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3 (89)
2015 (90)
2016 (140)
來美國讀博士,成敗都會影響一生
心言
九八年去西北國家實驗室開會,聽說哈佛大學化學係的一位博士生自殺了。這是那位教授自殺的第五位博士生,那位教授也是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的。感慨之餘我寫過一篇短文,“想幫一個人,讓他來美國讀博士;想害一個人,也讓他來讀博士。"現在網上已經找不到了。
其實,科學技術被商品化以後,人們以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就一直被名利所侵蝕著。學生因為壓力過大走向極端雖然鮮見,但是導師濫用權力,對學生利益的侵犯的事情是屢屢發生的。人們一般看到一篇論文學生署名在前,指導教授居後的事實隻是對一般沒有重要意義的文章。教授們樂於這樣做,一是為了爭取後續經費,二是學生答辯之前必須有起碼一篇論文發表。但是,真正有重要意義的論文是不可能太順利的。第一,由於導師自己對研究沒有把握,擔心引起爭議後不僅無法發表,更怕得罪同行以後申請經費評審遇到麻煩。其次,導師倘若了解這樣的文章的重要性的話,卻未必是學生之福。因為從此這樣的學生出去以後大半可能還是在短期裏繼續同一方向的研究,也是成了他申請經費的競爭對手。這樣,越是重要的文章他就越不敢發表,因為哪怕獲得諾貝爾獎,學生的成名絕不是瓜分他一次獎金,而是今後研究上所有可能的經費。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做學生的最好結果也是導師玩弄手段讓同組的其它學生來寫。如果那個學生知趣的話,把導師的名字寫在前麵,事情不了了之,這樣原來搞出結果的學生倒可以僥幸畢業。如果那個學生不知趣把自己的名字放前麵,引發爭議的話就要看這個導師心腸到底好壞了,因為原來搞課題的學生畢竟翅膀還沒硬起來,這時他趁機一腳把這個學生踢走絕對留不下什麽把柄。稍好的,就是利用這個機會自己拿過來寫,這樣就名正言順地把研究成果據為己有了。因為從道理上講,導師才是真正的主要課題研究人員,研究生是排不上去的。再好點的教授就是直接和搞這個課題的學生談,告訴他為了將來申請研究經費他必須要同意導師署名這前。
我本人就見到過這樣的教授,他坦白給自己的學生講了自己第一署名的"重要性"以後,允諾立刻幫那個學生申請綠卡,畢業答辯和找工作也都給那個學生提供方便。但是,導師給自己學生找工作能提供什麽方便呢? 當然是讓學生畢業以後立即搞別的東西。但是,這樣的教授現在的學術圈裏已經算是很好的了。他畢竟沒有讓學生半途而廢。
事實上,學生在搞一個課題時,在對這個課題裏麵的東西認識上完全是可能超過導師的,但是,就整體的科研能力,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入的程度等等,在不獨立做課題以前沒有那樣的經曆和思維方式的升華,都不可能超過自己的導師。更不要說在學術圈子的人際關係了。但師生間形成這種畸形的關係,說到家還是現在的科研體製。假如一個科研領域裏,提供經費的隻有那麽一兩個機構,每年的預算早就劃好隻有那麽多,該給誰多少也基本有了底數的話,那麽,將來出現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的話,就勢必打破現狀。
我很喜歡提起物理界的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就是約翰巴丁一組在超導理論上有了突破之後,他知道這個發現會獲得諾貝爾獎,就大方地讓當時還是做博士生的約翰施利佛和博士後裏昂庫柏署名在前。雖然他們那個時代科學研究的空氣還比較純淨,但是,他這個舉動對他個人的影響,絕對不是隻拿了一筆獎金的三分之一。那樣的決定意味著他的這兩個學生在以後的幾年裏也要從同一類研究經費裏和他競爭,起碼分享,而不是立即開辟一個領域。巴丁的舉措,我的猜測是和他本人在貝爾實驗室的一段經曆有關。當時,他們的固體物理實驗室的研究氣氛非常好,大家的關係也非常融洽。他在注意到固體表麵效應以後在晶體管的基礎研究上取得了突破,但貝爾實驗室的律師們申請專利時忽視了他那個固體物理實驗室的主任肖克利,結果引起肖克利一係不滿的舉動,不僅嚴重打擊巴丁,更把當時固體物理實驗室的幾個人都搞分裂離開了。其實,這個衝突暴發以前肖克利讓巴丁調查一下按他原來場效應的想法為什麽搞不出晶體管,直到巴丁驗證出他的想法是對的,但是忽視了固體的表麵效應,那時他們的關係也還是很好的,肖克利對巴丁的這個結果也是認可的。可惜律師們在申報專利時的疏忽,引起一場物理界的巨大風暴,更不要說對貝爾實驗室的直接影響了。巴丁的出走,一是他早就有了搞超導理論的想法,二是的確被肖克利搞得根本無所事是。
巴丁成就了兩個年輕人的故事,是非常令人推崇的。其中庫柏曾經是楊振寧老先生的博士後,正是巴丁向楊老要搞理論物理的人,楊老送去了才跟自己一年的庫柏。超導理論裏庫柏對就是這個年輕學者提出的。那時還在做學生的約翰施利佛是在課題進入僵滯期時,在紐約乘地鐵時突然受到啟發,想出了庫柏對在基態下向同一個方向流動的數學公式,立即回到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向巴丁說了他的想法,BCS超導理論這才算是有了雛形。
從巴丁,庫柏和施利佛的三人組合到今天科技的商品化和追名逐利,變化何其顯著。
說到巴丁和肖克利的恩怨,我想就便提一下中文媒體對楊老和李政道前輩關係的扭曲和炒作報導。對這些事情,其實任何人想做評論的話,首先要了解事實,其次就是要尊重當事人。巴丁和肖克利的衝突,誰對誰錯都是明白確實的,但是在這兩個人生前基本上沒有其它人罔做評論。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是尊重他們,讓他們還有改善關係的餘地,更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出安寧的個人發展空間。肖克利的才華也是非常卓著的。他居然出於對當時專利申報不滿,一個人孤立奮鬥,搞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商用晶體管。以後也做了很多高質量的研究。如果有人出於其它目的,把他們倆人放進是非圈裏炒作的話,真正的意義會是什麽?
由做學生從事研究談起,我還想再提到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就是從十九世紀初物質結構發現以來科學進步的幅度。人們可能會泛泛而論,以為近兩百年來人類對科學技術的掌握已經很多了,但是我想不妨這樣問一句,自物質結構的發現以來,科學呈飛躍式的發展還有哪些? 我覺得有必要指出,如果人們隻按目前對物質結構的了解程度來繼續對地球資源瘋狂掠奪,進行浪費性的低效益開發的話,那麽不僅地球資源遠遠不能滿足今後五十年裏人類生活的需要,而且相應的環境變化也足以把人類推向無法生存的邊緣。意識到這樣的危機以後,什麽所謂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如果人類世界隻受金錢利益驅動的話,那麽瀕臨滅絕的命運將不是遙不可及。
Actually,念書無用.
新年快樂!
糾正一下,那位教授隻獲得過一次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