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兒時故鄉的春天

(2022-02-27 08:20:46) 下一個

兒時故鄉的春天

僅以幾行淚水記述兒時故鄉的春天, 試以短文紀念我的先人們

出縣城東行約十裏就是名叫十裏甸的村莊, 稱其村莊, 但有幾家店, 賣些農家所需日用品, 還有修修補補, 服裝裁剪的店麵, 得益於莊前有一條橫貫東西連接縣城和第二大鎮的土公路。 五十年代中期開通了長途汽車, 公路邊多了一個招呼汽車站。從十裏甸向北約莫一裏路, 就是大何家莊, 顧名思義, 上溯到古代, 何姓應是莊上大姓, 到上世紀五十年代, 僅有的幾戶何姓人家已淹沒在逾千人口的大莊。 這就是我兒時的故鄉。

在城市化的浪潮衝擊下, 大何家莊化作了街道, 變成了工業園區。 兒時的足跡, 祖先們耕耘勞作的地方連帶他們的人生已經深埋於地下。 國家的朝代更替書寫於曆史, 地方的重大事件記述於縣誌, 村莊的變遷兒孫輩已無印象, 再往下就無人知曉了,就這樣消失於曆史的長河中。

故鄉的土地養活了我整整十八年春夏秋冬,高中雖然進了省立中學,住進了縣城,但周末總會走回父親和弟弟身邊,直到考入大學,離開了家鄉。時代已經遠去,但一件件, 一樁樁往事宛如昨日, 曆曆在目, 穿布鞋, 走在鄉間土路的日子, 回想起來是那麽親切。

 

一年之計在於春

五十年代初, 故鄉仍延續著數千年的小農經濟, 剛按人口分到土地的農家們在各自的土地上辛勤耕作, 寄望於豐收, 供養全家生活。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故鄉, 溫暖, 雨水陽光充足, 一年可收獲兩到三次。 農家的致富之道,辛勤勞作,種地經驗,和土地計劃缺一不可。 二十四節氣指導著農民的田間管理,但真正懂得二十四節氣的有經驗的老農屈指可數, 於是多數農民都是跟風播種,灌溉, 收獲。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種秋收就是這個意思。 別以為國家有經濟計劃, 集體才有生產計劃, 五十年代初農民家庭也必須有種田計劃。 全家的全年口糧, 要求的公糧, 豬羊牛的飼料, 依據當年的產量,農家要安排好秋播和春播的土地,選好夏糧和秋糧的品種。 經過寒冬的休養生息, 開春,故鄉村民們開始忙碌起來,給秋播的麥苗施肥,春播莊稼。 那時沒有現代人想象中的拖拉機,播種機。耕地無非人拉犁, 或牛耕地,耕牛遍地走顯得誇張, 但隨處可見確是事實。施肥則靠肩挑背扛, 用木製單輪小推車推送,不知如今這種木輪小推車在博物館是否還能見到。

在農業廣泛使用化肥之前, 流行著一段順口溜, 豬多肥多, 肥多糧多, 糧食產量有賴於草木灰和人畜糞肥。 家中養豬的多少, 豬養的好差, 影響著農家的貧富。 農曆年前賣豬過年是千百年來的習俗, 春天來臨仔豬買賣市場一片興旺, 豬種的好劣更是關係到本來就很脆弱的農家經濟。 和種地一樣, 積累養豬經驗是農家致富法寶。 兒時的我,對父親的農活幫不了忙, 隻能幫助看看家門, 照看弟弟, 春天到來時隨堂姐四處打豬草, 挖野菜, 彌補豬飼料的缺少和家中口糧的不足。

到了1954年, 故鄉農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從開始時的互助組,初級合作社, 進而發展到自然村的高級合作社,1958年形成了有多個自然村組成的人民公社。 土地統一規劃使用, 勞動力統一調配, 出工記工分, 孩子多勞動力少的家庭得到了更多照顧。 春播時光, 農戶的耕牛實行了有賞使用,農活依舊, 但冬春青壯年勞動力多了興修水利的任務。 原先不規則分布的眾多小溝小河紛紛被填, 每隔一段距離新開挖出灌溉, 運輸, 養殖兼顧的規則布局的大河。

 

青黃不接

在作家詩人的筆下, 春天是芳草鋪地, 百花盛開,  兒時故鄉的農家可沒有這樣的浪漫情懷。夏收秋收下來, 繳足公糧, 餘下的是全家全年口糧, 和養豬的飼料。 按人口均分了土地, 但同樣土地, 有些經驗豐富經營有方, 生活顯得優裕, 有人家孩子多, 勞動力少, 又計劃不周, 生活就會拮據, 特別是莊稼歉收的年份, 糧食不夠吃 在春天就會凸顯出來。

青黃不接是人所皆知, 廣泛應用的成語, 如人才的青黃不接是言人才斷層, 但不是人人知曉它的原始出處和本義。 青, 是指莊稼青苗在地, 黃是成熟了的莊稼。 春天, 農民上年的舊糧用盡或將要用盡, 而新糧尚未收獲, 這時就會全家挨餓, 隻能以野菜, 樹葉充饑, 更有甚者討飯為生, 饑荒年份為甚, 它凸顯了幾千年來農民生活的嚴峻一麵,直至我兒時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時有發生, 我也親曆過春天挨餓的滋味。

直至五十年代中期, 中國的農民還是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 時至今日, 農業的現代化徹底改變了農村, 改觀了農民的生活。

期望農民生活的“青黃不接”從此永遠絕跡, 但後代不應忘記,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曾經經曆過日子。

 

鄰裏守望相助

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的左鄰右舍, 別看他們常為現代人眼中的一丁點事情吵架, 但真需要互相幫助的時候也毫不含糊,在那還是集體化之前的單幹年代, 村民們的互助已是常見的,是自願的, 實際上也是必須的。村上養有牛的戶數不多, 多為較富裕的農戶。秋播春播時的牛是最繁忙的, 耕完主人的地, 就被借出去, 報酬也就牛的飼料而已。 牛忙不過來的時候, 隻能人拉犁了, 請吃飯兼換工是常見的互助模式。對勞動力缺乏, 特別是困難戶, 鄉鄰也總會幫忙把地種上。

在青黃不接的時候, 在災荒年份, 故鄉有些農戶生活發生困難,鄰裏總會守望相助, 出手相救。 大戶人家會少量贈送, 多數出借,以鬥計量, 夏收或秋收後償還, 也有以工換糧度過難關。

 

後記

我從故鄉農村走來, 我親曆了兒時的農家生活, 我目睹了父輩謀生的艱難。 可以想見,我的,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是怎樣度過了他們的一生。

如今, 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極大改觀了我們的生存條件,我們是幸運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