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言世

小說,詩歌,散文,文學評論,菜譜,還有雜耍
個人資料
by心言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利用無知和恐懼製造謠言——“馬可安”是物理學博士還是心理學博士?(ZT)

(2015-12-27 10:36:35) 下一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f950d0102e8tl.html

利用無知和恐懼製造謠言——“馬可安”是物理學博士還是心理學博士?

(2014-01-08 08:15:32)
 

編者按:“近日,一個名為《為什麽突然發生大麵積持續霧霾?》的帖子被熱傳,於是很多人開始討論所謂‘核霧染’可能對人體產生的影響。雖然討論很熱烈,但相信真正仔細讀過的整篇帖子的人並不多,大多數討論都集中於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關注點而挑選的隻言片語上。 ”這是英德市人民政府網站上轉發的一個帖子。

昨天晚上我接到一個朋友轉來的帖子,向我求證。我一看就知道是胡說八道,但考慮到自己並不是“物理學博士”,因此隻是勸朋友不要轉發,耐心等待政府或科學家出來澄清。奇怪的是,直到今天早晨,都沒有看到多少人出來澄清,隻找到英德市人民政府網站的這個帖子。個人認為,英德市人民政府網站做得好,因此再轉發這篇帖子,希望能夠發出一點正能量。

  大麵積霧霾是核汙染,真的嗎?

http://www.yingde.gov.cn/info/96767 

近日,一個名為《為什麽突然發生大麵積持續霧霾?》的帖子被熱傳,於是很多人開始討論所謂“核霧染”可能對人體產生的影響。雖然討論很熱烈,但相信真正仔細讀過的整篇帖子的人並不多,大多數討論都集中於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關注點而挑選的隻言片語上。

 

至於為什麽沒有看完,很簡單:涉及的知識太多,看不懂。我耐著性子讀完,發現其實根本不是內容上有多少難點,而是作者根本沒有多少邏輯可言:把能想到的稍有關聯的事情都扯到這篇帖子裏,給人一種涉及的內容很廣的印象,拉開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從而讓讀者產生莫名的佩服感;同時,因為邏輯上銜接不到一塊,讀者普遍沒有耐心讀下去,隻好簡單翻看一下其中的結論,認為有這麽大段的討論證明一個結論,可以說明結論是合理的。

 

個人認為,這種編造謊言的手段是成功的,這篇帖子應該是研究傳播學,尤其是研究謠言傳播的很好的範例。至於帖子的作者“物理學博士馬可安”顯然是杜撰出來的人物,如果博士論文寫成這樣,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拿到博士學位。肯定有人不服氣,認為帖子隻是展示了一種可能,邏輯不嚴謹不能表明事實不正確。那麽,我可以負責任地回答:這是我見過的事實錯誤最多的帖子,幾乎每一段都至少有一個槽點,隨便數數也至少有20個槽點可以讓我們盡情地去吐。我大致歸了一下類,選出與結論密切相關的兩個關鍵點展開討論:

 

鈾礦和煤礦在同一地點,但不是在同一地層,更不是煤和鈾混在一起

 

原帖的“故事”起因於在內蒙中部的鄂爾多斯盆地大營地區發現的一個鈾礦[1],按照原帖的說法,是因為燃煤的輻射過高才發現了“伴生”的鈾礦,也就是說原帖作者認為是先有了多年的煤礦才找到的鈾礦。實際上隨便查一下新聞就知道,大營地區的鈾礦和煤礦是同時發現,而且主要是由於中央地質勘探基金提出了“煤鈾兼探”的思路,才在發現煤礦的同時“順便”發現了鈾礦[1]。

 

當然,這個“順便”是有理論基礎的。鄂爾多斯盆地的地層中石油、天然氣、煤、砂岩型鈾礦共存早已經不是秘密,國內石油/地質/地調係統和核工業係統對此早已做了多年的研究,相關的資料和論文數不勝數。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才有了“煤鈾兼探”的思路,這樣每次勘探時隻需要在地層中打一個鑽孔就可以同時勘探兩類資源,可謂事半功倍。

 

這所謂的“共存”也不是幾種我們想象的幾種資源混在一起區分不開。“共存”隻是二維空間上的共存,隻是說在某區域的地下存在有這幾種資源。而地下的岩石是經過物質多年沉積、擠壓、變質等過程之後形成的,由於沉積其上的物質隨著時間的變化可能會有所變化(例如有的年代是岩漿侵入,有的年代是風沙或石頭碎屑沉積,有些年代可能有土壤和生物的殘留),從而使地下的岩石形成了分層的結構,即地層[2]。一般而言,越深的地層形成的年代越久遠。而煤礦、鈾礦等分別屬於不同的地層,幾者之間有著明顯的界線。

 

在鄂爾多斯盆地,煤礦主要分布於侏羅係下統的延安組及以下地層中,而鈾礦石則主要分布在侏羅係中統的直羅組,在煤礦地層之上[6]。這兩個組的厚度都在300米以上,不會出現原帖所說的越挖越深沒有限製的問題,就算出現,也不可能在采煤越挖越深的情況下采出鈾來。而且,從形成的機理看,鈾礦石主要是火成岩,也就是說鈾礦的形成與火山噴發的岩漿關係密切,而煤炭則主要來自於植物殘體的轉化。兩者截然不同,當然不太可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地層中。因此,所謂“煤和鈾礦石混在一起,難以分開;更有許多鈾的成分滲透到煤之中”就純屬無稽之談。

 

當然,原帖中所說的火電廠周邊輻射高的情況的確存在,這是因為形成煤的樹木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從土壤中吸收少量的鈾和釷等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殘留在植物體內並最終分布到煤礦中。但是,火電站都是具有除塵設施的,因而這些元素大多是留在燃煤剩下的殘渣中並被專門處理,而不是擴散到大氣中[3]。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估算,天然本底輻射產生的人均年有效劑量是2.4 mSv,燃煤電廠輻射產生的人均年有效劑量當量為1.0~1.5 mSv。我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規定公眾受到的年有效劑量當量不能超過1 mSv,而我國電廠的人均有效劑量當量基本都低於0.5 mSv [4,5]。也就是說我國目前的燃煤排放放射性元素的整體水平還不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

 

至於後來作者計算的那2.5億噸就更可笑了,鈾礦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盆地的邊緣[6](這次發現的大營鈾/煤礦就在邊緣地帶),而作者估算時顯然認為整個盆地隻要是有煤的地方必然有鈾了。假設真如作者所認為的,大批的鈾資源已經成為大氣顆粒物飄散在空中了,中國處於中緯度西風帶,下風向的韓國、日本甚至美國恐怕早已經接收到了中國飄去的“核霧染”了吧?

 

在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後,東亞諸國早已經加強了對核汙染的監測。若中國真的輸送了大量的鈾汙染到鄰國,我們的鄰居們為什麽一點反應都沒有呢?為什麽那麽多天天組織各種抗議活動的環保NGO也完全不知道這件事呢?難道世界上所有人都還被蒙在鼓裏,隻有原帖作者這個極度聰明的人洞悉了真相?環境汙染事件不是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監聽計劃,隻要事情發生並產生大規模影響了,根本不是禁止個微博搜索就可以遮掩的。

 

霾不是霧,水汽不是最重要的

 

原帖作者不止混淆了煤礦、鈾礦開采的內容,後麵關於霧霾的一些事實更是混淆得一塌糊塗。

 

光說煤和鈾當然聯係不到霧霾的問題,如果聯係不到霧霾,僅憑“中國上空漂浮著大量放射性粉塵”這種誇張的論斷不足以讓人信服。於是原帖作者不得不繼續歪曲概念,炮製出“放射性粉塵是大麵積持續霧霾的主要原因”這一結論。

 

霧和霾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霧主要是大氣中飽和的水汽凝結在大氣顆粒物上的小液滴,因為低溫條件下水蒸汽的揮發能力更差,所以霧常常出現在相對低溫的夜晚和淩晨。而且,隨著太陽出來溫度升高,凝結在大氣顆粒物上的水再次揮發到大氣中,所以霧消失了。

 

而霾則是指由於大氣細顆粒物(PM2.5)濃度升高而導致的能見度下降的現象。PM2.5具有相對較強的吸光能力,從而能夠降低大氣的能見度,這個特性與水汽沒有關係,而且霾也不像原帖作者所說的可以在太陽出來後一揮發就消失掉的。當然,PM2.5可以吸附水汽,從而加重霾的吸光效應,導致能見度的進一步下降。

 

換句話說,有些情況下霧和霾的界線並非十分分明,霾可以看作是細顆粒物含量高霧。由此可以看出,形成霾的關鍵在於細顆粒物,而不是水汽。我國目前時常出現的大麵積霧霾主要是由高濃度的PM2.5造成的,這個有環保部的空氣質量監測結果作為依據。

 

既然水汽不是主因,那原帖由水汽產生的種種討論就沒有基礎了,什麽“威爾遜雲室”效應也就沒有依據了。(威爾遜雲室效應這個詞估計是原作者杜撰的,因為威爾遜雲室隻是威爾遜人為製造出來的一種實驗設備,並非什麽物理定律。)

 

此外,粉塵是指直徑小於75微米的大氣顆粒物,而PM2.5是指直徑小於2.5微米的大氣顆粒物,原帖作者將工地粉塵與霾做比較也是不合理的。工地粉塵主要是大粒徑的顆粒物,而大粒徑的顆粒物本身就對能見度的影響不大。將“粉塵”、“霾”和“霧”混為一談,可見原帖作者根本不懂關於霾的最基礎知識。

 

總結:混淆概念是謠言傳播的基礎之一

 

從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出,原帖作者的整個論述都集中在對兩個關鍵概念的混淆上:將“煤鈾兼探”曲解為煤與鈾混在一起無法分開;將PM2.5對大氣能見度的影響曲解為水汽對大氣能見度的影響。正是因為把很多並無關係的事物用混淆概念的方式聯係到了一起,才使原帖看上去像一篇有理有據的文章並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實際上,原帖討論的基礎是不存在的,得出的結論也必然是可笑的。把不相幹讓人想不到但聽上去又有相近之處的事物聯係到一起,是相聲把聽眾逗笑的手段之一,我們就當是在聽一段相聲吧。

 

參考文獻:

  1、http://www.kms88.com/news/html/2012/1105/214183.shtml

  2、夏邦棟. 普通地質學. 北京:地質出版社.

  3、尹連慶, 宏哲. 燃煤電廠粉煤灰放射性汙染影響及其控製管理技術研究. 電力環境保護, 2007, 23(1): 55-57.

  4、李鳳翔, 金光宇, 張建洲, 劉德劭, 方棟, 劉原中. 61個電廠燃煤和灰分中的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其對環境的輻射影響. 輻射防護, 1987, 7(4): 259-272.

  5、王峰淩. 西安市燃煤電廠對周圍環境的輻射影響研究. 碩士論文: 陝西師範大學, 2008.

  6、吳柏林. 中國西北地區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鈾礦地質與成礦作用. 博士論文: 西北大學, 200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