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似乎一直都是一個傳奇的存在,哪裏曾有像屈原一樣的大詩人,也有像項羽一樣的霸王。
還有像羋月一樣的女人,為秦國的天下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貢獻。
在這樣的一片土地上,楚辭也有著別樣的韻味。
也許很多人聽到《楚辭》,會有模糊的感覺,其實我們在上學期間便接觸到《楚辭》了,因為屈原所創作的《離騷》為代表的詩歌,便是中國文學史早期先秦時代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楚辭》的核心。
在《楚辭十講》中,作者徐誌嘯這樣介紹楚辭:
“楚辭,是繼《詩經》之後,崛起於戰國時代,具有濃鬱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詩歌,它承繼了《詩經》餘緒,融合了先秦時代南方楚地文化特色,獨創一體,別具一格,以其浪漫奇譎之形態,在中國詩歌史上閃耀著不巧的光輝,澤被了後世百代詩壇和文壇。”
那麽《楚辭》的美有哪些呢?
身為中國屈原學會名譽會長、複旦大學中文係教授、比較文學、古代文學雙專業博士生導師的徐誌嘯介紹了楚辭的三種美:
1、自然美
《楚辭十講》中說:
“屈原時代,文學家們對自然山水的描繪尚未成為一種自覺的意識,即並非為摹山水而狀山水,而隻是將山水作為作品中的一種‘媒介’,一種陪襯或輔助手段,以通過‘比興’,達到抒情感懷的目的。”
比如同樣寫花花草草,作者像體現出修養美德的時候,便會寫道“芳菲菲其彌章”;但要體現作者上下求索的精神,便會來一句“何所獨無芳草兮”。
好像對芳草說,你何必還留在這園子裏?哪裏還不能施展你的才華了?
當然,也有很多單純描畫山水的語句,這些句子沒有多餘的情感,隻是為了單純地表達美感。
比如《九歌》中便有這樣一句:“嫋嫋兮秋風,洞庭兮木葉下。”
兩句詞,便把季節、環境、秋風落葉的氛圍寫了出來。
很多《楚辭》中,幾乎通篇都寫山水景物,有的是為了把讀者帶到景色中,去感受自然的美,有的則是表達自己的複雜的情感。
2、悲劇美
說到《楚辭》中的悲劇美,就不得不說屈原了。
他一生的經曆和遭遇,可以說是悲劇的代表了。而他所做的《離騷》,更是無處不體現悲劇。
就如《楚辭十講》中所言:
“屈原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悲劇之父‘——不僅由於其自身的遭遇,更由於其傑出的、無與倫比的創作。”
其實屈原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他可以走出楚國,去施展他的才華,但屈原並沒有這樣做,他寧可用自己的生命來告誡君主,讓君主醒悟過來。
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屈原和項羽真的很相似,雖然都有生的機會,但寧可用“死”來表明自己的精神所在。
也正因為此,屈原才能成為屈原,項羽才能成為項羽。
也正因為此,後人才得以“欣賞到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劇美”。
3、形式美
《楚辭》的形式美,是古往今來諸多名家所認同的,如“其文辭雅麗,為辭賦之宗”、“英辭潤金石”、“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
《楚辭》不管是在接受上,還是在語言中,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美。
和之前的詩歌比,《楚辭》的結構有了很大的改變:“篇幅宏大,句式參差,結構複雜,形式多變。”
其中篇幅宏大,可以說是大家都深有體會了,總之是很難背誦全文的了。
同現在的小說相比,篇幅大,自然便是內容多,可以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在表達方式上也多變一些。
句式的長短不一,也給作者更多創作空間,讀者讀起來也更顯得自在隨意。
這都是之前的詩歌所不具有的。
但它又取之前詩歌之所長,比如很多從《詩經》中演化出來的詞語,便又沿用到了楚辭中。比如《鄭風.出其東門》中雲:“有女如雲。”《九歌.湘夫人》便言:“靈之來兮如雲。”
《秦風.車序》中曰:“有車轔轔。”《九歌.大司命》中便講:“乘龍兮箕之。”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楚辭》亦是《詩經》的延伸和變遷。
這樣的《楚辭》,真的很令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