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夫話吧

談醫療、談養生、談人文、談人生 – 聽趙大夫怎麽說
個人資料
趙大夫話吧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熟悉而又陌生的民族:壯族

(2021-12-11 07:43:50) 下一個

在中國,有這麽一個少數民族,雖然大多數國人知道它的名字,也知道有這麽一個自治區,但是多數人對它了解甚少,與滿族,回族等漢化較徹底的少數民族一樣,在億萬人矚目的CCTV春節晚會上各少數民族的載歌載舞中也難見它的身影。這個民族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上, 曾有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和影響, 產生了無數風流人物, 單就近現代史而言,如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就是由它和漢族民眾共同發動的。其中蕭朝貴、韋昌輝、李開芳、林鳳祥等,就屬於這一民族。辛亥革命時期的欽防起義和鎮南關起義,是由該族黃明堂、王和順等人在孫中山領導下發動和指揮的。在共產黨方麵, 有協助鄧小平、張雲逸創建了左、右江根據地和紅七軍紅八軍的韋拔群以及開國上將韋國清等。至目前為止,中國最傑出的運動員李寧,因財而亡的中國最高級別官員成克傑以及著名歌手趙傳均出自這一民族。它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這就是壯族。

                                 

壯族,近2000萬人。主要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百色、河池、柳州四個地區,在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貴州省從江縣等地,也集居有壯族;還有散居在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 壯族居住的地方,基本上連接成一片,大部分聚居,也有相當一部分和漢、瑤、苗、侗、仫佬、毛南、水等族雜居。壯族分布地區,西北多山,如元寶山、九萬大山、都陽山、大明山、大瑤山和十萬大山等。中部丘陵起伏,素有“廣西盆地”之稱。壯族地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在攝氏20°左右,冬無嚴寒,南部夏季酷熱。四季草木常青,百花盛開,風景奇特瑰麗,有眾多的岩洞和地下河流的桂林,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之稱,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這裏多熱帶、亞熱帶作物,盛產水果,有甘蔗、香蕉、龍眼、荔枝、菠蘿、柚、芒果等。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
      

壯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從壯族聚居的柳江、來賓等地發現大量原始文化遺址,證明遠在舊石器時代的後期,這一帶就有人類居住。據古籍記載,最早居住在今廣西境內的有“百越”族群中的“西甌”、“駱越”等部落,今天的壯族就是由這些部落發展而來的。壯族的自稱有二十多種 ,如“布僮”、“布農”、“飾傣”、“布僚”、“布沙”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僮”。1965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建議,把“僮”改為“壯”。 壯語是中國的大語言之一,屬漢藏語係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南北兩個大方言,但語法結構、基本詞諜大體相同。壯語在壯族聚居的鄉村地區和部分城鎮仍普遍使用。南宋時,曾出現“土俗字”。這種文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 但壯文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沒有普及, 人民幣上印有用壯語文字書寫的銀行名稱和麵額。現在散居於部分縣城和城市的部分壯族人改以漢語為日常用語,不過城鎮壯族在壯族總人口當中比例不大,總體上以壯語為母語的壯族人仍然占壯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時,越來越多的壯族年輕人學會了熟練使用漢語文,成為壯漢雙語人口。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不穿長褲,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係著精致的圍裙。上衣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繡五色花紋,鑲上闌幹。下身穿長褲,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幹。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壯族住房最具特色的是“幹欄”式房子,稱為幹欄建築。它可分為全樓居式、半樓居式、地居式等幾類。一般都分上下兩層及閣樓等三部分。上層住人,多數為三開間,也有五開間和七開間的,進門是廳堂,廳後是火塘間,用作煮飯和取暖。樓閣在上層,多用於存放糧食。嚼檳榔是壯族的傳統習俗,今廣西龍州等地壯族婦女仍流行。有些地方,檳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尊老愛幼是壯族人的一種禮規習俗。在任何場合,不尊敬老人都被看成是沒有教養、缺乏道德的行為,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愛幼的明顯表現是社會輿論嚴厲虐待兒童行為。嬰兒的母親缺奶,村裏所有哺乳期的母親都樂意給嬰兒喂奶。客人到家先敬白酒一碗,客人不喝會被視為對主人失禮、不敬。


壯族人民在生活和生產領域裏還有許多禁忌。不管是什麽樣的禁忌,外人都不宜違禁,否則會引起反感,損害團結。例如不準用腳踩灶,也不能用器物拍打灶,這是普遍的禁忌。婦女生育未滿三周,禁止外人進入臥室。禁止在灶上煮狗肉;客人夫婦來家留宿,禁止同房等等。壯族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是“中元節”、“牛魂節”和“吃立節”。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這天,家家戶戶宰殺雞鴨並蒸五色糯米飯祭祖及其它野鬼。“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數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曆四月初八進行。這天,各家都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隻耕牛吃。據說,因為耕牛在春耕中被人們嗬叱鞭打而失魂,故立此節為耕牛招魂。壯族的主食以大米為主,次為玉米、芋頭及黑飯豆、白飯豆和綠豆等。壯族的豆飯、肉末粥、竹節燜飯都芳香可口,別有風味。壯族的節日食品顯示出濃鬱的民族特色,如色香味俱佳的五色飯、糍粑、油堆和沙糕;有外形奇特的各色粽子,吃法與眾不同的包生飯,金燦燦的粘小米飯,以及無論節日或平時都受歡迎的米粉。每年三月初三歌節,家家都做五色飯,吃五色蛋。 拌吃生血是桂西人喜愛的菜肴。做法是將帶熱氣的生豬血、牛羊血、雞鴨血倒入幹淨盤中,不停地攪動它,不使凝結,然後把加佐料炒熟的肉和下水趁熱倒下去,拌勻使血凝結即可食用。壯族人認為生血有營養,可增血補氣,非貴客難以享用到。壯族的酸魚和酸肉,烤整豬、紙包雞、烤整雞鴨等都是壯族人民招待貴賓和外國遊客的佳肴。

 

壯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和巨石、老樹、高山、土地、龍蛇、鳥類等。唐代以後,道教影響較深,鄉間有半職業的道公,人們經常請他們進行驅鬼、打齋等宗教活動。近代以來,一些外國傳教士到壯族城鎮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發展教徒,但影響始終局限於部分城鎮居民。

 

壯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製,與漢族通婚現象較為普遍。過去婚姻由父母包辦,但婚前戀愛自由。現在戀愛的方式有拋繡球、打木槽、趕歌圩、對歌等。壯族結婚儀式豐富多彩,有的地區女子步行出嫁。平果“布隴”女子佩刀出嫁,天峨縣白定一帶新郎到女家娶親,有的是新郎和伴郎到女方寨子對歌,對贏了才能娶親。廣西桂西壯族地區還保存著一種古老的“入贅”風習。“入贅”即男子要嫁到女子家去生活。即使家裏兒女皆全,也甘心情願把兒子“嫁”出去,將女婿招上門來。在喪葬上,壯族一般為木棺土葬。部分地區有“揀骨重葬”的習俗,即人死埋葬若幹年(一般為三年),將遺骨揀出,投入瓦甕(又稱金壇)內密封再葬。

 

壯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曆史悠久,特點突出。如花山崖壁畫,大約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曆史,主要分布在廣西西南部左灑兩岸的峭壁上,已經發現有五十處。以寧明縣花山崖壁畫最為著名,畫麵長達百餘米,高四千餘米,有一千三百多個人像。人像最大的高三米許,小的約三十厘米,間有銅鼓、銅鑼和動物的形象。筆調粗獷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壯族先民的社會生活情況。銅鼓,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目前僅廣西出土和收藏的就有五百麵以上。銅鼓的類型很多,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徑達一米以上。重量小者幾十斤,大者上千斤。鼓麵有浮雕的花紋飾物,鼓身有花紋圖案。用途曆來說法不一,有軍樂、民樂、祭樂、以及權力財富的象征等等說法。壯錦是壯族婦女獨創的手工藝品。以棉紗為經、絲絨為緯。經線一般為原色,緯線用各種彩色,織成種種美麗的花紋圖案。可用作被麵、台布、背帶、圍裙、手提袋等。壯族的民間文學有神話、童話、故事、傳說、歌謠等。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壯族地區歌多歌美,到處都可聽到嘹亮悅耳的歌聲。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弦的歌詞。傳說唐代有個著名的女歌手劉三姐,創造了悠揚的聲調,寓意深遠的歌謠,歌頌人們從事勞動和愛情的幸福,揭露反動統治者的殘暴,因而至今仍得到各族人民的傳頌。解放以前,集體唱壯歌的特定場所叫“歌圩”。“歌圩”是定期的,各地圩日不一。到圩日時,遠近幾十裏內的青年男女,都盛裝匯集於此,對唱山歌,以表達愛情,進行社交活動。 壯族民間常用的樂器有嗩呐、蜂鼓、銅鼓、銅鐃、銅鑼及笙、簫、笛、馬骨胡等。壯族的舞蹈有“舂堂蹈”、“繡球舞”、“撈蝦舞”、“采茶舞”、“扁擔舞”、“銅鼓舞”等等。舞蹈的特點是主題鮮明,舞步雄捷,詼諧活潑,感情逼真,時而激昂慷慨,時而纏綿悱惻,充分體現了壯族勞動人民的倔強和愛憎分明的性格。壯戲是壯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綜合性藝術。壯戲又可分為師公戲、北路壯戲、南路壯戲數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滿池嬌 回複 悄悄話 你和你這個同學 顯然不知道 民族這個詞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

簡單得很 發表評論於 2021-12-12 11:01:44
我有一個壯族同學,他說以前就是漢族,他的壯族是解放後政府給的。
簡單得很 回複 悄悄話 我有一個壯族同學,他說以前就是漢族,他的壯族是解放後政府給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