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言世

小說,詩歌,散文,文學評論,菜譜,還有雜耍
個人資料
by心言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惡極運當盡,英傑挽乾坤【三國演義】評六

(2005-10-26 00:26:05) 下一個

惡極運當盡,英傑挽乾坤【三國演義】評六
  
  
心言

  
  
  自古以來,多少得一時之勢的亂臣賊子恃權逞凶,利欲熏心不能自拔時必然樂極生悲,身敗名裂,沒有善終。董卓擁兵自重之時,暴戾跋扈,挾天子以令諸侯,濫殺臣子,擾亂朝綱何等猖狂,自以為再沒有地方諸侯能夠向其挑戰,卻萬萬沒有想到,其惡行到達極端時已經人人自危,眾叛親離。
  
  司徒王允抓住呂布被董卓擲戟辱罵的機會勸其倒戈,引發李肅等董身邊親信響應,裏應外合,終於除掉了這個橫行一時的凶神惡煞。羅貫中在這一史節上發揮,寫出“三國演義”第九回“除暴凶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傕聽賈詡”這段虛構的故事,將董的貪婪野心描繪得淋漓盡致,同時又回歸曆史,寫出王允畢竟並非將相之才,後續乏力結果被李傕,郭汜等董卓部將所害。
  
  這一回抓住董卓和呂布見色忘義的特性,利用貂嬋這個虛構的人物,引出二人矛盾激化,亦真亦假,活靈活現。
  
  “董卓即日下令還郿塢,百官俱拜送。貂蟬在車上,遙見呂布於稠人之內,眼望車中。貂 蟬虛掩其麵,如痛哭之狀。車已去運,布緩轡於土岡之上,眼望車塵,歎惜痛恨。忽聞背後 一人問曰:‘溫侯何不從太師去,乃在此遙望而發歎?’”
  
  有了!這時的呂布就是顯露得其貪圖董卓奴婢的好色之性了,雖虛亦實,而王允的應勢利導自然發生:
  
  “布視之,乃司徒王允也。相見畢, 允曰:‘老夫日來因染微恙,閉門不出,故久未得與將軍一見。今日太師駕歸郿塢,隻得扶病出送,卻喜得晤將軍。請問將軍,為何在此長歎?’布曰:‘正為公女耳。’允佯驚曰: ‘許多時尚未與將軍耶?’布曰:‘老賊自寵幸久矣!’允佯大驚曰:‘不信有此事!’布 將前事一一告允。允仰麵跌足,半晌不語;良久,乃言曰:‘不意太師作此禽獸之行!’因挽布手曰:‘且到寒舍商議。’布隨允歸。允延入密室,置酒款待。布又將鳳儀亭相遇之 事,細述一遍。允曰:‘太師淫吾之女,奪將軍之妻,誠為天下恥笑。非笑太師,笑允與將 軍耳!然允老邁無能之輩,不足為道;可惜將軍蓋世英雄,亦受此汙辱也!’布怒氣衝天, 拍案大叫。允急曰:‘老夫失語,將軍息怒。’布曰:‘誓當殺此老賊,以雪吾恥!’允急掩其口曰:‘將軍勿言,恐累及老夫。’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允曰:‘以將軍之才,誠非董太師所可限製。’布曰:‘吾欲殺此老賊,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後人議論。’允微笑曰:‘將軍自姓呂,太師自姓董。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耶?’”
  
  這裏王允的最後一句是史書記載了的。古今利欲熏心之輩可能不知道有文成公主,王昭君等為國家出嫁塞外的女傑,也可能不知蔡文姬流浪胡域十幾載的淒婉故事,卻絕對不可能不知道貂嬋和楊貴妃。行徑達到極端時可想過天網恢恢,因果必報?!
  
  接下來董卓不知天數,急於登基的醜態也在羅貫中筆下盡露無遺:
  
  “卓出塢上車,前遮後擁,望長安來。行不到三十裏,所乘之車,忽折一輪,卓下車乘馬。又行不到十裏,那馬咆哮嘶喊,掣斷轡頭。卓問肅曰:‘車折輪,馬斷轡,其兆若何?’肅曰:‘乃太師應紹漢禪,棄舊換新,將乘玉輦金鞍之兆也。’卓喜而信其言。次日,正行間,忽然狂風驟起,昏霧蔽天。卓問肅曰:‘此何祥也?’肅曰:‘主公登龍位,必有紅光紫霧,以壯天威耳。’卓又喜而不疑。”
  
  真正是,機關算盡得意時,哪顧惡兆已降臨?
  
  但是,王允畢竟隻是一介書生,他可以不失機宜除掉一個惡霸,卻沒有更多的治世才能。更令人扼腕的是,讀者這時看到,封建君主勢微時根本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當然更不可能治理天下。這時的王允如果不是董卓之輩,淩駕於君權之上就是“真命天子”的萬幸了。假如王允野心甚於董卓,取而代之後抓緊權力更加暴戾又能怎樣呢?
  
  王允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當然就沒有招撫董卓舊部的心胸和膽識,更沒有識人用人的韜略。可惜他卻擁有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也像董卓那樣,以為有了呂布就可以征討叛逆了,甚至不懂得納諫這個簡單道理。自己不聽他人之勸匆忙殺了蔡邕,派呂布領兵鎮壓李傕也不安排謀士輔佐,事先規劃好權力範疇。
  
  呂布打李傕是他第一次獨擋一麵,有勇無謀的缺陷頓時顯露出來。出兵不利,不問青紅皂白首先殺了還稍有謀劃的李肅,當然是自恃其勇了;接下來就被李傕擺了一道,他自己窮於應付李傕和郭汜前後夾擊之時,已經被張濟、樊稠兩路軍馬繞道偷取了長安。
  
  呂布是什麽人呢,不過一個恃勇逞強的情色財氣動物而已。如果他隻是一介平民,倒也獨來獨往活得痛快,可惜他的武力和貪欲都決定了他不可能甘當平民;做武官卻始終自我感覺良好,有奶便是娘,無忠無義而又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這才有了逃出長安後屢屢被人逐棄,最終除掉而後快的命運結局。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 ”描述了李傕和郭汜攬得大權後比董卓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曹操則適時而發,利用清剿黃巾義軍的機會壯大實力,廣納文武,為日後逐鹿天下建立功底。曹操無疑是愛才的,這時帳下就有了荀彧和荀攸叔侄,程昱,郭嘉和劉曄等一流謀士,武將裏則添了於禁和典韋,其中尤以不計派別厚待典韋最令人歎服。羅貫中這樣描寫典韋初露鋒芒:
  
  “挾戟驟馬,往來馳騁。忽見帳下大旗為風所吹,岌岌欲倒,眾軍士挾持不定;韋下馬,喝退眾軍,一手執定旗杆,立於風中,巍然不動。操曰:‘此古之惡來也!’遂命為帳前都尉,解身上棉襖,及駿馬雕鞍賜之。”
  
  與描繪關羽斬華雄有相似的技巧卻又不盡相同,反倒是曹操前為關羽置酒今番又為典韋加衣贈馬讓人歎為觀止。這樣既使後麵突出了曹多疑嗜殺的本性,也能夠讓人理解其成功的原委了。
  
  曹操討伐陶謙一節在曆史記載上不盡相同。“三國誌”注,“世語曰: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嵩家以為劭迎,不設備。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嵩懼,穿後垣, 先出其妾,妾肥,不時得出;嵩逃於廁,與妾俱被害,闔門皆死。劭懼,棄官赴袁紹。 後太祖定冀州,劭時已死。韋曜吳書曰:太祖迎嵩,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韂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於陶謙,故伐之。其中吳書對一些曆史事件的記載頗有誤差。這裏應該認為,曹操征陶謙是有其原因的,盡管可能在戰場上殺戮過於慘烈了,否則像郭嘉這種深曉大義的謀士不可能不諫。
  
  當然,從曹操出場便獻刀和殺呂伯奢等情節已經看出,羅貫中凡是寫到曹操狡詐,殺戮和兵敗等情節,下筆是大書特書,毫不留情的。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當中劉備仁義的出場與曹操的殘暴凶險恰好形成鮮明對比。以劉備當時的作為,既使有糜竺推薦孔融也應該不甚知之,這樣一句,“融曰:‘吾聞劉玄德乃當世英雄,若請得他來相救,此圍自解。隻無人可使耳。’”頗為牽強,而且劉備得邀,即歎:“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就更人覺得不自然。倒是太史慈的勇猛給人印象最為深刻,而其出場時與前麵關公,趙雲和典韋等諸位猛將相比,又有獨到之處,可見作者構畫故事的苦心。這說明,任何小說的寫作隻要作者不對任何人物帶著先入為主的意識上的偏愛,則往往更容易描寫得自然生動。這時呂布得陳宮為其出謀劃策,顯得比以往略有成熟; 而其貪婪個性還有更進一步的暴露: “漢家城池,諸人有分,偏爾合得?”便顯示出原來這個莽撞漢子也是要和潛心爭霸的曹操劉備們爭個高下的。到後麵投奔劉備時自居兄長,以後又搶了徐州就已是犯了劉皇叔一爭天下的忌諱了。要知道,劉備的義氣都是以沒有人挑戰他的霸主地位為基礎的,呂布沒有自知之明,當然到了以二三次保護劉備妻小的小恩惠來圖其向曹操討活命時,就是奢想了。這是羅貫中最不願意寫明確的,讀者卻可以從整個小說當中體會出來。
  
  
  惡極運當盡,英傑挽乾坤。董卓們可以逞一時之凶害世欺人,但是,邪不壓正。利欲不可滿足之時,必然要種瓜得瓜,好運盡失。溫故知新,任何人逞強霸道,欺世盜名,最終都不會有好下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