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的世故
(2007-12-05 13:07:57)
下一個
“色戒”的世故
心言
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樣一個影片,何以無法釋懷。
沒有人鑽進張愛玲的頭腦裏找出她寫這篇小說的原因,或者張愛玲根本就沒想過讓人們理解她寫這個小說的原因。也許她要證明"女人愛上一個人"是不需要原因的,也許她要釋放出一段他人無法理解的感情經曆,甚至也可能她就有這段時間的閑遐,總之她是寫了這樣一個短篇小說,幹燥平淡得到家了,也沒有奢望若幹年後會被炒熱,導演苦心演繹成一個電影,在華人圈裏激起這麽大的波瀾。
小說“色戒”的立場是中性的,愛國的人可以說可憎,做的人也可以說事出有因,殺害無辜的人也可以說不得不為。如果電影開頭沒有抗戰的背景,給人的印象也不會差出幾分。無論讀這個小說還是看這個電影,首先心裏產生的是沉重無比的壓力。因為我們這個民族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沉重的曆史,一個自唐玄宗"安史之變"直到抗戰戰爭勝利一千二百多年以來,萎靡不振,內憂外辱的曆史。如果換一個題材的話,也許心裏就會平靜很多。
不必要多說,沒人還會留戀在“色戒”裏那種民族意誌精神的消沉。可是這樣一個影片,何以被暴炒得如此火熱,令這麽許多人稱道? 假如沒有經曆過像張愛玲這樣的感情瓜葛,你會理解這樣的小說這樣的電影嗎? 況且原創中始終沒有一個字一個細節來顯示其苦衷。那麽人們熱衷炒作和稱道的究竟又是什麽呢? 商家受營利動機驅使,眼睛盯住的是消費者的荷包;政客有野心指使,希望人民不分良莠,一旦天下大亂即圖其便,可是普通人民呢,你願意再回到任人宰割的處境中去嗎?
中國人要的是什麽? 中國用一千多年任人宰殺的犧牲換取的和平不容易。國人無論是誰,隻要還承認自己是華夏子孫,就不能否認,今天的自尊沒有國家實力的強大來支撐,根本就是癡人說夢。隻有一個崛起的中國,才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希望。但是,崛起之路何其艱辛,梢有不甚就會前功盡棄,迷入險境。從每個人自身來衡量,我們做得好嗎? 今後該怎樣做才會避免重蹈覆轍?
看看我們樂以稱道的經濟繁榮吧,每個行業隻有四五家台商港商的企業靠雇傭低廉的勞動力和超額消耗低廉的資源,加上政府的外貿補貼和能耗補貼,還有對這類企業的低稅收政策換取外匯。難道他們當真是中國經濟的支柱嗎? 他們對資源掠奪性的開采和浪費,對環境肆虐般的汙辱將會帶來的長期影響是什麽? 靠什麽來彌補? 而且遠遠不止這些,偷工減料濫用有毒原料在國際上造成的惡劣影響,居然還要全體華人替他們背黑鍋!中國經濟發展能依靠他們嗎? 中國產業技術的更新進步能指望他們嗎? 中國社會風氣的好轉,中華民族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壯大能指望他們嗎?
商家要什麽呢? 他們的營利,如果放在正常穩步的大環境裏,苦心經營,薄利累積就不容易了。反而,一本萬利的商機,沒有浮躁奢侈的社會風氣是根本做不到的。說穿了,如果炎黃子孫們人人養起情婦來,那時不計後果的消費才是驚人的,也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華人圈裏今天對奢侈的追求和花費與東南亞金融危機前何其相像!這就有了“色戒”的炒作!
以犧牲一個民族進取向上的精神作成本,中國何時得以崛起?何況同時還伴隨著各種政治團夥的蓄意誤導,人人不把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用放在首位。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句名言:“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決不失去莎士比亞。”
中國人在幹什麽,為了什麽要犧牲自己立身的文化根基?
是的,隨著國門的打開,電影業也要與國際大片競爭。但是, 這不等於把醜的,低級的東西硬行打扮包裝成美的,然後再惡意炒作。況且,“色戒”起初就以性場麵,性虐待作為噱頭,難道這也美嗎?
單就這個電影來說,導演李安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盡力要加上一些情節,力求給觀眾一個王女愛上易的原因。但是,受原作的局限,加上商業片在時間上的限製和製造爭議來炒作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兩岸在價值觀念上的差別,把王易同去取鑽戒使王女體驗到愛改成王女獨自看鑽石的驚喜,對大部分華人來說簡直就是徒勞的;況且,王女第一次與易在黑暗中相遇幾秒鍾就得出“易不像人們說的"這個結論不僅不合乎邏輯,往下按這條愛情線路來發展也是前後矛盾,破綻百出。這樣,盡管整個影片看來基本流暢,場景,音樂,尤其是演員們的演技出神入畫,但一個嚴肅的曆史背景是不容許被粗糙扭曲的。看了這個電影,隻有一點令人惋惜,那就是湯唯的演技。以她的實力,早該有更大的影響力了。可惜一直不被人知,直到這個年紀,再不奮力一搏,藝術生命就可能結束了。
湯唯的起落何嚐不反映出我們自己這些普通的人。盡管我們盡力向上,也時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發展,可是我們自己的命運呢?
如果我們獲取學位後回國會與權貴子弟們有同等的機會,我們的選擇會是什麽? 退一步說,如果我們的聲音能被聽見,專才得以發揮,我們的選擇會是什麽? 今天的中國,創造經濟起飛的人究竟是誰,為經濟發展付出犧牲最多的人又是誰? 可他們的生活品質,生老病死的保障是什麽? 而那些竊取高位的人,那些富可抵國的人,他們到底是靠的什麽? 相比之下,誰的聲音又是最喧囂的呢?
憑心而論,我們希望中國安定,也隻有一個安定的大環境才能保證國家的發展。但是,這不等於我們眼睜睜地看著社會上的不公平不正常現象沉默無言。如果那樣,我們就是電影"色戒"裏那些幼稚而又沒有任何血氣的中學生了。既然我們身處這個可以發表觀點的自由環境,當然就要直接坦然地道出,我們正常善意的對本民族命運的關心。
從“英雄”等商業大片製作開始到"色戒",反映的不過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隅。但其中顯現的世故卻無比沉重。如果丘吉爾能夠視本國文化高於一切利益的話,那麽中華民族發展的根基,也應該植於自身的文化。
至於張愛玲的作品,通常關注的是個人的生活軌跡,而不是曆史影響。李安作為一個獨立的導演,當然可以選取他認為有藝術價值的題材。The Reader取材也犯了忌,有同情納粹分子的傾向,結果女主角不一樣得了奧斯卡獎?問題不在於“色戒”是不是走紅,而是為什麽我們自己的導演為什麽拿不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一個文化大國的標誌之一是有包容性,沒有必要把不同意見者踩在腳下。中國文化界的悲哀是好作品不夠,讀者觀眾心態也太浮躁,隻忙著欣賞快餐文化。
不過話又說回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不是那麽容易,要做到不隻吃老本,而且與時俱進,不斷創造新的文化亮點,沒有幾個文明古國真正做到了。看看埃及,希臘,印度,它們不也都在做同樣的掙紮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