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世紀中國臭名昭著的惡霸地主,劉文彩與周扒皮齊名。作為橫行鄉裏、作惡多端,十惡不赦、罪惡累累的大惡霸地主代表,以劉文彩故居改造的“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接待觀眾達5000萬人次,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國家的全部人口。“收租院”的泥塑大大小小共114個,一個個栩栩如生,無言地訴說著劉文彩當年所幹的種種壞事與罪惡 – 從小鬥放貸、大鬥收租、私設地牢、草菅人命,到喝人血、吃人奶……。複製的泥塑曾在北京中國美術院展出,引起新聞界的關注。中央電視台曾以此題材為藍本,赴大邑縣劉文彩地主莊園拍攝了紀錄片“收租院”,該片大獲成功,解說詞也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此後,泥塑“收租院”漂洋過海,到日本、加拿大等多國展出。
在改革開放後,有觀點認為,劉文彩在當地事實上發展了西康地區經濟,並為西康的初等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且經常接濟窮人,當地人稱他“劉大善人”。西康省在劉文彩發達的時期受到了大額捐助,是西康至今為止發展最快的時期。
如何評價劉文彩這一曆史人物,眾說紛紜。
1. 劉文彩其人
劉文彩,(1887年-1949年10月17日),字星廷,漢族,四川成都大邑縣安仁鎮人,民國時期川西地區著名的大地主以及商人。1921年,其胞弟劉文輝當川軍旅長,駐紮宜賓,劉文彩先後被委任為四川煙酒公司宜賓分局局長、敘南船捐局長、川南護商處長、川南禁煙查緝總處長、川南捐稅總局總辦、敘南清鄉中將司令等職。
1948年初,劉文彩兩度吐血,被診斷為肺結核。1949年10月17日病情惡化,病逝於成都雙流縣地界。1958年,劉氏的墓葬被一隊青年工人挖開,屍骨被拋到雜草叢生的河灘上,下落不明。
2.冷月英與劉文彩的水牢
劉文彩的水牢,被很多中國人熟知。之所以,至今人們還知道這座水牢,是與冷月英的宣傳離不開的。相關資料顯示,冷月英專門做憶苦思甜報告,至1977年為止,她作報告1000場,聽眾達到1000000人次以上。
1911年4月,冷月英出生在彭山縣謝家鄉的一山村。她5歲那年,迫於家庭經濟困窘,被父母賣給徐姓財主當丫環,後來逃出財主家,開始長達8年到處流浪的生涯。
有一年,才13歲的她討飯到了邛州,打聽到父親的下落後,便輾轉到新津縣找到父親,其父卻叫來一媒婆做媒,把她嫁給了大邑縣唐鎮鄉(現唐場鎮)的冷春廷,從此,“冷吳氏”成了她“妻隨夫姓”的俗名。
由於冷家十分清貧,難以維係全家生活,她隻得去大地主劉文彩的侄兒劉伯華那兒租幾畝田耕種。1943年秋,恰逢大旱,稻穀減收,交不起租穀,她被劉伯華家丁關進劉家年久失修、積水成災、就像“水牢”一般的牢房裏。最後,其夫托人求情,花了不少錢,才把她贖出來並抬回家。
之所以讓冷月英出名,是因為一次宣講會。1951年,冷月英說起了自己被關在“水牢”裏的事情。“1943年,我因欠了地主劉伯華(劉文彩的侄子)五鬥租穀,剛生孩子三天,就蒙上眼睛拋進了劉家水牢關了七天七夜……”以後,“冷月英坐劉文彩家水牢”的故事流傳越來越廣,引起全國轟動。
1954年元月,大邑縣舉辦“農業合作化”展覽,以實物模型為主,配以圖片解說,他們根據劉伯華是劉文彩的親侄兒,提出“冷月英坐劉文彩家水牢”的設計方案,得到了主管部門認可後,籌辦人員就按設想“布景”。
1958年,劉氏莊園陳列館建館時,主管部門根據1954年的設計方案,給本來空空如也的地下室灌上水,仿製了鐵囚籠、三角釘等刑具,以及血水、血手印,然後向社會開放,以它無聲的恐怖接待來自四麵八方的觀眾。
冷月英也開始由愛國勞動模範一變而為“憶苦思甜活教材”,到處聲討劉文彩的“罪行”。她常常在演講時字字血聲聲淚,台下聽眾也隨之淚流不止。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冷月英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她一度成了全國憶苦思甜的“典型代表”,一個在民國時期被川西大地主劉文彩剝削迫害的“時代記憶”,也因為這個,人們稱她為“冷媽媽”。
冷月英被視作新舊兩個社會對比的典型,她相繼獲得剿匪英雄、援朝標兵、勞動模範、互助組帶頭人等殊榮,先後當上了大隊支書、農場場長、農業社主任、公社黨委副書記,上世紀60年代又擔任大邑縣、溫江地區的負責人。
3.水牢的真偽
粉碎四人幫後,開始有人對水牢的真偽提出了質疑。
從1981年開始,陳列館派出專人采訪了70多名知情者,翻閱了大量文史檔案。經過一年多的奔波,水牢人證一個也沒找到,物證同樣不見蹤影。莊園陳列館向主管部門送呈的《關於“水牢”的報告》稱:綜合我們掌握的材料,可以初步肯定“水牢”是缺乏根據的。
1988年,四川有關部門終於下達了“水牢恢複為鴉片煙庫原狀”的複函。於是,地下室的水抽幹了,鐵籠搬走了,地下室門口掛上一塊“鴉片煙室”的木牌。
原來所謂的“水牢”,其實是個潤煙池。劉文彩曾大量販賣煙土(鴉片)。大煙怕幹燥,每當大批煙土運進後,需要放在水池上,以確保質量和分量。所以,潤煙池分成兩層,上麵放鴉片,下麵放水,用來保證鴉片的濕潤。
3. 安仁中學與文彩中學
四川省大邑縣安仁中學地處大邑縣城南10公裏的川西名鎮安仁鎮,是一所曆史悠久、規模宏大、教學質量高的完全高級中學。始建於1942年。學校占地150多畝,建築麵積3.5萬平方米,綠化麵積5.5萬平方米,教學樓、綜合樓、運動場、校園電視網絡、多媒體網絡、程控電話網絡一應俱全,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優美,藏書豐富,教風嚴謹,學風純正。現有教職工237人,教學班61個,在校學生3700餘人,住校生3100餘人。
其實安仁中學這所名校,原名是“文彩中學”。創建人正是這位惡霸地主劉文彩。
1941年春天,大邑縣政府第三科(相當於教育局)科長張緒英召集縣裏士紳商量辦學事宜。因為劉文彩當時有錢,所有士紳都推舉劉文彩作為籌建新學校的發起人。修建安仁中學很多士紳都投了錢,劉文輝也出了不少銀子。當時完全是按照一所大學規模建設的。學校設計者,就是當年修建華西壩建築、桑園機場的著名建築師。因此,在安仁中學傳統建築風格中,透露出西方建築美學的精髓。學校從1942年開建,直到1945年3月才建成,耗資3.5億法幣,相當於當時的200多萬美元,這項投資遠甚於新老公館。據說,此後的劉文彩,大抵上也就是一個花架子了……。
40幢古色古香的建築構成完美的建築群落。其建築規模,在當時四川同類學校中並不多見。是當時四川規模最大的以中式建築為主、一次性建成投入使用的中學。中學建成之初,就擁有了圖書室、禮堂、音樂室、實驗室、儀器室等設施,學校操場就有了標準400米跑道,這裏的教學設施在全省中學中是最齊全的。施工中難度最大的是建大禮堂,它長28米,寬23米,麵積約650平方米,房頂不見一根橫梁,全用鋼材焊接,取樣於華西大學禮堂。在當時的四川境內,在其不凡的氣勢和工藝的先進上,這兩個堪稱姐妹的禮堂均獨領風騷。
在學校的開學典禮上,四川省教育廳長郭有守評價道:在現在全省的630多所學校裏,綜觀規模和形式,“私立文彩中學”當數全川第一校。清王朝的最後一名探花商炎夔是成都人,題寫了校名。
劉文彩在學校建成之後,刻碑明示:學校成立之日,劉家不再對校產有擁有權和使用權。
自1945年建校以來,幾經波折,於1966年停課,於1969年停辦,於1970年被撤消,至1977年才恢複初中招生,1979年完全恢複建製,變更校名叫安仁中學。
學校規模最大時,達到學生4000多人,60多個班,教師三百多人。49年前,該校共畢業學生七百餘人,他們中,有些進入大學繼續深造,有些留在地方,成為各個領域裏的人才。若以官本位社會一個通行的價值標準看,他們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位,在八十年代曾擔任成都市的副市長。而以成就看,當屬長期供職於機械部科技司的彭學鑫先生了,幾十年來,他為建立我國機械工業用鋼體係,並為解決汽車製造、石油化工、礦山發電等大型成套設備所急需的新材料,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大邑縣檔案局的鐵櫃中,至今保存著兩份完好的材料,一份是收條:
今收到
劉董事長文彩捐來:
一、校產一千畝,合國幣八千萬圓正;
二、校地一百二十五畝,合國幣一千六百二十萬圓正;
三、校舍四十六幢,計二百二十四間,合國幣二萬萬三千萬圓正;
四、圖書一萬一千四百二十一冊,合國幣二百六十四萬二千圓;
五、理化儀器一百二十三件,合國幣六十四萬圓;
六、體育設備,合國幣四百二十萬圓;
七、校具,合國幣一千五百四十餘萬圓;
八、衛生設備,合國幣一百二十萬圓;
合計國幣三五0二八二000圓正。
此據
文彩中學校長高樹元
三十四年六月
另一份,是國民黨中央教育部發給劉文彩的花邊獎狀:
獎狀
14735號
四川省大邑縣劉文彩捐助私立文彩中學國幣三億五千零二十八萬二千圓,照捐資興學褒獎條例之規定,特授興學一等獎獎狀。
此狀
教育部長朱嘉嘩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三月
4.如何評價劉文彩
劉文彩既不是毫無瑕疵的大善人,也不是無惡不赦的惡霸地主,他應是集善惡於一身的極其複雜的人物。他的惡主要是劉文輝稱雄四川時,其出任其弟的糧草官,橫征暴掠,加重了四川百姓的負擔。但這個“惡”的責任人,應首推劉文輝,其次才是劉文彩。但是其弟起義後,又出任新中國的政府高官(解放後,劉文輝曆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國家林業部部長,1976年病故),這個責任就落在了劉文彩身上。這一點劉文彩也冤、也不冤。
他的善舉,絕不是敷衍,而是真心的,也是下了血本的。按照邏輯去思維,很難想象一個橫征暴掠、殘害百姓、無惡不赦的惡人會不惜巨資,慷慨出手興辦教育。
竇文濤的“鏘鏘三人行”曾是自己每日必聽的節目,可惜停播了。他主持的節目全方位地介紹了劉文彩這一複雜的曆史人物。片子中既不避罪、也不掩功,應是比較公道的一個片子。更難能可貴的是劉文彩的兒子、侄子、眾鄉親、文彩中學畢業生、“收租院”泥塑的創作者、紀錄片“收租院”解說詞作者及曆史學家等也都出場。請聽這些人眼中的劉文彩到底是什麽樣的。
自陳勝吳廣到水滸造反再到太平天國,包括兩把菜刀起家殺了
稅務官的賀龍。
共產黨說什麽階級鬥爭完全是挑撥離間,普通農民和普通地主富農
是一對兒共生體,互相依存。
劉文彩壞的時候,剛好是政府官員,
劉文彩好的時候,剛好是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