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

由金融投資到財務自由,由財務自由到生命自由。
正文

ZT 中國基金經理與美國的基金經理大PK

(2021-02-27 20:05:08) 下一個

中國基金經理對比美國的基金經理,還是太嫩了!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18104 次)
  
 

投資不是青春飯。

華爾街流傳著一句話:投資像山嶽一樣古老。

但中國執掌 20 萬億資金的基金經理們,卻越來越年輕。

網紅基金栽了 !

節後第一天,正當數千萬新基民翹首企盼,節後天降大紅包時,暴跌 duang 一下,砸暈所有人。

原本,他們的意念盤是這樣(以茅台股價為例):

結果,慘跌成這樣:

數據顯示,2020 年湧入基金市場的投資者中,一半以上都是 90 後,甚至 00 後。這些年輕人正把娛樂精神帶進基金圈。

" 全世界最好的坤坤,不是蔡徐坤,而是張坤!"

不知道張坤是誰?你 OUT 了!人稱 " 基金一哥 ",公募基金史上首位千億級基金經理。瘋狂的粉絲們,甚至給張坤組建了後援會。

張坤隻是基金公司推出的眾多 " 流量明星 " 之一,在他身後,還有劉格菘、蔡嵩鬆、朱少醒、劉彥春等一批人。

與明星相比,他們不靠唱片,靠回報率吸引流量。

比如,張坤任期內最佳基金回報 740%,秒殺巴菲特。稍年長的朱少醒,更創下任期內最佳回報率達 2175% 的驚人紀錄。

▲圖源:天天基金網

創紀錄的法寶之一,是重倉押注某個板塊。

比如,張坤旗下最熱的一隻基金——易方達中小盤混合,十大持倉股如下:

▲圖源:天天基金網

前四大持倉股,清一水都是酒,占到整個盤子的 40%。其 " 孤注一擲 " 的程度,連許多小散都自歎不如。

再來看另一位明星基金經理蔡嵩鬆。旗下諾安成長混合基金,十大持倉股如下:

▲圖源:天天基金網

幾乎就是一隻半導體指數基金。

押注、集中持倉,最大的好處是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2020 年,白酒和半導體,都是最大的風口之一。

壞處是,跌起來,也很酸爽。這不,春節後就來了一波。

於是,很多人不幹了。

清華理工男出身的張坤,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 90 後粉絲,變起臉來比牛魔王還快:當初賺錢叫人小坤坤,如今賠錢叫人菜坤。

被年輕人追捧的張坤,自己也還年輕,投資年限不到 9 年。但在中國基金業,他已經算是老人。

換太平洋那頭,情況卻大不一樣!

論中美兩國的基金經理,有啥不同?

答:臉上的皺紋不一樣多!

在美國,當紅基金經理,通常長這樣:

而在中國,基金經理通常長這樣:

如果事先不告訴你,這是一場投資界大 PK ,你可能誤以為,自己點進了某大型娛樂活動的選秀現場。

皺紋的多少,直接體現在從業年齡上。

筆者用天天基金網的數據,做了個簡單統計:

總共 2502 位基金經理中,任職 10 年以上的 133 位,占比 5%;5-10 年,676 位,占比 27%;5 年以下,占比高達 68%,其中 500 人,也就是 1/5,任職不滿一年。

任職時間最長的嘉實基金王茜,17 年零 1 個月。

熱門基金經理中,富國基金朱少醒算是任職時間最長的,15 年。其他,基本都在 10 年以下。

年輕,曾是我們傲嬌的資本。在大數據中心、航天發射場……一張張年輕的麵孔,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但投資這個行業,年輕並不是優勢。

曆經 300 年錘打的華爾街,操盤世界上最大規模基金的,大多是耄耋老者,他們擁有數十年投資經驗,穿越過無數個牛熊周期。

福布斯曾評出 2020 年全球最富有 25 位對衝基金經理,排名第一的吉姆 · 西蒙斯,文藝複興科技公司創始人,今年 83 歲。

排名第二的瑞 · 達利歐,橋水基金創始人,今年 72 歲。

即便是以投資新興產業著稱的凱瑟琳 · 伍德,女版巴菲特,今年也已 66 歲 " 高齡 ",在中國已是奶奶輩的人。

幾年前,曾有人查閱 wind 和彭博社數據,對比了中美基金經理的平均年齡,結果顯示:

國內公募基金經理的平均年齡為 39 歲,而美國公私募基金經理的平均年齡為 54.9 歲,兩者相差近 16 歲!

造成當前這種局麵,有曆史的原因。

中國資本市場自上世紀 90 年代初創辦以來,至今滿打滿算,也隻有三十幾年,基金業更是 1998 年才正式啟動。

跟歐美動輒上百年的曆史相比,幾乎就是個小學生。

再加上,成功的公募基金經理人,特別喜歡另立門戶,轉投私募基金。最終,導致公募基金行業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新兵蛋子特別多。

新兵蛋子,業績就一定不如 " 老司機 " 嗎?也未必!

比如,按年化收益率來看,朱少醒、劉格菘、謝治宇等人,都在 24% 以上,超過股神巴菲特。

但從投資年限看,他們隻有巴菲特的零頭。自從 1941 年買入第一隻股票至今,巴菲特已縱橫股海 80 年。

國外有人對比了索羅斯和巴菲特的曆史戰績,時間起點是 1969 年。那個時候,中國大多數基金經理人還沒出生。

與之相比,中國當紅的基金經理張坤、劉格菘、謝治宇,從業年限都不超過十年,最長的朱少醒也隻有 15 年。

如果以 5-10 年為一個牛熊周期,他們基本上都隻經曆了 1-2 個。更多年輕的基金經理,甚至還沒嚐過熊市的滋味。

投資年限短,更容易創造出超越市場的奇跡。

上一個牛熊周期(2005 年到 2012 年),王亞偉曾帶領華夏大盤基金,在短短六年半裏讓基金淨值飆升 1189%,創造了一個時代的神話!

他也因此成為中國首個為基金持有人帶來 10 倍收益的基金經理。

讓王亞偉一戰成名的,是他超強的選股能力。

然而,自從 2012 年轉戰私募後,其頭頂的光環便迅速褪去,不但旗下產品業績不佳,甚至一度傳出虧到清盤的消息。

如今,城頭變換大王旗,90 後已經很少有人記得王亞偉,他們有了新的偶像坤坤。

幾乎就像曆史的翻版,讓今天的年輕人對張坤、劉格菘、蔡嵩鬆們津津樂道的,同樣是他們 " 超強 " 的選股能力。

但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 · 芒格曾經說過:好機會,做過了頭,危機四伏!

對比美國成功的基金大佬,坤坤們還要穿越更多的牛熊周期,才算是真正拿到了通往投資聖殿的證書。

與中國年輕人瘋狂追捧基金經理不同,曆經 300 多年的錘打後,華爾街上上下下正達成一個殘酷的共識:

靠個人能力持續跑贏市場,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於是,當中國新基民們瘋狂追求能人選股時,作為老前輩的華爾街卻在 " 去人化 "。

彭博社曾統計過美國股票基金的表現,結果發現:

2019 年,70% 的股票基金表現都不如標準普爾 500 指數。而且,時間拉得越長,表現就越差,15 年以上,90% 以上的基金都是跑輸指數的。

原因也很簡單,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

就連股神巴菲特,也在錯過貝佐斯之後,懊惱地說:" 我太蠢了,沒有意識到他能成功。"

或許是意識到,人類在投資決策上存在重大的短板和缺陷,當我們還熱衷於明星選股時,位於大洋彼岸的全人類的投資燈塔——華爾街,正在爆發一場革命。

2019 年,包括福布斯、彭博社、經濟學人在內,眾多權威的財經媒體都在紛紛報道一個裏程碑式的事件:

被動基金的規模,曆史上首次超過了主動基金。

彭博社在報道這件事時,用了一個詞:時代的終結!

什麽是被動基金呢?通俗講,就是指數基金,也就是不選股,直接複製指數的基金。

反之,主動基金就是相信自己能戰勝市場,主動選股、擇時。2020 年紅極一時的基金,大多屬於後者。

美國曆史上,也曾流行過明星選股,最著名的如彼得 · 林奇。

這個人類曆史上最傳奇的基金經理,曾在 13 年間創造了高達 29 倍的收益。然而,在人生最巔峰的 1990 年,他卻選擇了提前退休。

至於原因,他說:" 我希望避免一個悲慘的結局!"

無數人為林奇感到惋惜,但事後看,這簡直是一個英明無比的決定。因為,屬於明星基金經理的時代已過去。

有圖為證!

2001 年之前,明星選股(橙色線)占據絕對主流。那之後,大兵團作戰的主動基金(紅色線)開始異軍突起。

但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指數基金(淺藍線)一柱擎天。

表現在基金公司的規模上,2001 年之前,主動選股的富達基金,傲視群雄。而今,全球十大基金,七個是指數基金。

排名前兩位的貝萊德(BlackRock)和先鋒領航(Vanguard),旗下管理資產超 5 萬億美元,貝萊德更是高達 7 萬億美元。

規模,是戰績和被市場認可程度的象征。

如圖,在 2000 年以來的大部分年份裏,被動基金(紫柱)的收益都高於主動基金(藍柱),回撤卻比後者小。

更要命的是,隨著計算機技術,包括算力和算法的突飛猛進,基金經理正感受到來自人工智能越來越強烈的威脅。

量化交易、自動化交易逐漸在華爾街流行。

上世紀 70 年代初,還在紐交所交易大廳 " 跑腿 " 的瑞 · 達利歐,不得不靠大屏幕和股票行情機來獲取行情信息。

那之後,人類在股票交易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計算機、算法和指數編製機構。

英國《經濟學人》曾為此專門撰文感歎:當今的股票市場,已是計算機、算法和被動基金的天下。

2020 年全球最富有的對衝基金經理吉姆 · 西蒙斯,就是做量化交易起家的,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數學家。

市場、資金、技術……一切都變得與 20 年前不同,華爾街正迎來一個新的基金時代。

THE EN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