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角度發掘曆史的盲點

專門講古而不論今,從新的角度發掘曆史的盲點
個人資料
咲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我大清的體製外愛國,有掉腦袋的危險,說一個真實的曆史案例

(2025-11-11 05:10:57) 下一個

故事的主人公叫吳英。吳英是廣西平南縣的一個讀書人,已經60高齡了。吳英讀了一輩子書,沒有考取什麽功名,平時就靠教鄉鄰的孩子讀書過日子。這人一老,思想就難免犯糊塗。他竟然想把工作學習之餘的思考形成一份報告,獻給乾隆帝,想要讓我大清更好:上陳時務以廣聖恩以固國本。

廣西離北京太遠,吳英身份卑微,自然不可能親自向皇帝建言獻策。於是,他就將這份報告呈給廣西布政使朱椿。朱椿翻看了一遍,發現吳英所獻策略,無非五條:備荒、鹽政、弭盜、種煙、減僧,都是一些中規中矩的民生建議。

仔細一看,卻發現了大問題。

吳英報告第一條備荒裏麵有這麽兩段:聖上遵太後之遺命,免各省稅糧,其德非不弘也,但其恩未遠,其澤未長雖曰租亦免,然田主征足,佃戶其敢抗而鳴於官乎?是聖上有萬斛之弘恩,而貧民不能盡沾其升鬥,甚可惜也。

裏麵居然兩次提到弘字。這可是犯了幹犯禦名的大忌。你可知道,當時的皇帝乾隆帝,名字叫做弘曆。除了他本人之外,天下任何人都不能提到弘字和曆字。就算必須提到,也要用其他諧音字替換。

清朝中期名臣陳宏謀,本來叫陳弘謀,就是因為避乾隆帝弘曆之名諱,這才改名叫陳宏謀。

一本建言獻策、人畜無害的報告,就因為兩個弘字,變成了冒犯皇帝聖諱、批評指責朝政的反動書籍。案子傳到乾隆帝麵前,他反複研究,最後決定:吳英本人判處淩遲;吳英兩個兒子、一個弟弟及兩個侄子,年滿16歲,被判斬立決;吳英家的女人及未成年者一律發配為奴。

說起來老吳確實冤枉,他一個體製外的人,哪裏能明白這些體製內的大忌?什麽字能用,什麽字不能用,他一個老秀才,哪裏知道?

完全是一付愛國之心。結果,就是掉腦袋的下場。

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你一個奴才,也配愛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