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出一個名人並不奇怪,如果一個地方連同周邊區域,名人輩出;而且這些名人,分屬不同領域、政黨或派別,他們甚至影響了整個國家的發展進程、進而名垂青史,這個現象就值得研究了。江西省萍鄉市就是這樣的地方。本人不是孤陋寡聞之人,何況又是地理、曆史愛好者,但實話實說,以前雖熟悉張國燾、秋收起義、安源大罷工,但還真沒聽說過這個距自己家鄉1700公裏之遙的萍鄉。幸虧結識我家領導,否則無緣近距離了解這一塊曾經影響整個中國的熱土。
萍鄉市是江西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江西西部。市境東北界宜春市,東南鄰吉安市,西臨湖南省株洲市下轄的醴陵市,北與湖南省瀏陽市接壤。地處羅霄山脈中段低山丘陵區,武功山綿亙市境中南部。全市總麵積3,831平方公裏,人口190.11萬,市人民政府駐安源區。
一、曆史沿革
遠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三苗族在萍鄉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息。西周時,萍鄉屬揚州,春秋屬吳國,戰國為楚地。
漢時屬豫章郡宜春縣地。
三國吳帝孫皓於寶鼎二年(267年)設立萍鄉縣,縣治設蘆溪古崗。
元元貞元年(1295年)萍鄉由縣升格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州改為縣。明清均屬江西省袁州府。
民國3年(1914年)屬廬陵道。民國15年直隸於省。民國20年,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屬第二行政區。
建國後屬南昌專區,1959年1月,南昌專區改名為宜春專區,萍鄉屬宜春專區。
1960年9月,撤縣設市,由宜春專區代管。
1970年3月,萍鄉為省轄市。
二、文化特征
整體上看,萍鄉文化既是贛文化的組成者和繼承者,同時因特殊的地理環境,受湘文化的影響很大。
贛文化的主要特點是:戀於溫飽、安分守故。從曆史上看,江西是富饒的地方,很少有戰亂,人民基本上可以自行解決吃飯的問題,又因東、南、西三麵環山,北臨鄱陽湖,所以形成了贛文化的特點,平淡如水。
湘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湖南的地理特征和江西極其相似,東、南、西都是大山,北麵洞庭湖,它的文化特點卻是做什麽事都爭第一,做壞事也不想得第二。這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表現得尤其淋漓盡致,轟轟烈烈。
可以說,萍鄉文化是贛湘文化的結合集大成者。它們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相互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萍鄉文化。
從另個角度講,萍鄉是江西省內湘文化氣息最重的一個城市。萍鄉人對兩省的心態相對複雜,文化、交通及民間認同更偏於湖南。如遇子女報考大學、畢業分配、安家置業、尋找工作之類,大多數萍鄉人在長沙和南昌間,會選擇長沙。湖南人對萍鄉也很友好,湖南台數十年如一日曖昧地播報著這個臨省小城的天氣預報。
三、萍瀏醴(萍鄉、瀏陽、醴陵)
萍鄉與湖南的瀏陽、醴陵接壤,三地合稱萍瀏醴。三地山水相連、民風相近、文化相容,在這塊土地上發生了一係列震驚中外的事件,也產生了眾多影響中國的傑出人物,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重大的事件,諸如被稱為辛亥革命預演的萍瀏醴起義、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秋收起義等。
從瀏陽走出去,走向全國,乃至走向世界的佼佼人物中,曆史傑出人物有譚嗣同等;政治軍事的有胡耀邦、王震、王首道、宋任窮等;文化藝術的亦有歐陽予倩、婁師白等,學者鴻儒黎介壽、黎鼇等。
醴陵也是名人輩出,共產黨方麵有李立三、左權、蔡申熙、宋時輪、晏福生等;國民黨方麵有程潛、陳明仁、何健等。
萍鄉的名人包括張國燾、凱豐、孔原、吳運鐸、甘祖昌、王六生、王林等。
晚清時,隨著萍鄉煤礦的開采,萍鄉成為中國最早的重工業基地之一,進而在國共兩黨的曆史上,均起到過重要作用。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於1906年12月發動了萍瀏醴起義。萍瀏醴起義是中國同盟會成立後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安源礦工6000餘人參加起義,隊伍發展至3萬多人。這是太平天國起義以後中國南方爆發的一次範圍最大的反清革命鬥爭,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922年9月,劉少奇、李立三等在此領導了舉世聞名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萍鄉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同時也是秋收起義的策源地。
五、萍鄉的行政區劃及各自代表人物
萍鄉市有五個區縣,分別是安源、湘東、蘆溪、上栗、蓮花。
記得深愛自己家鄉的嶽父,有一次自豪地說:在遵義會議後,中央的十幾個政治局委員中,有兩個萍鄉人。當時對凱豐並不了解,私下裏一查,還真是如此。當時的一個贛西小縣,居然在中共領導層中有兩位政治要人 – 張國燾和凱豐,而且這兩人屬不同派別、互不隸屬,實屬罕見。
下麵這個照片是中共領導在延安時的合影。
張國燾(1897年11月26日-1979年12月3日),字愷蔭,又名特立,出生於江西省萍鄉縣(今萍鄉市上栗縣金山鎮山明村)。
我家領導的老家就在上栗縣的長平鎮。上栗人在萍鄉是最有特點的人,主要體現湘文化中的蠻。上栗人敢說敢幹,對萍鄉文化貢獻突出,典故最多。"頓同吾頓"這四個字,是"五四"文化運動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方言,是上栗文化的最大體現。上栗人的代表張國燾最能體現"蠻"的精神。
張國燾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直至今天,他仍是眾多軍迷及曆史愛好者常常談論的人物;至於他的是非功過,後人的評價可能更合適。有幾點大多數人的看法,還是基本一致的。
1. 張作為北大學生,北京學生聯合會講演部長和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幹事,是“五四”運動的最重要學生領袖之一;
2. 張是黨的主要締造者之一,100年前嘉興南湖的小船上,這位操著上栗口音的人宣布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勝利閉幕”。
3. 張是八一南昌起義主要發起人之一,是紅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
4. 張曾是毛一生中,最具威脅力的對手。毛在1960年10月曾對來訪的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說,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1935年的長征途中,在草地與張之間的鬥爭。
5.張的回憶錄“我的回憶”,雖書中對毛有諸多的不敬,但仍被公認具有極高史料價值,在國內早已出版並公開出售。本人就曾在90年代,在北京阜成門北一家書店買過此書。這一點李誌綏先生的書就不敢恭維了。
6.張的投蔣,是他一生最大的昏招,此後他實質性地退出了中國的曆史舞台。應該公道地講,張這方麵的操守確實不及陳獨秀。陳出獄後,堅拒國民黨給的部長職位,寧可窮死也沒低頭。陳被開除,是因為在黨內另組派別“托派”,是不同於張的,所以張確實屬於叛黨;但張的叛黨不等同於叛國,這一點與汪精衛截然不同。汪與蔣爭權失敗,投降日本人,組南京政府,屬漢奸行為。而張降蔣時,屬國共二次合作抗日之時,那時兩黨屬友黨。
由於張國燾的問題過於複雜和敏感,家鄉的人有時也很無奈。在萍鄉博物館,陳列了張的部分照片和事跡。在我家領導的母校 – 萍鄉一中的校史中,有一欄專門介紹知名校友,知名和不知名的介紹了一大堆,卻唯獨漏了這位最知名的,在中國近代史中有重要地位的校友。
10幾年前,上栗縣發布的消息顯示,由湖南省有關單位設計的張國燾故居修繕方案已正式出爐。上栗縣政府決定擱置爭議,投資560多萬元修繕張國燾和胞弟張國庶故居,預計到2012年將修複完工並對外開放,該縣力圖將其打造成重要的名人旅遊景點。後來不知何故,此事不了了之。
張國庶(1905年9月24日—1930年7月5日),別名張訓年,張國燾的胞弟。1923年考入萍鄉中學(現萍鄉一中)。1924年冬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上半年入黨,並擔任萍鄉黨小組組長(隸屬中共安源地委領導)。1927年初,由中共湖南省委選派,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春,張國庶從蘇聯歸國後,化名周之德,擔任黨中央派往上海各區巡視員。在中共中央第112次常委會上,根據李立三、羅登賢的提議,黨中央批準,任命張國庶為新一屆中共江西省委書記。
1930年5月27日,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張國庶等50餘人先後被捕入獄。張國庶被捕後,得知他是省委書記,又是張國燾的親兄弟,於是軟硬兼施,想從他口中得到更多的“機密”。張國庶始終堅貞不屈,嚴守黨的秘密。張輝瓚惱羞成怒,親自下令處決張國庶。1930年7月5日,張國庶被敵人裝進麻袋沉入贛江,壯烈犧牲;其妻晏碧芳被砍去頭顱“暴屍三天”。1986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張國庶夫婦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張國庶英勇犧牲,卻長期沒有被黨和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張國庶犧牲時采用的是“周之德”這個化名,家人根本不知道,找不到他為革命犧牲的證明材料;二是他是黨的大叛徒張國燾的弟弟,大叛徒的弟弟死了往往不會引起人們重視;三是說他有“叛變行為”。
後經萍鄉籍的“大特務” 、原調查部長孔原(後文將講述)調查取證、多方奔走,楊尚昆(與張國庶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班同學)、程子華、馮文彬等分別出示證明材料,1986年11月20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張國庶夫婦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沉默了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遺案終於得到了解決 。
(三)湘東人 – 凱豐
湘東人受湘文化影響最深,以聰明著稱。湘東人在萍鄉經濟發展中作用重大,成功人士多,影響大。凱豐是湘東的代表人物。
凱豐(1906年2月-1955年3月23日),原名何克全,黨的前期領導人之一,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
何克全1925年畢業於萍鄉中學後,考入國立武昌大學(今武漢大學),1927年並被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1930年,何回國後加入中共,化名“凱豐”(開封的諧音)。曾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政治局委員,中宣部副部長及部長等職。
凱豐在青史中留名,與以下事件有關:
1.在著名的遵義會議上,凱豐極力為博古、李德辯護,他挖苦毛說: “你懂什麽馬列主義,頂多是看“孫子兵法”、“三國演義”打仗!”他的話極大傷害了毛,給他留下難以愈合的傷痛,以至於後來很多年,毛依舊提及此事。
2.毛思想的最早提出者之一。
3.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集者之一,會議請柬上僅署毛和凱豐倆人的名字。
4.是著名抗戰歌曲“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的詞作者。目前該歌是國防大學的校歌。在重大節慶,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60周年國慶閱兵以及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中,該歌曲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軍樂團演奏曲目之一。
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凱豐詞,呂驥曲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
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鬥,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
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
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我們是抗日者的先鋒!
歌比人紅,歌比人更有名。不知道凱豐的人不少,但不知道這首歌的人不多。事隔80多年,這首歌仍朗朗上口,毫不過時,難怪國防大學選為校歌。無疑這首歌還會唱下去。這也充分證明了湘東人的智慧和才華。
安源是湘贛文化的交匯點,又是萍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的文化特點就是集大成、受大益。孔原身上體現了安源文化。
孔原(1906—1990),原名陳鐵錚。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入黨。
建國後,任海關總署署長。1951年主持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海關法。1957年後曆任中央調查部常務副部長;部長,後曆任對外貿易部副部長、國務院外辦副主任、總參謀部二部政委、總參顧問、解放軍軍人協會副會長。孔原長期從事調查、情報等秘密工作,不少萍鄉人笑稱他為“特務頭子”。他的公開資訊並不多。
孔原的兒子孔丹是知名紅二代。另一位知名紅二代王軍退休後,孔丹接班,掌管著名的中信集團公司多年。
孔原夫婦與鄧夫婦"集體婚禮"時的合照
吳運鐸(1917年1月17日—1991年5月2日),出生於安源煤礦。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入黨。曾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長、機械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
吳運鐸是新四軍兵工事業的創建者和新中國兵器工業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吳運鐸撰寫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鼓舞了一代代青年人。前蘇聯人民在莫斯科高爾基大街14號建立了“中國保爾紀念館”。1991年,吳運鐸被命名為全國自強模範。2009年,吳運鐸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2019年9月25日,吳運鐸獲“最美奮鬥者”個人稱號。
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是本人家庭經文革浩劫後,殘存的少數幾本書之一。閱讀過幾遍,印象很深。
(六)蓮花人 – 甘祖昌
蓮花人以執著、肯幹精神,對萍鄉文化的豐富發揚起著重大作用。蓮花人認準的事,不達目的不回頭,三頭牛也拉不回。甘祖昌將軍就是一個代表。
甘祖昌(1905年3月23日—1986年3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蓮花縣人,被稱為“將軍農民”。1926年參加村農民協會,1927年入黨,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建國後,甘祖昌曆任新疆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兼供給處處長,兼財務處處長,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1957年,甘祖昌在辭去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的職務後,帶著家人回到闊別20多年的家鄉,從此開始了29年的“農民生涯”。
甘將軍是將軍中的特例,他的事跡曾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影響甚大。雖然我不知道他是萍鄉人,但他的事跡印象很深。
(七) 蘆溪人 – 王林
蘆溪是我家領導的家鄉,她的家位於縣城的人民西路上。沿著人民西路,從她家往西,過了縣二中,大約100米的地方,有一座深宅大院,並被這座院子的主人冠以“王府”,那就是被全國人民津津樂道的“氣功大師”王林的住所。
王林屬俗界人士,他本不該與上麵這些人列在一起。但他作為地道的萍鄉蘆溪人士,又曾經給全國人民的視覺造成重大衝擊,成為一時的談資,故加以介紹。嚴格地講王林的事跡不具備史料價值,但確實有現實意義。
家鄉人對王林的評價比較多麵,即使在家庭內部,意見也不統一。稱其功法神奇者有之;稱其樂善好施者有之;稱其心黑斂財者有之。總之,大多數家鄉人對其敬而遠之的態度:大師風光之時,沒多少人覺得臉上有光;東窗事發後,大多數人也沒拍手稱快,平靜而待之。
我家領導曾目睹王林做功法。王林是俗文化的產物,自然上不了大的台麵。如何評價王林也著實不易,王林瘋狂斂財確實不假,但也曾樂善好施,醉心於地方公益事業。有關他的故事,以後將專門講訴。
(八)武功山
蘆溪境內的武功山,近年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一年一度的武功山帳篷節已成為了驢友們親近自然、相互交流的一個重大節日。2013年,武功山帳篷節照片入選美國《時代》雜誌年度全球“最驚奇照片”,在來自全球各地的128幅入選照片中,一張武功山第六屆國際帳篷節的全景照片赫然在列,有力佐證了萍鄉武功山帳篷節的全球影響力。
武功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新近獲此資質)、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其位於江西中西部,萍鄉、宜春、吉安三市交界處,地處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北段。主峰白鶴峰海拔1918.3米。武功山作為江西省西部旅遊資源最為豐富的大型山嶽型風景名勝區,由七大景區組成,總麵積183平方公裏,總規劃麵積385平方公裏,森林覆蓋率88.1%。可從東、南、北三個方向進入,由萍鄉方向進入的金頂、九龍山、發雲界、羊獅幕4大景區,麵積71.6平方公裏,規劃麵積為130.5平方公裏。
武功山曆史上曾與衡山、廬山並稱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廬尾武功中”。 景區內自然形成了“峰、洞、瀑、石、雲、鬆、寺”齊備的山色風光,區內10萬畝高山草甸綿綿於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之巔與巍峨山勢相映成輝,堪稱天下無雙;峰頂神秘的古祭壇群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被譽為華夏一絕;氣勢恢宏的高山瀑布群、雲海日出、穿雲石筍,奇特的怪石古鬆、峰林地貌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巨型活體靈芝等景觀令遊人歎為觀止;武功山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4—16℃,夏季最高溫度為23℃,低於同期廬山、黃山氣溫,是良好的避暑勝地。武功山動植物繁多,有動物200多種,植物2000多種,被中科院專家譽為天然動植物園。
下麵這個視頻,介紹了武功山曆史及美景。看完後,您認為是什麽水平?
要想活得正常,保持人性,遠離共產黨。
張下半生在港加之間漂泊,和死於文革的中共領導人相比,如果張是一個小富即安的平民百姓的話,那肯定是要慶幸於當年出逃的決定了。
但是對於張這樣的梟雄,他的內心肯定對於半輩子當一個經常為糊口而奔波的寓公,是不平衡的。
更可能是其一生中唯一的智招。 懸崖勒馬,幸莫大焉。 閣下認為 劉少奇, 林彪,彭德懷, 高崗, 饒漱石,陳昌浩, 李立三,黃敬 等等 在“中國的曆史舞台”上過得好嗎?
到1966年, 張一定是慶幸自己的 “昏招”。 “毛在1960年10月說,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1935年的長征途中,在草地與張之間的鬥爭。” 幾乎可以肯定,張連1956年都未必活下來,更不必提1966年了。
文章寫的不錯,文筆很好,功課做得不少。但思考問題的能力,好像需要在高度,深度和廣度幾個方向多做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