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生性懶散,如今更是閑雲野鶴般守著自己的三分薄地,占地為王自詡安福莊主。鋤草翻地,沐浴陽光,茶餘飯飽,休閑鑒賞,不亦樂乎。正因為如此,會對瓷器藝術品上有關農桑耕織的圖案格外偏好,產生出一種植入感。仿佛時光倒轉,穿越回耕讀持家,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燈下夜讀
秉燭伴讀
以莊主所見,農桑耕織題材走上瓷器畫麵始盛於康熙中期。諸位大神如有見到過更早時期的此類題材瓷器藝術品還望不吝告知,老漢很感興趣。
庭院雞鬥趣圖
自元朝青花瓷器開始,瓷器製作就此告別了單一色調的宋瓷風格,走入了絢麗多彩的繪畫瓷器新時代。這算是拜蒙元興盛打通歐亞大陸所賜,至使西域染料能夠走入華夏,自此絢麗多彩的繪畫瓷器才走上了曆史舞台。
元明以來,瓷器繪畫的題材大多以龍,獸,果葉,纏枝花卉,嬰戲以及宗教器物或者宗教人物為題材。無論是釉裏紅器,青花器還是五彩瓷器莫不如此,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明代晚期才有了改觀。當時社會上盛行小說曆史故事如三國,西廂等,生動活潑的人物故事繪畫走上了瓷器畫麵,豐富了瓷器繪畫種類。後世收藏也有所謂刀馬畫片珍貴於花卉山水畫片的講究。這期間,民俗市井勞動生產題材卻從沒有登上過瓷器畫麵,直到了康熙朝這種狀況才有了變化。
鄉裏圖
滿清入關以來,順治帝高度重視農桑耕織,這種執政風格延續至康熙並在康熙時期得到了加強。康熙三十五年,皇帝下昭重新繪畫刻印宋代流傳下來的禦製耕織圖,並將這一題材搬上了瓷器畫麵。從此,宮廷和民間都出現了此類題材。這時期,畫師們學習借鑒了西洋縱深等的繪畫技巧並結合中國的傳統畫法,利用顏色、褶皺等來增強畫麵立體透視效果。
農田耕作
滿清一朝曾出現過4個瓷器製作的興盛時期,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光緒皇帝。而光緒期的瓷器成卻遠遠比不上他的老祖宗們了,充其量隻能算是回光返照罷了。
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