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笑

我和你,米和油,同住地球村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關稅重壓下中國這一行業率先崩盤,特朗普笑了?

(2025-05-12 16:14:31) 下一個

上次特朗普“意外”贏得大選,人還是“懵”的。作為美國史上第一位沒有公職沒有軍事背景的總統,他在黨內外支持度有限,雖然大話說了不少,但大事幹的不多。這次選舉特朗普大獲全勝“二進宮”,黨內是說一不二的“大佬”,政府裏是說二不一的“老大”,選舉前他是美國的,選舉後美國是他的。於是放飛自我,敢想敢說還敢幹,直接麵向世界開打關稅戰。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市場,進口總額比排名其後的4個國家加一起都多。所以想繼續“占美國便宜”的國家都退避三舍,唯有中國以關稅對抗,導致關稅飆升,兩國貿易停擺。

因為中美雙方的經濟模式的互補性很強,雙方都在承擔貿易戰的痛苦,所以在日內瓦會談才迅速達成協議各退一步。但是關稅仍然存在,仍然會對中國麵向美國的“外向型製造業”的產生毀滅性的打擊。要想知道會產生什麽後果,就得先捋一捋這個行業是怎麽來的。

中國改革開放前,出口製造業主要以手工製作為主,對美國的貿易基本等於零。

而美國製造業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占據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製造業產出,世界各國大量依賴美國商品,美國藍領工人的工資也成為世界第一。於是,那些低利潤勞動密集型的日用產品開始從國外進口。當時主要生產這類產品的香港和台灣人口有限,所以規模還沒有大到對美國製造業產生影響的程度。

當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時,陸續有“港商”“台商”拿著訂單來中國“試水”,催生了“兩頭在外”(原料從外進,產品在外銷)的“外向型製造業”。因為中國勞動人口龐大人工低廉,這種外加工製造業蓬勃發展,從“兩頭在外”逐步發展為“一頭在外”(原料本地生產)和外企貼牌製造。這種生產模式給外商帶來豐厚的利潤,所以外資不斷湧入,導致美國的低端產品製造業逐漸消失,並且逐步擴大到其他中高端產業。

對於美國來說,因為製造業外移,藍領工人失業率大幅度上升,底層入群規模擴大,導致美國經濟結構“生病”了。特朗普“醫生”開的藥方就是加關稅,想通過加關稅讓製造業回流。

對於中國來說,對外加工業可以脫貧但不能致富。外向型加工利潤低消耗大,賺不了多少錢。這就像蓋房子的民工賺個工錢,長工給地主種地賺份口糧一樣,處在利潤鏈的最低端。所謂的“外向型經濟”其實是“外國依賴型經濟”或者說難聽一點是“洋奴經濟”,哪天“洋老板”不高興,生意也就沒得做了。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靠對外加工製造業強大的。比如加拿大,具有龐大的汽車製造業,但卻沒有一個自己的汽車品牌。結果麵對美國關稅,汽車業立即麵臨倒閉危機。

所以中國提出“騰籠換鳥”“發展新質生產力”,開發和生產自己的產品。但是口號是口號,實行很難。因為給外國人加工賺的是“Easy Money”,啥也不用想,幹就完了。而且這種企業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誰願意自己砸自己的飯碗?

所以,改變中國製造業結構,靠中國自己很難完成。多虧特朗普打關稅站,即使是10%的關稅,基本就擠壓了這種產業的大部分利潤變得無利可圖。所以首先崩盤的是那些利潤微薄或貼牌生產的外向型加工製造業,這種企業將轉移到其他工資低沒有關稅的國家繼續生產。可以預見首先離開的是“外資”“外商”,然後是仍舊可以拿到國外訂單的“中資”企業。留下的是已經具有世界水平的製造業,隻能開發“新質生產力”,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改變,然後就是中國企業到國外建立自己的“外資”企業。

中國的外向型製造業是在美國的參與下發展起來的,所以與美國一定程度的“脫鉤”有利於製造業的轉型。如果轉型成功,世界上將會有越來越多中國品牌的產品,貿易逆差也會失去“代加工”的水份而變得越來越小,對中國和世界都是一件好事。

不管特朗普的打關稅戰的初衷是什麽,這個結果是他想要的嗎?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