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言世

小說,詩歌,散文,文學評論,菜譜,還有雜耍
個人資料
by心言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短篇小說的美學基礎

(2013-03-04 07:05:33) 下一個

短篇小說的美學基礎

心言

讀者評價一篇小說,常用的評語一是故事感人,二是文字美好。二者皆離不開一個共同的基礎,這就是小說的美學基礎,尤以短篇小說為最,因為篇幅的限製,一篇小說好與壞,往往幾分鍾十幾分鍾就一目了然。短中長篇小說中更受歡迎的也是短篇小說,一個故事讀下來不費時,不留牽掛。寫得好或令人讚歎,或令人回味。現在網上的文學作品當中,有極少一些可以算是佳作;一些題材則嫌老套比如愛情故事,這方麵的作品實在是太多了,要有突破不容易;大部分網上的小說有可能乍看覺得還可以,仔細讀則問題百出,或故事的邏輯不通,或選材平庸。
 
要把小說寫美,首先要有美好而不落俗氣的故事題材,然後為其搭配細節,勾畫語言,為故事的氛圍描繪景象,進而讓故事在一個美好的意境中升華,也就是讓生活升華。這樣日常生活的體驗和累積是絕對不可或缺的,而且隻堆砌生活繁節也是遠遠不夠的,能否於一個短小的故事中讓生活升華至關重要。比如我寫的“婆婆”,如果沒有結局裏婆婆拿出平時的積蓄要兒子兒媳為孫女買鋼琴這個情節,這篇小說可以說是平平庸庸,但是奶奶為孫女買鋼琴這個願望可信與否呢?答案是明顯的,而且有了這個結局故事就升華到感人的一層。名家名著當中,這樣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哪怕是一個悲劇,一個淒美的故事,其中的美學內涵也是隨故事而展開,漸而達到高潮。相反,如果隻是單純地複製生活,哪怕故事編織得再曲折複雜,讀起來不僅了無新意,反而讓人覺得做作。小說的選題又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什麽要寫這個故事?試圖用這個故事告訴讀者什麽?”“如果要刻畫一個人物,那麽這個人物與其它小說中的人物不同之處在哪裏?他或她在這個故事中的角色是什麽?”短篇小說篇幅的緣故,試圖製造一個出人意料,或者感人至深,或者引人思考回味的結局對小說的成功至關重要。
 
短篇小說講的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故事說完了就應該結束了。這樣如果隻是堆砌情節而了無新意的話,故事就無法把生活升華。也就是說,觀察了生活之後還要提煉生活。這方麵可能用意識流的寫作技巧舉例比較恰當。意識流用得恰當應該是含而不漏,讀者隨故事的敘述評論而思考,進而加深對故事(或作者意圖)的理解。當然有些意識流小說可以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不等於沒有完整的思想和邏輯。意識流用糟了就讓人讀來好像如墜雲霧,語言的散漫無章讓人無所是從,根本就不知道作者要說什麽。這樣的小說可能語言優美,但是缺少美的內涵。一般來說,寫作基礎不夠深厚,對生活的觀察不深入細致的時候,往往有人會借用意識流來代替必要的細節描述。另一種情況,缺乏對生活的深入體驗卻硬要編造複雜的故事,結果小說的細節會顯得累贅繁複。
 
小說的語言文字應該服從故事的需要,不一定任何小說都要用華麗的詞匯,如果是為了在一個有限的篇幅之中營造一個高雅優美的意境,詩一般的詞匯會有幫助。如果敘述一個感人的故事,樸實無華的語言則更容易打動人。從短篇小說的角度考慮,不妨初稿後把一些可有可無的語言詞句拿掉,如果拿掉後對小說的故事完整性沒有任何影響的話,就不應該再加回去。一個再短小的故事,都要有可信的細節,盡管情節是虛構的。符合邏輯的東西才會喚起美感,相反則不容易打動讀者。既使寫純消遣性的故事,不真實的細節會造成情節的不合邏輯,結果讀起來漏洞百出。
 
短篇小說中人物的刻畫完全可以寓於故事之中,一篇小說是否有美感往往隻看其中的人物塑造就一目了然了。一個僵硬的人物不可能出現生動的故事,千篇一律的人物內外特徵也不可演繹一個具備特質而又感人的思想。古今中外的經世之作中這方麵的例子很多。比如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女人,和鄧友梅的“那五”,這樣的人物寫出來,就是那些個故事中獨特的人物,否則就不會有那樣的故事。這方麵的培養一要靠讀,二要靠練。初學寫作的時候,我一般有時間會走到街頭巷尾,觀察周圍一些有特徵的人物,然後像畫家速寫那樣把人物用文字描述出來,再看是不是這個人物,我所熟悉的名著上麵的描寫好在那裏,我的語言特點在哪裏,怎樣逐漸培養自己的語言風格。同樣,景物描寫也是這樣練習的。這樣反複練習的結果是對人物的特徵捕捉比較敏感,而且逐漸習慣後對生活的觀察也敏感起來。
 
任何一個故事,無論長短,有了人物的心理思維的描述才會有故事內在的美。否則故事隻能停留在膚淺的表麵。對小說人物的心理解剖事實上也是對生活的解剖。這方麵的培養一是來自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和總結,二是盡可能讀一些必須的心理學書籍,在日常生活的矛盾衝突中,試圖站在對方或者第三者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而不隻局限於狹小的自我。這樣的故事才會全麵可信。當然,既使是長篇小說,受文字的限製也沒有必要任何角色都要付予心理描述,這要看你這個故事寫的是什麽,這個角色在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他或她的心理思維對你寫的故事是否有必要。這方麵,國內的理論比較強調麵麵俱到,事實上麵麵俱到的第一個壞處就是一看就知道故事是編出來的,所有的伏筆,曲折和結局往往看了幾段幾章後就一清二楚了,結果故事沒有任何可讀性。
 
小說的美學基礎,歸根結底是作者的生活基礎,心理學和邏輯學基礎。一方麵要學會觀察生活和思考提煉生活,另一方麵是不斷地學習。有些作者可能故事寫得好但是邏輯上過不了關,這就需要補邏輯學的課了;有些故事可能邏輯上一環扣一環,但是情節枯燥呆板,這就需要跳出框框走入生活了。更重要的是,寫小說本身可以是消遣,但是隻要把文字獻給讀者,就要對生活負責:讓小說有一份美感,讓生活有一個升華,讓讀者有一聲共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