛㄙ也問道:靈魂內的複數的理性-本原是思想嗎?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呢?

II.4 兩類物質:這裏出現很多用語/概念進一步發揮希臘哲學的本性。“神自身變為物質的一種形式”(II.4-1);“原子不存在,所有物體可以被無限分割…,一個創造力從不具備連續性的物質不能造出任何東西”(II.4-7);這裏的Eternal Being/永恒的ㄅㄧ-ㄧㄥ, 即無限的The (定冠詞大寫以作為名稱的一部分) One/一/太一/元一/原一/本一的概念終於露出(II.4-15)。最後:“由於相對於存在的美與善的疏離,物質是一個非存在”!(II.4-16)

II.5 (ㄅㄧ-ㄧㄥ的)潛能與現實。II.6 性質和形式:形式不是一種性質,而是一個理性-本原(II.6-2)。II.7 兩個物質的完全融合。II.8 遠處的事物為什麽顯得較小:這一節的內容和用語都與前後章節(甚至全書)無關,大概是無處可放,收入到這裏來了。

II.9 反駁那些主張“ㄎㄛㄙㄇㄛㄙ的製造者或ㄎㄛㄙㄇㄛㄙ自身邪惡論”者(一般引用為“駁Gnostics/γνωστικ?ς[gnostikos]/ㄍㄋㄛㄙㄊㄧㄎㄛㄙ/諾斯底派”)。元一就是The Good/至善,其次是ㄋㄡㄙ-本原,即最初思考者,然後是靈魂,隻有它們三者構成了自然的秩序(II.9-1)。ㄍㄋㄛㄙㄊㄧㄎㄛㄙ本來就帶有很大的神秘性(插圖為其一種標誌),ㄆㄌㄛㄊㄧㄋㄛㄙ的批判同時也是一種介紹。例如,他指出:“這個學派實際上被宣告為完全不提德行,…。嘴上稱神、生活中不行一件好事,隻是辭藻”(II.9-15)。“每一個壞人都是從蔑視眾神開始的 ”(II.9-16)。“無論如何,the All/全體是美的,也不存在任何內在善的阻礙 ”(II.9-17)。

第三卷III.1 命運:“原子”或“元素”都是荒謬和不可能的。III.2 論天意(1):ㄎㄛㄙㄇㄛㄙ是不是一個邪惡製造者製造的?(III.2-1)(神聖)理性是理性-本原的來源(III.2-2)。“從原則上定義,邪惡是善的不足/缺欠,…好的東西是某種不同於至善的別體,這種別體造成了不足/缺欠,就成為不好的了”(III.2-5)ㄆㄌㄛㄊㄧㄋㄛㄙ深受印度古典影響,堅信Adrasteia/不可逃避的報應:“人成為奴隸不是偶然的,沒有人隨機成為囚徒,每一次身體的暴行都有緣由”(III.2-13)。Logos/λ?γος/ㄌㄛㄍㄛㄙ就是宇宙的理性本原(III.2-16);“什麽動機使ㄌㄛㄍㄛㄙ製造邪惡?”(III.2-18)。III.3 論天意(2):Seer(印度經典所指的預示者)的預測是根據對宇宙圓盤的觀察(III.3-6),“那些想把邪惡從全體驅逐出去的人將把天意本身也趕走”( III.3-7)。III.4 我們的守護靈。III.5 論愛:“隻要自我控製得好,享樂世俗之美無可非議;當享樂墮落為肉欲,就是sin/ㄙㄧㄣ”。“純愛隻尋求the beauty/美自身,無論有沒有追憶。但也有些人在有限的人生中感到了不死的願望,還有人在對不朽的要求中追求Beauty/美本原、希求永生”[11]。“對生殖的欲望越少,對美本身的滿足就越大”(III.5-1)。有人說Eros/?ρως/ㄜㄌㄛㄙ/愛神是Aphrodite/ㄚㄈㄌㄜㄉㄞㄊㄜ/阿佛洛狄忒(象征愛情、美麗與性欲的女神,她在羅馬神話裏的對應Venus/維納斯更有名)之子,也有人說他的母親是Penia/貧乏、父親是Poros/富有(III.5-2)。希臘神話中形容詞的擬人化無所不在。

III.6 無形體之物的不可滅性。III.7 時間與永恒:這一節很長,論及The Good/至善(III.7-4)和II.4-15提出的The One/元一:“所有的善、美、永恒都以元一為中心、從它流出、指向它、永不偏離它、總是圍繞支撐它、在它之內並按它的規律存在”(III.7-6)。“時間是在時間裏的運動的延申”(III.7-8)。“時間是在時間裏依附在運動上的一個時序”(III.7-10)。“時間被稱為運動的一種測量,但實際上時間應該被描述成被運動測量的東西”(III.7-13),這就是Plato/ㄆㄌㄚㄊㄛ的時間觀。III.8 本質沉思[12]與元一:“每一個特殊的東西都有一個自己的可以追溯的(小寫的、具體的)元一”,“視野在ㄋㄡㄙ-本原為了自身的完成要求至善”(III.8-10)。III.9 脫離開的考慮:“所以ㄆㄌㄚㄊㄛ沒有把Soul/(絕對)靈魂放在body/身體裏而把身體放在(絕對)靈魂裏”(III.9-2)。很難沿著ㄆㄌㄛㄊㄧㄋㄛㄙ的思考進行嚴密的邏輯歸納,所以讀到既有的中譯多屬於“不知所雲”的範疇。首先,應該僅譯注出基本的概念,才比較容易看出他的思考對象和方式。

第四卷IV.1-2:論靈魂的精髓(1、2)。IV.3 論靈魂的問題(1):例如,靈魂離開身體後去哪裏了?(IV.3-24)。IV.4 論靈魂的問題(2):“ㄎㄛㄙㄇㄛㄙ的管理被認為是一種活體,…它的管理和管理者遵從Nature/本性的方式而不是那個博士的方式”(IV.4-11)。“心不是靈魂所在,而隻是關乎情緒運動的那部分血液的中心”(IV.4-28),“他們駐在大腦裏,或者不準確在大腦但理性本原通過這個敏感的部位為媒介影響大腦”(IV.3-23)。比“天理、人理、物理,隻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心學”(不提具體說教內容)先進多了。IV.5 論靈魂的問題(3),或被題為“論視力”、IV.6 感覺和記憶:這兩節的討論把哲學顯示出來的希臘哲學的理性特征,可以很容易延伸到近代哲學(如Hume/ㄏㄩㄡㄇ/休謨)和(物理、心理)科學。IV.7 靈魂的不朽。IV.8 靈魂墜入軀體:從Heraclitus[?h?r??kla?t?s]/ㄏㄜㄌㄜㄎㄌㄞㄊㄜㄙ/赫拉克利特、Empedocles/?μπεδοκλ?ς[empedokl???s]/ㄜㄇㄆㄜㄉㄛㄎㄌㄜㄙ/恩培多克勒、Pythagoras/ㄆㄧㄙㄚㄍㄛㄌㄚㄙ/畢達哥拉斯,進一步發揮ㄆㄌㄚㄊㄛ的思想。IV.9 所有靈魂是否同一?是的,“同一個靈魂在我顯示德行、在別人顯示惡行並不奇怪,因為它隻是說同一個東西在這裏活躍而在那裏停滯”(IV.9-2),這裏顯示出ㄏㄜㄌㄜㄎㄌㄞㄊㄜㄙ對靈魂的辯證思考。

第五卷V.1 三個原初的不可分本體:“靠靈魂的力量,雜多和分散的天體係統成為一個單位;通過靈魂這個宇宙成為一個God/ㄍㄚㄉ;因為有靈魂太陽成為一個ㄍㄚㄉ;星體們也如此;不管我們自己是什麽,實際上也是靈魂,因為‘死體比糞便還不如’”(V.1-2)。“ㄋㄡㄙ-本原代表元一的形象,首先是因為第一個東西必須有它的後代,攜帶它的諸多性質,也就是說就像陽光代表太陽一樣,有某些它的相似性。不過,元一不是一種理性-本原”。“任何ㄋㄡㄙ-本原的後代必須是一種理性-本原” (V.1-7)。ㄆㄌㄚㄊㄛ教導說:“(大寫的)原因有一個作者,就是ㄋㄡㄙ-本原,也就是他所講的製造靈魂的造物主,…這個原因的本原的divine mind/神聖意想的作者,對他而言是至善。至善先驗於ㄋㄡㄙ-本原和ㄅㄧ-ㄧㄥ存在,他經常用The Idea/理念來指示ㄅㄧ-ㄧㄥ和(大寫的、抽象的)神聖意想”。這些哲學見解更早地來自Parmenides/ㄆㄚㄇㄣㄋㄧㄉㄜㄙ/巴門尼德(V.1-8)。“有一個(大寫的)本原在ㄅㄧ-ㄧㄥ之先,這就是元一,…緊隨著元一的本原是ㄅㄧ-ㄧㄥ和ㄋㄡㄙ-本原,第三是靈魂本原”(V.1-10)。ㄆㄌㄛㄊㄧㄋㄛㄙ的書由門生後來根據講課編輯而成,有時候內容沒有什麽時間序列,也缺少前後邏輯聯係。讀者可能讀到這裏,才慢慢解開了一些前麵的論述迷霧。所以,讀這樣的哲學難著,隻好懷著信心,一開始就硬著頭皮往下讀,好像快爬到了山頭,才漸漸開朗起來。

V.2 元一之後產生的ㄅㄧ-ㄧㄥ的起源和秩序:“元一是全部一切但不是它們的任何一個,全部一切的源泉不是全部一切,全部一切是它的所有”,但是,“元一裏沒有任何東西而全部一切來自元一,…不需求任何東西、不擁有任何東西而不缺少任何東西,元一是完全完美的”(V.2-1)。“靈魂因此隻在本原,而本原具有同時在哪裏都不存在、又無處不在的特征”(V.2-2)。V.3 諸認知本體和超越者:“ㄋㄡㄙ-本原與ㄋㄡㄙ行為是一個”(V.3-6)。“”對於一個ㄋㄡㄙ-本原,休整不是從ㄋㄡㄙ的退位,它的休整是一個行為、遠離外異的行為:在所有形式裏,離開外異的休整保持了特征性的活動的原狀,特別當ㄅㄧ-ㄧㄥ不僅隻是潛能而且完全得以實現的時候”(V.3-7)。“我們重複:ㄋㄡㄙ-本原必須、實際上有自我視力,…其實,它的最基本精髓是視力”(V.3-10)。“元一作為超越的ㄋㄡㄙ超越認知”(V.3-12)。超越者是所有萬物的源泉(V.3-15)。

V.4 第二本體們如何從第一本體產生:論元一。第一本體(元一)是單純、靜止、完美的,第二本體(ㄋㄡㄙ-本原)是行動的,就如火的噴出。V.5 諸ㄋㄡㄙㄅㄧ-ㄧㄥ不在ㄋㄡㄙ-本原之外:論至善的本質。“一係列跟隨第一本體的ㄅㄧ-ㄧㄥ各自帶有源泉的某種形式或理念。在數字裏,參與確立了數量性;在ㄅㄧ-ㄧㄥ的現實界,元一的留跡確立了現實性:存在是元一的一種留跡—我們說的實體可能與它的統一性相關。/我們所知的、最先從元一出來的ㄅㄧ-ㄧㄥ,往外邁出一步,這麽說吧,然後決定不再前行,再往內返回,休息下來,現在成為宇宙的現實和家園”(V.4-5)。“第一本體必須沒有形式,而且,既然沒有形式就不是ㄅㄧ-ㄧㄥ。ㄅㄧ-ㄧㄥ必須有某種定義而且有限度,但第一本體不能被想象為有定義和限度—如果那樣的話,它就不是源泉而是被定義所賦予而指出的特定物品了”。“元一實際上隻包含對多性的否定。在同樣的壓力下ㄆㄧㄙㄚㄍㄛㄌㄚㄙ在(太陽神)Apollo的表示符號[a=not, pollon=of many]中發現了它對複數性的拒絕”(V.4-6)。“神全權地顯現在各處。我們不能想象神的一部分在這裏、另一部分在那裏,也不能想象神的所有部分集中在一個點:它同時在所有地方,不包含任何東西也沒有留下任何空白,所有的東西因而都被神聖地擁有”。“靈魂不在宇宙裏,相反,宇宙在靈魂裏。身體的物質不是靈魂所在之處,靈魂處於ㄋㄡㄙ-本原之內,是身體的容器”(V.4-9)。至善先於Beatuty/The Beautiful/美,而元一先於它們兩者(V.4-12)。

V.6 本原性超越的ㄅㄧ-ㄧㄥ沒有ㄋㄡㄙ行為,ㄅㄧ-ㄧㄥ具有的首要和次要的ㄋㄡㄙ。“先有人的ㄋㄡㄙform/形式才有人,先有馬的ㄋㄡㄙ形式才有馬,先有正義的ㄋㄡㄙ形式才有正義”,以此可以理解ㄆㄌㄚㄊㄛ所說的、後來不被使用的“形式”的意思和用法(V.6-5)。

V.7 諸個體ㄅㄧ-ㄧㄥ是否有一個理想的archtype/原相?有。

V.8 論ㄋㄡㄙ美:ㄆㄌㄚㄊㄛ“代表造物者作為讚成他達成的工作:意圖就是讓我們感到複製物和神聖意念的可愛之美,因為讚美一件代表物就是讚美所來自的原物”(V.8-8)。“美離不開ㄅㄧ-ㄧㄥ,ㄅㄧ-ㄧㄥ缺乏美也不行:拋棄美後ㄅㄧ-ㄧㄥ失去了它的部分實質。ㄅㄧ-ㄧㄥ與美相同才成為所需的,美是ㄅㄧ-ㄧㄥ才為人所愛。既然本質同一,我們怎麽能分辨哪個是哪個的原由?”(V.8-9)。“當我們忠實於我們自己的ㄅㄧ-ㄧㄥ,我們自己就擁有美;我們的醜是走過到另一個秩序;就是說,我們的自我認知是我們的美;陷於自我忽視,我們是醜的。”(V.8-13)。

V.9 ㄋㄡㄙ-本原、諸理念和真實的存在:“從物質感受的美是借來的”(V.9-2)。“因此,ㄅㄧ-ㄧㄥ與ㄋㄡㄙ-本原是一個本性:所有的ㄅㄧ-ㄧㄥ、ㄅㄧ-ㄧㄥ的行為和由此組成的理性本原都是一體”(V.9-8)。“這個宇宙是活的,可以包括生命的每個形式,但它的ㄅㄧ-ㄧㄥ和各種方式來自別處,那個源泉追溯到ㄋㄡㄙ-本原,所以說包容一切的原相在ㄋㄡㄙ-本原,所以ㄋㄡㄙ-本原必須是一個ㄋㄡㄙ的ㄎㄛㄙㄇㄛㄙ。這就是ㄆㄌㄚㄊㄛ的句子‘這個活的存在’所指的”(V.9-9)。V.9-11討論各種智力活動,“哲學關注ㄅㄧ-ㄧㄥ”。

第六卷VI.1 論ㄅㄧ-ㄧㄥ的種類(1):這一節較長,有30個小節,介紹、討論ㄅㄧ-ㄧㄥ的10種存在種類(方式、表現),有一些作為屬性的概念(如“現實”、“關係”、“狀態”)的歸類不應該屬於ㄅㄧ-ㄧㄥ本身的種類。ㄆㄌㄛㄊㄧㄋㄛㄙ在這裏表露出對一些既有概念的常識的疑問,如“鑒於他被認為是一個由物質和形式構成的body/物體[13],神變成次要於物質,…但是如果他由於作為一個本原和合理的法則(logos/λ?γος/ㄌㄛㄍㄛㄙ)的性格而被承認為離開物質而存在,神將會沒有物體,是創造性權力無體者。如果我們被告知他沒有物質但事實上以一個物體的精髓組成的,這等於引出另一種物質:神的物質”(VI.1 -26)。“從什麽源泉物質接受到靈魂賦予?也就是,簡略地講,靈魂的實體是被引導出來的嗎?為什麽物質有時轉成各種物體,而另外的部分轉成靈魂?”(VI.1 -26)。

VI.2論ㄅㄧ-ㄧㄥ的種類(2):“我們確認ㄅㄧ-ㄧㄥ不是一個統一體”(VI.2 -1)。“創造性的本原(在諸物體中)是靈魂:因此靈魂是一個複數化的統一體”(VI.2 -4)。“一個普遍的準則是:(理性)推理在本性中發覺存在的任何東西,都在離開所有邏輯推理過程的ㄋㄡㄙ中被發現,所以我們結論到:ㄅㄧ-ㄧㄥ已經創造了ㄋㄡㄙ,而ㄋㄡㄙ的推理跟隨類似製造活ㄅㄧ-ㄧㄥ的本原的方式,因為理性本原,…不可更改地采取行動使最謹慎的推理能有序地挑選以得到最好的結果”。“顯然,ㄅㄧ-ㄧㄥ最好由ㄋㄡㄙ的支配提供服務,所以ㄅㄧ-ㄧㄥ是ㄋㄡㄙ想成為和(實際)成為的樣子,因此僅此它可以成為真正和初始的ㄅㄧ-ㄧㄥ。所以如果說ㄅㄧ-ㄧㄥ在任何意義上是衍生的,它必須是從ㄋㄡㄙ衍生出來的”(VI.2-21)。“靈魂的最低的活動是接觸物質,為物質帶來形式”(VI.2-22)。

VI.3論ㄅㄧ-ㄧㄥ的種類(3):從英文Being/ㄅㄧ-ㄧㄥ可以理解Becoming作為一個抽象哲學概念的意義:動態的、正成為ㄅㄧ-ㄧㄥ的過程,但無法用表意漢字譯為中文,隻能用漢音元素譯為ㄅㄧㄎㄛㄇㄧㄥ。由此聯想起漢語圈佛教通過強製性地肢解/創新一部分漢字的意義而成功地“翻譯”了原始佛教的原本,但表意漢字無法翻譯希臘哲學的這些概念和由此表述的理性過程。

VI.4 論真實存在的整合性的無所不在性(1):“…理性-本原是一個多樣化的整體:所有的大寫(抽象)ㄅㄧ-ㄧㄥ是一,不同的小寫[14](具體)ㄅㄧ-ㄧㄥ被包含在抽象ㄅㄧ-ㄧㄥ之中,差異性在抽象ㄅㄧ-ㄧㄥ之中,明顯地不在非抽象ㄅㄧ-ㄧㄥ之中。抽象ㄅㄧ-ㄧㄥ被約束與整體同在,整體絕不會分離抽象ㄅㄧ-ㄧㄥ。抽象ㄅㄧ-ㄧㄥ的整體自我獨立”(VI.4-11)。

VI.5論真實存在的整合性的無所不在性(2):“…你進入了the All/抽象一切,…你變成了an All/一個抽象一切。”ㄆㄌㄛㄊㄧㄋㄛㄙ的這一類獨特用法僅限於他的抽象思維中,不必在意。“增加不是來自抽象ㄅㄧ-ㄧㄥ界,因為你不能增加任何東西到抽象ㄅㄧ-ㄧㄥ。任何東西不能靠非抽象ㄅㄧ-ㄧㄥ的混合物變成一個完整的東西,而是靠拿走非抽象ㄅㄧ-ㄧㄥ。減少了你裏麵的外異物,你增大了”(VI.5-12)。這種抽象思維,可能對現代物理的antimatter/反物質思考有所幫助。

VI.6 論數:“…抽象ㄅㄧ-ㄧㄥ(在抽象ㄋㄡㄙ裏)作為第一的會給我們Monad/ㄇㄛㄋㄚㄉ/單位(單子)[15]的概念,…或者可能有一個ㄇㄛㄋㄚㄉ對應每一個數字,或者一個ㄇㄛㄋㄚㄉ對應第一個,一個dyad/一對對應下一個”(VI.6-4)。”ㄆㄌㄛㄊㄧㄋㄛㄙ也提到無限大數(VI.6-17),但關於數的學問,這裏不是希臘哲學的用武之地。

VI.7 理想形式的多樣性如何形成,兼論至善:“ㄍㄚㄉ,或某一個神,在出生時把靈魂送入” (VI.7-1)。“ㄋㄡㄙ-本原自身包含了所有事物的每一個原因的內容,…沒有一個結果是隨意的,每一個都完全隨著它的原因而發生,它是一個整體,所以包括伴隨著原因的完美”。“每一個東西的多樣性包含整個內容,因而每一個成員的原因都可以被知道,原因從一開始就存在,是固有的,不是作為原因而是作為一個ㄅㄧ-ㄧㄥ的事實。或者可以說,原因和ㄅㄧ-ㄧㄥ的方式是一個”(VI.7-2)。“事物隻有與它們的原因結合才是善的,即使在這個天體範圍,一個東西由於處於完全狀態才是善的,…所以陳述原因就是陳述這個東西的完全性。…所以,所有部分都互相相對而存在,其本質是包容一切、完全、全部,其優越性與原因結伴並得到原因的包容。ㄅㄧ-ㄧㄥ、本質和原因都是一個”(VI.7-3)。“我們在沒有ㄅㄧ-ㄧㄥ的確認的條件下用至善一詞主張認同”(VI.7-38)。“總之,至善的這種ㄋㄡㄙ是不可能的,…不存在來自至善自身的ㄋㄡㄙ,因為這樣的話就把次品包括在至善裏。…因此ㄋㄡㄙ不存在於至善裏”(VI.7-40)。“靈魂依賴ㄋㄡㄙ-本原,ㄋㄡㄙ-本原依賴至善,它們都靠中介連接到the Supreme/最終極”(VI.7-42)。

VI.8 論自由意誌和元一[16]的意誌:“諸神是否有自願的行為?…當我們說我們有自由,這意味著什麽?為什麽我們要問這個問題?…我們的自由行動是指我們是行為的主人”(VI.8-1)。“自由的源泉是ㄋㄡㄙ-本原的活動,是我們的ㄅㄧ-ㄧㄥ中最高級的”(VI.8-3)。“原則上講,行動和本質必須自由。…ㄋㄡㄙ-本原在至善之中,由於置身其中擁有自身的善,它更多地擁有自由和自我支配(的能力)隻被用於為了善的目的”(VI.8-4)。“德行和ㄋㄡㄙ-本原是自主的,必須被持有我們的自我支配與自由的單獨基礎,這樣它們都是自由的”(VI.8-6)。“靈魂通過ㄋㄡㄙ-本原朝向至善移動時變成自由的”(VI.8-7)。“除了它自身自在之外,至善還能希望成為什麽呢?假設它有更優的選擇、有能力更變本性,它也不能成為別的更優的東西。它的本性不是外力強迫的,因而沒有任何疵點可以找出。至善是從一開始它就希望、現在還希望的樣子。…至善是它選擇要成為的樣子”。同樣,ㄍㄚㄉ也“必須是自我確立的,因而,他不是‘他偶然成為的樣子’而是他意願成為的樣子”(VI.8-13)。“ㄍㄚㄉ是他自己的原因,他為他自己、屬於他自己、成為他成為的樣子,是第一個自身、先天性的The Self/ㄙㄜㄦㄈ(自身)[17]”(VI.8-14)。“ㄍㄚㄉ遠離所有的偶然性,理性的根源是自己噴發的”(VI.8-15)。“最終極無處不在卻又不在任何地方”(VI.8-16)。“到處都是意誌,他沒有任何無意誌之處。他的意誌存在以前沒有任何存在:ㄍㄚㄉ與意誌原初是同一的”(VI.8-21)。

VI.9 論至善或元一:“靠統一的力量諸ㄅㄧ-ㄧㄥ成為諸ㄅㄧ-ㄧㄥ”(VI.9-1)。這一節實際上更多地講The Unity/統一性。與ㄆㄌㄛㄊㄧㄋㄛㄙ所用的別的用語一樣,英文的the(包括加在形容詞之前而轉換成名詞)加上大寫的用法,很難用漢語準確地表示出來。由於不具備直接閱讀希臘文原文的能力(或者說逐句閱讀希臘文本太艱深緩慢),筆者對於英文版內容的理解困難,隻能從邏輯關係來判斷,由此更深入認識到語言作為思維的表現方式對思維的製約,所以說哲學的本質問題也是語言問題。

除了核心概念nous/ㄋㄡㄙ,本文僅限於英文版初步譯出《九章集六卷》的基本概念,對於進一步比較準確地翻譯、理解ㄆㄌㄛㄊㄧㄋㄛㄙ的哲學以及新ㄆㄌㄚㄊㄛ學派提供了基礎。

【趙京,中日美比較政策研究所,2019年11月4日第一稿】

 

[1] 如human being/人類的譯法一樣,being的原意接近“類”的意思,指作為物的種類/範疇而被抽象為一種存在形式。

[2]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17 Plotinus: The Six Enneads, trans. Stephen MacKenna and B. S. Pag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52.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1st Printing, 1977. http://classics.mit.edu/Plotinus/enneads.1.first.html

[3] 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離不開希臘哲學的基本概念Being/ㄅㄧ-ㄧㄥ,稱上帝是最高ㄅㄧ-ㄧㄥ,特別稱難解的Trinity/Trinitas/ㄊㄌㄧㄋㄧㄊㄚㄙ/三位一體是“高於所有的一個ㄅㄧ-ㄧㄥ”。(趙京:“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上帝之城》譯注-3”,2019年7月19日第一稿。)

[4] 何兆武、李約瑟譯,商務印書館,1982。

[5]最近有一些新的漢譯和文章,如崔峰、應明、石敏敏、趙敦華、王強等。在沒有準確的人名、概念的翻譯之前,很難進行哲學內容的介紹和討論,所以本文不涉及它們。

[6]賀麟、王太慶譯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他們把ㄆㄌㄛㄊㄧㄋㄛㄙ譯為柏羅丁,來自(專名索引中的)德語Plotin,不妥。應該直接從希臘語譯出。

[7] 《神秘主義的學理源流-普羅提諾的太一本原論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年出版。

[8] 大寫的名詞God隻有一個,故用漢音元素譯出。

[9] “哲學者們首次明確了宇宙(世界)秩序乃是一個整體的觀念”,“cosmos/ㄎㄛㄙㄇㄛㄙ/世界秩序這個詞本身就隱含了一個統一的世界的概念”。(趙京:“新譯希臘哲學的初步導引”,2017年9月21日第二稿)

[10]參照趙京:“ㄚㄨㄍㄨㄙㄊㄧㄋㄨㄙ《上帝之城》譯注-3”,2019年7月19日第一稿。“以上的內容隻能從Alexandria/ㄚㄌㄜㄎㄙㄢㄉㄜㄌㄧㄚ/亞曆山大裏亞的著名希臘化猶太哲學家Philo/ㄈㄧㄌㄛ/斐洛和受其影響的Origen/ ?ριγ?νης/Origenes/ㄛㄌㄧㄍㄜㄋㄜㄙ等哲學-神學家那裏才能得到注解了。”

[11]漢語很難把帶有抽象、本原、特定等含義的the以及大寫詞母的名詞準確翻譯出來,大概是因為在漢語思維裏沒有把實物(如“one table/一張桌子”、“this table/這張桌子”、“that table/the table/那張桌子”、“tables/幾張桌子”)和抽象概念(如“table/桌子”)區分開來。“我擦了桌子”是完美的中文,但I cleaned table卻很荒謬,因為人不可能對一個抽象概念table施加動作,隻能說I cleaned a/the/this/that/my table…。這也引申到漢文明沒有產生哲學的一個猜想:它的思維裏隻有具體的聯想如things/東西,而沒有抽象的哲學概念如being/ㄅㄧ-ㄧㄥ。

[12] 因為ㄋㄡㄙ本身就帶有自我思考的性質。

[13] VI.2-4講石頭也是body.

[14] 中文無法分辨譯出英文大寫詞(表示作為類/整體的抽象概念)和小寫詞(作為一個具體的例子/樣本)的區分,本文在沒有對比的情況下,也常常省略“抽象”定語。

[15]趙京:“萊布尼茨倫理觀的自由主義擴展”(2014年10月18日第一稿)一文提到萊布尼茨的“單子”。

[16] 內容實際上講ㄍㄚㄉ/最終極的意誌。

[17] 與印度經典的Atman /真我/ㄚㄊㄜㄇㄢ相通。【“太初,此世界還沒有存在,隻有Atman。”Atman也英譯為Self,一方麵,它是宇宙的終極真理,另一方麵,它又是我們的內在主體真理atman。探索我們自身的梵與atman,正是人生體驗的終極目的,也是通往解救/永生的知識之路。梵文與巴利文中的atman源起於共同的印歐語係字根,*ēt-men,原義是呼吸。古英文中的 æthm,德文中的 Atem,與希臘文的前綴字atmo-,都來自於同一字根,漢譯將其譯為“我”、“個我”(日語)或“梵我”,也有意譯為主體、靈魂,考慮到這個概念的深刻根本意義,應該初步音譯為ㄚㄊㄜㄇㄢ,意譯為“真我”:真正的自我、自我的靈魂、自我的真理。如果說人類對宇宙的終極真理隻能學習、認識、體會微小的點滴,每一個人都可以不斷地靠近真我。】(趙京,“Upanishads《ㄨㄆㄚㄋㄧㄒㄧㄚㄉㄜ奧義書集》的翻譯筆記”,2016年10月20日第一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